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就業形勢持續向好 民生之本亮點紛呈

2017-08-02 14:28 來源: 統計局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和就業領域多重矛盾挑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牢牢穩住就業基本盤,積極推進就業轉型,不斷提升就業質量,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實現了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穩中向好,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社會就業不斷增加

就業是民生之本,發展之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把就業創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就業工作作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民生和諧改善的優先目標,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將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區間調控的下限,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就業成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亮點。

(一)新常態下就業規模持續擴大。

經濟發展是穩定和擴大就業的源泉所在。2012—2016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增速分別為7.9%、7.8%、7.3%、6.9%、6.7%,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同期,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分別為92198、91954、91583、91096、90747萬人。在經濟增速換檔、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依然龐大的大背景下,我國就業依然風景這邊獨好,全國就業人員總量保持了平穩增長,分別達到76704、76977、77253、77451和77603萬人,年均增長225萬人。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有效聯動,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增強。2012—2016年,國內生産總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平均吸納非農就業172萬人,比2009—2011年多吸納30萬人。

(二)城鎮新增就業連續保持在較高水平。

近年來,我國就業總量特別是城鎮就業壓力仍然較大,需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每年1500萬人左右。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和繁重的安置任務,各級黨委政府不斷豐富完善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多方拓寬就業渠道,確保了就業預期目標的超額完成。2012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1266萬人,2016年達到1314萬人,並且2013-2016年連續4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累計新增就業超過6500萬人,超額完成每年的目標任務。

(三)失業率穩定在較低水平。

登記失業率持續穩定。2012-2016年全國城鎮年末登記失業人數均維持在900多萬人,季度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穩定在4.0%—4.1%之間,遠低於4.5%的控制目標;全國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穩定在5.1%左右。

(四)勞動力市場供需兩旺。

就業崗位供大於求。2012年末至2016年末,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求人倍率(招聘人數與求職人數之比)分別為1.08、1.10、1.15、1.10和1.13,持續平穩在1以上運行,崗位需求人數始終略大於求職人數,就業市場整體活躍,人力資源供求關係基本平衡。

二、經濟轉型助推就業,結構格局持續優化

五年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不斷增強協調發展能力,著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著力促進就業轉型,就業格局更趨合理,就業結構持續優化。

(一)城鄉就業結構發生根本轉變。

2012-2016年,我國城鎮化率分別為52.57%、53.73%、54.77%、56.10%和57.35%,年均增長1.2個百分點。隨著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城鎮就業人員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同期,全國城鎮就業人員從37102萬人上升至41428萬人,年均增加1082萬人,年均增長2.8%;鄉村就業人員從39602萬人下降至36175萬人,年均減少857萬人;城鎮就業比重由48.4%提高到53.4%,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鄉村就業比例降為46.6%。2014年城鎮就業人員數量首次超過鄉村,我國城鄉就業格局發生了歷史性轉變。

(二)第三産業就業主體地位更加鞏固。

第三産業的蓬勃發展,為就業提供了廣闊的增長和提升空間,帶動和助推就業人員快速增加,服務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體。2016年,第三産業就業人員達到33757萬人,比2012年增加6067萬人,而一産、二産就業人員分別減少4277、891萬人。2012—2016年,第三産業就業人員佔全部就業人員比重從36.1%升至43.5%,增加7.4個百分點,成為吸納就業最多的産業;一産、二産就業人員佔比分別從33.6%和30.3%降至27.7%和28.8%。三次産業就業結構的高低排序從“三、一、二”的發展型模式提升到了“三、二、一”的現代模式,三次産業的就業結構與産值結構的協調性明顯提高,初步改變了三次産業就業結構長期滯後於産值結構的局面。

(三)行業內部就業結構明顯改善。

2012-2016年,城鎮非私營單位中的裝備製造業就業人員快速增長。其中,汽車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就業人員分別為341、380、706萬人,分別比2012年增長26.3%、39.1%、37.8%。煤炭開採和洗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就業人員則年均分別下降6.9%和4.5%。

現代服務業就業人員大幅增長。2012-2016年,城鎮非私營單位的保險業、其他金融業、物業管理、房地産仲介服務、租賃業、商務服務業、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娛樂業就業人員均實現了年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長,分別為11.1%、16.9%、18.6%、20.8%、16.9%、13.6%、10.8%和15%。

(四)非公經濟成為城鎮就業的主渠道。

2016年,城鎮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就業人員分別比2012年增長52.9%和59.9%,佔城鎮就業的比重分別為20.8%和29.2%,分別比2012年提高5.6和8.8個百分點。2012-2016年,城鎮非私營單位中,股份有限公司、港澳臺商投資、外商投資等非公有單位就業人員從7194萬人增加到10374萬人,比重從47.2%上升到58.0%;國有、集體、股份合作、國有獨資等公有單位就業人員則從8042萬人下降到7514萬人,比重從52.8%下降到42.0%。

(五)區域就業結構更趨合理。

近年來,伴隨著地區間産業梯度轉移,中西部後發優勢顯現,在創造就業方面已超過東部地區。2012—2016年,西部城鎮就業人員累計增長16.8%,東部增長10.9%,中部和東北分別增長10.4%和6.5%。同期,全國就業人員凈增加899萬人,其中,中西部地區佔了90%以上;城鎮就業人員凈增4326萬人,其中,中西部地區佔比近50%。2016年中西部地區城鎮就業佔全國比重比2012年提高0.7個百分點,而東部佔比下降0.3個百分點。

