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製造業轉型重點在提升供給質量

2017-07-13 07:46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2017國家製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上,質量提升成為熱點話題——
製造業轉型重點在提升供給質量


這是位於山東濰坊雷沃重工阿波斯拖拉機總裝車間的生産線。據介紹,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農業裝備製造企業,其産品已經銷售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近年來,關於製造業轉型提質的話題頻頻見諸媒體,在2017國家製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上,圍繞“如何提高供給的質量水平,振興先進製造業”業內專家和企業家們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

“要把製造業轉型重點放在提高産品和服務的質量上來,實現我國製造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的戰略性轉變。沒有引領全球的製造質量,就不可能成為世界的製造強國。我國製造業在質量基礎能力、産品品種結構、産品和服務質量、自主品牌培育等方面,仍然存在著差距。質量提升是我們建設製造強國的一塊短板,實施質量強國戰略刻不容緩。”在日前舉行的2017國家製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主任路甬祥如是説。

高質量帶來經濟收益

“産品附加值高是先進製造業的顯著特徵。提高産品附加值,有三個基本思路,一個是提升産品科技含量,一個是提升産品質量,一個是提升品牌價值。”工信部副部長、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辛國斌坦言,目前我們的很多産品在安全性、可靠性、穩定性等方面與國外産品差距明顯,質量問題比較突出,在每年帶來較大直接損失的同時,也影響了“中國製造”的形象。發展優質製造,直接的收益就是産品上檔次,價格和利潤都能有所提升。長遠看,還可以使企業享受到巨大的“品質紅利”,實現産品競爭力的躍升。

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副局長吳海清介紹説,隨著我國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質量越來越成為選擇産品和服務的首要因素。自2004年以來,中國遊客境外消費連續12年呈兩位數的增長,除了奢侈品外,馬桶蓋、電飯煲、紙尿褲等日常消費用品,也成為國人搶購的目標,産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多種,但不可否認質量因素十分關鍵,倒逼我國消費品製造業提升質量。

“在‘微笑曲線’中,我們過多地強調了營銷技術,忽視了製造環節對生産工藝的改善,缺乏對質量提升的重視。”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説。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盧山指出,由於在産品開發和質量品質領域相對薄弱,很多企業被擠壓在“微笑曲線”中利潤率最低的加工製造區間。

“我國面對以質量為核心的競爭日趨激烈。”吳海清坦言,一方面我們培育了華為等響噹噹的世界品牌,另一方面我國製造業平均損失率在20%左右,遠高於日本的0.76%。中國製造因質量造成的年均損失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令人震驚。我國出口商品在歐美等國通報召回數量居於首位,仍有三分之一的出口産品是低技術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産品。這些情況都説明,中國製造迫切需要培育形成以質量標準、技術、品牌服務為核心的對外新優勢。

質量強國是全球選擇

實施質量強國戰略是發達國家經濟轉型時期的共同選擇。盧山介紹説,德國在上世紀50年代、日本在60年代、美國在80年代、韓國在21世紀,都曾在經濟發展關鍵時期把質量作為國家戰略,分別提出“質量革命”“質量振興”“質量救國”等政策措施。

據吳海清介紹,印度政府近期發佈了一份報告顯示該國製造業正在迅速崛起,2014年印度提出製造業零缺陷以及降低該國産品被國際市場的退回率,減少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從2015年開始,印度政府累計投入4億元人民幣,扶持該國中小企業提升質量,並出臺相關的稅收、貸款、政府採購、進出口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強化了印度中小微企業的質量意識,提升了印度製造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能力。

“《中國製造2025》實施兩年來,為引領和推動我國製造業走上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發揮了積極作用。”路甬祥表示,我國製造業的品質和服務質量穩步提高,一批先進企業邁入了高端,一批自主品牌加快走向世界。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應用加快,不斷催生製造服務的新業態、新模式,也為提升質量監督評估能力、創新管理和服務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手段。“一帶一路”建設正加快推進,為中外製造業的共商、共建、共享提供了新機遇,也對中國製造走向世界提出了質量品牌上的新要求。

論壇上發佈的《中國製造2025藍皮書(2017)》顯示,2016年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我國位列前三。“我國製造業供給質量水平不斷提升,主要産業整體質量素質和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和産品質量合格率連續保持增長,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醫藥製造業、儀器儀錶行業具有較強競爭力,軌道交通、有色金屬和石化主要産品技術標準和實物逐步與國際接軌。2017年,在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的新500強行業中,有16個中國品牌進入了前100名,其中製造業品牌有3個,中國品牌的數量和價值都有大幅度提升。”吳海清説。

著力提升供給質量

《中國製造2025藍皮書(2017)》指出,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終端體現産品質量和企業品牌的提升,製造強國首先是質量強國,中國製造業一定要走出為了降成本而犧牲質量的誤區。圍繞提升質量,企業必須持續強化全面質量管理,不斷創新管理和工藝,建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文化;國家必須加強計量、標準、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等質量技術基礎建設。其中,計量是控制質量的基礎,標準是指引質量提升的基礎,認證認可是建立質量信任的基礎,檢驗檢測是衡量質量的基礎。

“要提高工藝質量不是説我們的産品質量就不好,而是因為消費者轉型升級,我們需要更高質量的供給。工藝質量就是供給側所具有的特性,是滿足需求側的要求。”黃群慧説。

辛國斌指出,提高産品附加值、提升製造業供給質量,要支持企業深度挖掘用戶需求,在産品開發、外觀設計、産品包裝、市場營銷等方面加強創新,加強智慧終端、節能家電等産品研發,著力提高産品科技含量。組織攻克一批長期困擾産品質量提升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快國內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並軌,建立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大幅提升産品質量。鼓勵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制定品牌管理體系,增強以質量和信譽為核心的品牌意識,建設品牌文化,不斷提升品牌價值和軟實力。

“要破解中國製造的質量難點,首要的是突破工業基礎。”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表示,要突破一些關鍵零部件對國外的依賴,解決産品的一致性、可靠性和穩定性問題。

為了解決工業基礎問題,《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工業強基工程,包括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産業技術基礎。辛國斌表示,工業基礎能力的提升,絕不是政府安排少量引導資金、突破幾項産品就能解決的。必須動員産學研用各方力量,建立從政策安排、資金扶持、示範推廣、應用銜接到人才培養的體系化、長效化推進機制,一步一個腳印,突破重點領域發展的基礎瓶頸。(記者 黃 鑫)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杜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