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30多萬受培訓“新農民”成為
西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推動力量

2017-08-21 18:1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西安8月21日電(記者 沈虹冰、陳晨)陜西省富平縣王寮鎮軍寨村農民翟晨,2016年做出了人生的一個重要選擇:在高中畢業數年之後到高校深造,學習農業種植技術。這個秋天,即將在楊淩職業技術學院開始第二年全日制學習的他,對新學期充滿期待。

“我家流轉了300畝土地,種植小麥、玉米、蔬菜和葡萄等農作物。這麼大的規模,再用老辦法種植肯定是不行了。”24歲的翟晨説,在大學裏,他可以學到土壤營養調節、病蟲害防治等新的農業技術。“希望3年學業期滿拿到大專文憑後,我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職業農民’。”

富平縣位於陜西省中部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地區。和翟晨一起上大學“充電”的“老鄉”還有108人,他們大多年過不惑,或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或是村幹部、種植大戶。如今共同的身份,是楊淩職業技術學院首個農民學歷教育班的學生。

到“農科城”陜西楊淩學習旱作農業專業知識,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心願。成立於1997年7月的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是我國唯一不依託大城市的“農字號”高新區。自成立伊始,它就被賦予了推動中國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國家使命”。

楊淩示範區黨工委副書記郭建樹説,依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淩職業技術學院等農業高等院校,楊淩探索出大學、産業鏈、科技特派員、科技培訓、展會、新媒體等6種農技推廣新模式,把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成果直接送到田間地頭。成立20年來,楊淩示範區在全國18個省份建立示範推廣基地301個,累計面向旱區開展農業科技培訓超過38萬人次。

在“農科城”進修、學習過的基層幹部、技術人員和農民,成為西北農業轉型、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力量。2006年進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習甜瓜栽培技術的經歷,徹底改變了西安市閻良區農民張小平的生活。

學成歸來後,他把自家土地當作實驗室,大膽試點“兩蔓整枝”新技術,當年甜瓜的上市時間比往年提前半個月,創下畝均收入1萬元的“奇跡”。2015年,他又摸索出一套甜瓜雙根新技術,既提高甜瓜的抗病性,又改善了植株供水供肥效率,使産量提高30%至50%。

如今,張小平和28戶瓜農一起成立了科農瓜菜合作社,提出“互聯網+”的新經營理念,一個日光溫室大棚頭茬甜瓜賣到3萬多元,並推動閻良地區甜瓜種植面積發展到6.5萬畝。

不僅如此,旱區農業技術旺盛的需求,也帶動了更多年輕農業科研人員將創業目光投向農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姜義亮等6名博士還沒有畢業,就創立了西安錦華生態技術公司,專司土壤改良研究。

而今,一批掌握新技術的“新農民”帶動一個地區脫貧,一個新品種帶動一個産業發展,在西北旱區農村已愈發常見。記者了解到,來自楊淩的新品種、新技術在旱區累計示範推廣面積超過3億畝,新增經濟效益500多億元。

“開創性地探索使農科教、産學研結合日益緊密,楊淩的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2016年楊淩示範推廣面積和效益達6589萬畝、175億元。數以千計的農業科技成果源源不斷輸送到廣大旱區,有效帶動了更多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郭建樹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呂浩銘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