(六)就業人員素質明顯改善。

人才資源穩步增長。截止2016年底,全國累計共有2358萬人取得各類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證書,比2012年增加783萬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累計17.7萬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5300多人,分別比2012年增加1萬人和1200多人。2013-2016年,留學回國人員累計達156萬人,佔全部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的58.8%。

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積極助推勞動者素質提升。2016年,全國高職院校達到1359所,比2012年增加62所,佔國內普通高校總數的52.3%;畢業生329.8萬人,佔到高等教育的43.1%。據調查,2015年全國就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6年,就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為14.6%,比2010年分別提高0.5年和4.3個百分點。

農民工綜合素質顯著提升。2016年,全國農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農民工佔比為26.4%,比2012年提高2.7個百分點。其中,外出農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佔比為29.1%,比2012年提高2.6個百分點;本地農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佔比為23.9%,比2012年提高3.2個百分點。1980年及以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已逐漸成為農民工的主體,佔全國農民工總量的49.7%,比2013年提高3.1個百分點。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業質量明顯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穩定和擴大就業的同時,著力增進發展的公平性、普惠性,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滿足感,積極採取多種措施,大力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不僅保持了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也實現了就業質量的不斷提高。

(一)單位就業明顯增加。

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持續推進,勞動者創辦企業的便利化程度不斷提高,大批靈活就業人員進入企業就業,促進了就業正規化程度的進一步上升。2012—2016年,我國城鎮各類單位就業人員總量由22793萬人增加到29971萬人,佔全部城鎮就業人員的比重由2012年的61.43%上升到72.34%。

(二)企業用工更加規範。

各項勞動政策法規的制定實施,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用工的進一步規範,超時用工現象明顯緩解,勞動者權益得到有效保護。2016年,城鎮各類企業就業人員中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0小時的比例為47.9%,比2012年上升了3.2個百分點;超過40小時的比例大幅下降,由2012年的52%下降至48.1%,下降了3.9個百分點。

(三)勞動關係更趨穩定。

我國勞動標準體系日益完善,勞動關係協調機制更加健全,勞動關係穩定性不斷增強。2016年,在各類企業就業人員勞動合同簽訂率保持基本穩定的同時,簽訂無固定期(長期)勞動合同比重達到了26.8%,比2012年提高3.5個百分點。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穩步推進,截至2016年末,全國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審查並在有效期內的集體合同累計為191萬份,覆蓋企業341萬戶、職工1.78億人。

(四)就業保障顯著提高。

2016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人員分別為37930、29532、18089、21889、18451萬人,分別比2012年末增加7503、3046、2864、2879和3022萬人。

四、創業創新激發就業,發展成就輝煌矚目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努力營造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良好環境,有力地推動了新舊動能轉換,促進了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創新發展,創造了大量工作機會,催生了眾多新就業形態,緊緊兜住了民生底線,增強了廣大群眾的獲得感。

(一)創業創新帶動就業能力顯著增強。

五年來,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市場主體大量涌現,創業成為帶動就業增長的重要源泉。2013年至2016年,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分別為1131、1293、1480和1651萬戶,年均增速13.4%;其中新登記企業分別為250、365、444和553萬戶,年均增速30.3%。據有關部門測算,2016年初創企業新增招聘崗位數超過240萬個,對新增招聘崗位的貢獻率達到18.7%。據勞動力調查數據測算,2016年城鎮就業人員在一年內新創業的人數比2012年增長了約36%;在全部失業人員中,平均每年約有7%的失業人員在為自己創業做準備。大學生和返鄉農民工創業熱情高漲,近年來農民工返鄉創業累計超過450萬人,2016年登記的大學生創業人數達到61.5萬人。

(二)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吸納就業效應顯著。

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企業大量涌現並蓬勃發展,對各類人員的就業創業吸引力日益增強。根據國家信息中心數據,2016年我國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的人數超過6億人,其中分享經濟平臺的就業人員約為585萬人,比上年增加85萬人。從近年來發展迅猛的快遞服務業來看,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業企業從2013年的436家增至2016年的847家,從業人員增加16.1%。從分享經濟的代表性企業滴滴出行公司的數據看,2013-2016年,已有1100多萬註冊司機有過接單行為,其中有1/4以上的司機日均接單4單以上。

(三)重點群體就業穩中有進。

高校畢業生持續保持較高就業水平。2012-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分別達到680、699、727、749和765萬人,連創歷史新高。五年來,黨中央堅持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重要位置,組織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實現了高校畢業生就業水平始終穩定。2013年以來,連續四年實現就業創業人數“雙增長”,畢業生初次就業率更是連續14年超過70%。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平穩增長。建立健全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堅持統籌城鄉就業,有力促進了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返鄉創業和有序外出就業。2013—2016年,農民工總量從26894萬人增至28171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數量從16610萬人增至16934萬人。

就業困難人員得到有效幫扶。堅持做好就業幫扶和就業援助工作,2013—2016年,累計實現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238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699萬人,共幫扶22萬戶零就業家庭中的24.9萬人就業,實現了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創新進取,奮力拼搏,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保持了就業穩定發展的良好局面,就業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依然龐大,結構性矛盾持續存在,部分地區部分行業就業問題仍然突出。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落實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地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以發展促就業,以創業帶就業,以就業惠民生,確保就業形勢穩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國家統計局人口司)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