EN
https://www.gov.cn/

“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裏 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2017-06-23 15:5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青島6月23日電(記者 董瑞豐 劉詩平 張旭東)向陽紅09號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23日順利返回青島,這標誌著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順利結束。

本航次三個航段歷時138天,航行18302海裏,蛟龍號累計下潛30次、常規調查75個站位,足跡遍佈西北印度洋、中國南海、西北太平洋,作業地形涵蓋海山、熱液、海溝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共計23家單位156人參航。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孫書賢介紹,本航次獲得大量珍貴樣品與數據,取得5大科學成果:

【成果一】實施大洋調查研究計劃“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成礦潛力與環境評價”項目,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成功發現了海底“黑煙囪”和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明確了海底熱液活動的精確位置、特徵與範圍,為後續深入開展調查區岩漿作用及其演化、沉積作用、構造作用、硫化物成礦作用、硫化物資源和微生物基因資源潛力及生物連通性等方面的研究搶得了先機,為相關科學研究的認識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基礎。

【成果二】圍繞我國2017年重點研發計劃“1000米級多金屬結核採礦試驗工程”項目的海上試驗選址及評價工作,本航次第二航段利用蛟龍號技術優勢基本圈定了我國1000米級多金屬結核試採試驗目標靶區,掌握了南海典型區域多金屬結核分佈特徵,開展了海洋地質、海洋化學、物理海洋等多專業海洋環境基線調查,獲得的高精度定位數據、高質量原位研究樣品,為開展1000米級採礦試驗環境影響評價奠定了基礎。

【成果三】國家實驗室科技創新項目“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南海潛次調查與研究”的下潛作業中,利用蛟龍號先進的技術優勢獲得了南海中部海山鏈珍貝海山一典型斷面的玄武岩樣品,直接觀察到台灣峽谷現代濁流的地貌和沉積證據,極大地推進了南海中部海山岩石學及南海北部海底峽谷濁流的科學研究。

【成果四】作為國內超深淵海域研究的重點,中科院先導項目“海鬥深淵前沿科技問題研究與攻關”在馬裏亞納海溝開展5次作業。採集了不同深度的氣密海水樣品,成功回收了1年前在6300米海溝底部布放的氣密採樣器,在海溝南坡發現了兩處新的海底麻坑發育點,進一步認識了馬裏亞納海溝特徵性物種分佈、基岩蝕變和沉積環境特徵。

【成果五】973計劃“超深淵生物群落及其與關鍵環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機制研究”在雅浦海溝開展5次作業,採集到大量巨型生物樣品,首次獲得2條雅浦海溝獅子魚樣品和2隻未知物種,初步查明了雅浦海溝南段巨型底棲生物分佈特點,發現雅浦海溝水體和沉積物中微生物具有較高的豐度和多樣性,對下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