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河南小麥連年豐收靠什麼?
——河南糧食生産核心區建設觀察

2017-07-14 16:2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鄭州7月14日電(記者 孫志平 曹凱 劉懷丕)根據國家統計局13日公佈的數據,今年河南夏糧總産量為710.8億斤,比上年增産約15億斤,再創歷史新高。作為全國糧食核心生産區,河南近年來通過建設高標準糧田、強化農技農機推廣、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一系列舉措,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天下糧倉越築越牢。

從“望天收”到“高標田”

在滑縣白道口鎮石佛村,劉建光流轉了50多畝地,今年收穫的小麥平均畝産1100多斤。“地塊大又平整,雇收割機收麥每畝地能便宜五六塊錢。”劉建光説,小麥今年澆了兩次水,地頭有電機井,刷卡就能用,省時省力省錢。

劉建光種的這片地,以前是“望天收”的鹽鹼地,如今被改造成了高標準糧田。打造高標準糧田是河南建設糧食生産核心區的重要舉措。從2012年起,河南省開展高標準糧田建設工程,目前已建成高標準糧田5357萬畝,計劃到2020年建成6369萬畝,每畝噸糧,確保糧食産能達到1300億斤。

石佛村所在的滑縣白馬坡一帶,已形成50多萬畝的連片高標準糧田,這裡一天走不完,開車轉一圈需要兩三個小時。滑縣農業局副局長韓國開説,以前農民澆水用柴油機,成本比現在翻倍又費事,高標準糧田是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降低生産成本和災害影響,提高了土地生産能力。

“高標田平均産量比普通大田高約20%,每畝小麥能多産一二百斤。”安陽市農業局種植業管理科副科長李波説。在鶴壁市淇濱區的高標準糧田裏,種糧能手唐全合管理的小麥畝産多次在650公斤以上、玉米畝産860公斤以上,連續多年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上天入地”農機農技保豐收

“農科院專家真是中,鄭麥366落戶到平陵。抗寒抗旱抗倒伏,田間管理真輕鬆。優質高産又優價,種了以後還要種。”在河南延津縣平陵村,農民張文明用這段順口溜表達了優質良種給他帶來的豐收喜悅。張文明説,鄭麥366每畝能多收入100元,算算細賬了不得,村裏3000多畝地,一年就是多掙了一座二層小樓錢。

平陵村是河南農業技術推廣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河南積極推廣優良品種、配方施肥、化學除草、秸稈還田等,農技應用取得明顯成效。尤其在優良品種選育上,矮抗58、浚單20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像鄭麥366這樣的二等獎獲得32項。得益於優良品種的推廣,全省小麥平均畝産860斤,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40斤。

建設糧食生産核心區,農業機械化很重要。除了收割機、播種機等傳統農機,河南還大力推廣植保無人機等最新農業機械。信陽市息縣農民柳學友流轉了16000畝土地,從去年春耕起,用上了植保無人機。

“無人機六七分鐘就能噴十幾畝,避免了農藥傷人,種這麼多地,一旦發生病蟲害,只有用無人機才能管理過來,很好保障了糧食質量。”柳學友説,無人機噴防用水量可節約60%,人工成本則從原來的每畝6元降到1元以下。

據了解,目前河南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率已達到79.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6個百分點,小麥生産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培育“新糧農”代替“9938部隊”

八年前,大約與糧食生産核心區這一國家戰略落地河南同時,在外幹了20多年包工頭的唐全合決定回鶴壁市老家種地。“當時年輕人出去打工,種地的多是老人婦女,地種得不好甚至有撂荒,誰來種地成了擔憂。”唐全合説。

借助政策支持,唐全合從300個農戶手中集中了10000多畝土地,其中流轉1400多畝、託管8700多畝。與農戶種地不同,唐全合雇用種地能手對田間進行科學管理,注重先進農技農機的應用,在農民中較早用上“星陸雙基”系統,實現種田從憑感覺到靠衛星的轉變。

建設糧食生産核心區,必須解決好“誰來種地”問題,不能讓老人婦女組成的“9938部隊”成為種糧主體。河南多措並舉,大力培育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公司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些新主體逐漸成長為全省糧食規模生産的主力軍。在安陽市的高標準糧田建設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的土地面積,已佔高標準糧田建成區面積的1/3。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帶來了糧食生産方式的改變。在推廣市場緊俏的優質麥過程中,安陽縣廣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形成了“糧食(麵粉)企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科研與技術推廣+農戶”的小麥規模化生産模式。合作社往上對接企業,根據訂單確定種植面積,統一加價收購;往下聯絡鄉鎮、村負責人安排農戶生産,與科研技術推廣部門合作,給農戶提供良種及配套服務。

“通過這種方式,合作社發展優質麥訂單70多萬畝,畝均使農民增收150元。”該合作社理事長吳章説,以前農戶是種啥買啥,現在是啥品種的麥好賣才種啥。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