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蛟龍”號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收官 推動我國進入世界“深潛俱樂部”

2017-06-23 18:5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青島6月23日電(記者 董瑞豐 劉詩平 張旭東)國家海洋局“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3日順利抵達國家深海基地碼頭,為期5年的“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隨之圓滿收官。成熟的“蛟龍”號作業模式、成套的安全保障制度體系及一批新成長起來的專業的潛航員與技術保障隊伍,推動著中國載人深潛事業的快速發展,標誌著我國的載人深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進入全球99.8%海域,成我國深海科技發展的里程碑

“蛟龍”號自2012年試驗性應用以來,先後在南海、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區、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區、西太平洋馬裏亞納海溝區等七大海區開展152次成功下潛,充分驗證了安全性、可靠性、先進性。

在此期間,“蛟龍”號在涵蓋海山、冷泉、熱液、洋中脊、海溝、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完成了95個潛次的有效下潛,實現了100%安全下潛,作業能力覆蓋7000米以淺全球海洋面積的99.8%的海域。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孫書賢説,連續大深度安全下潛,充分發揮了“蛟龍”號全球領先的深度技術優勢,為我國探索國際深淵科學研究前沿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此外,海底煙囪噴口內高溫熱液取樣和連續觀測,證明了“蛟龍”號高精度定點懸停作業能力;先進水聲通信技術和微地形地貌探測技術優勢,在試驗性應用中得到發揮和驗證;“蛟龍”號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時隔一年在6000米以深海底對科學儀器的定點搜尋與回收……

孫書賢説,“蛟龍”號是我國深海科技發展的里程碑,使我國快速進入了世界“深潛俱樂部”,極大地提振了我國自主研發深海重大裝備的信心和決心,積累了國家重大深海裝備産學研用的成功經驗,輻射了深海推力器、浮力材料等新興産業的發展,推動了潛水器譜係化的發展步伐,未來將繼續在深海強國、深海安全等國家戰略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培養職業化潛航員隊伍,深海公共平臺作用日益凸顯

剛剛結束的中國大洋38航次,是“蛟龍”號試驗性應用階段的最後一個航次,第二批6名載人潛水器潛航員全面參與本航次下潛,並完成兩輪獨立主駕駛操作,安全順利地完成了既定下潛作業任務,轉為初級潛航員。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鄔長斌説,這充分説明了我國第二批潛航員已經具備獨立駕駛潛水器的能力,體現了第二批潛航員培訓工作成效顯著,對我國未來潛航員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據了解,目前,潛水器維護保障隊伍規模逐漸擴大,維護保障和水面支持操作能力逐步提升,關鍵崗位的保障能力得到鍛鍊,形成了一支18人的職業化潛水器維護保障隊伍和兩支獨立完成潛水器布放回收作業的職業化水面支持保障隊伍。

鄔長斌説,深海基地作為國家級深海科考公共服務平臺的作用日益凸顯。除了配置先進的車間、試驗室、大型科考碼頭等硬體設施可以為“蛟龍”號等深海運載器的維護保障提供技術支撐,職業化的潛航員隊伍和技術保障隊伍不斷得到錘煉,公共平臺安全高效的運行機制已經形成。

深入開展國際海域資源勘察,助力我國深海前沿科研

“蛟龍”號試驗性應用階段參加單位涉及國家海洋局、中國科學院、教育部、中船重工集團等多個部委下屬近40個單位,450余人次參與下潛,參航人員高達1000人次以上,總計歷時517天,總航程86000多海裏以上,獲得了海量高精度定位調查數據(約計4950GB)和高質量的珍貴地質與生物樣品(約計3860件)。

在我國南海區,初步查明了南海冷泉區和海山區生物群落特徵,獲取了冷泉區的地球化學特徵,發現並報道了6個新種和生物群落的3個優勢種等一系列研究成果,拉開了我國學者在深海大型底棲生物分類學和生物多樣性領域的研究序幕。

在東太平洋我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區,調查發現在水深較深且比較平坦的海盆結核覆蓋率稍低,為37.5%,在海丘斜坡上結核覆蓋率有增高的趨勢,最高達60%,基本查明我國多金屬結核合同區的結核分佈特徵。

在西太平洋深淵海溝區,初步查明雅浦海溝北段西側生物群落結構,認識了其微生物、細菌、古菌和真菌的多樣性,揭示了食腐端足類在近底層的分佈規律;認識了馬裏亞納海溝生態系統基本特徵,獲取了大批量馬裏亞納海溝深淵底部保壓海水樣品……

孫書賢説,“蛟龍”號深入開展了我國所申請海底勘探合同區的礦産分佈、生物多樣性特徵等精細化勘查與相關調查研究,大幅提高了我國國際海域資源勘察的質量,表明我國忠實履行勘探合同義務,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劉峰説,全體參航隊員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理念,秉承“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的中國載人深潛精神,克服時間緊、大深度潛次多、海況差等困難,精細操作,確保了航次任務安全、順利實施。至此,為期5年的“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圓滿收官。下一步,“蛟龍”號將進行改造升級,計劃2020年執行“蛟龍”號環球科考任務。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