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農業部就十八大以來種業改革創新有關情況
舉行發佈會

2017-10-13 12:57 來源: 中國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農業部于2017年10月13日(星期五)上午10時,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向媒體介紹十八大以來種業改革創新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發佈會現場 中國網 郭天虎 攝

農業部辦公廳副主任雷劉功主持新聞發佈會 中國網 郭天虎 攝

【農業部辦公廳副主任 雷劉功】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歡迎大家參加農業部新聞辦的新聞發佈會。今天新聞發佈會的主題是十八大以來種業改革創新的有關情況。我們很高興邀請到農業部種子管理局的張延秋局長、吳曉玲副局長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的提問。首先,請張局長介紹有關情況。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介紹有關情況 中國網 郭天虎 攝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 張延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興與新聞界的記者朋友們進行交流,非常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我國種業改革發展事業的關注和支持。首先,我向大家通報一下近幾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種業深化改革創新取得的新成效。

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現代種業發展。2011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現代種業發展的國發8號文件,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國辦發109號文件,開啟了我國傳統種業邁向現代種業的新跨越。十八大以來,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指示和中央決策部署,農業部圍繞建設現代種業、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目標,堅持市場化方向,從深化體制改革、加快科技創新、推進法治建設“三管齊下”,在品種創新、企業發展、供種保障、依法監管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具體做法上,我們重點抓了四個方面工作。

一、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增強種業體制機制活力。種業是典型的高科技産業,創新是現代種業的核心競爭力。針對科研與生産“兩張皮”問題,首先,我們推動了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將成果權益更多賦予科研人員,鼓勵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激發科研人員和企業創新的積極性,這項改革試點已擴大到全國122家科研單位。其次,開展四大作物良種聯合攻關,構建了政産學研結合的育種體系,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機收籽粒玉米、高産優質大豆、抗赤霉病及節水小麥、優質抗病蟲水稻品種選育上取得了突破。第三,改革品種管理制度,開通品種綠色通道和聯合體試驗,按照綠色發展要求調整審定標準,對29種作物實行品種登記。這些措施大大加快了新品種選育推廣,2016年我國新品種權申請量2523件,比五年前翻了一番,位居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成員第一。目前,我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達到95%,國産品種主導地位進一步增強。

二、堅持以種子企業為主體,大力扶持優勢企業發展。企業強,種業強。國務院8號文件確立了企業在種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國辦109號文件要求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近年來,我們圍繞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多措並舉,推動優勢企業發展。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利用財政稅收、金融資本等扶持政策,鼓勵優勢企業兼併重組,整合資源,推動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支持骨幹企業借助資本市場做大做強。二是支持企業自主創新。通過簡政放權、保護知識産權等措施,讓企業有更大的自主權,引導企業增加科研投入,深化科企合作,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三是營造市場發展環境。加強市場監管,依法打擊和取締違法違規企業,規範市場秩序,開展信用企業評價。通過這些措施,企業“多小散”明顯改善。2016年,全國持證企業4316家,比五年前減少一半;國內上市種子企業50多家,總市值超千億元;前50強年研發投入約佔銷售收入7.4%,較五年前提高3個百分點。目前,企業申請知識産權品種和審定品種均超各自總量的50%,逐步發展為育種創新的主體。

三、堅持以保障供種為根本,推進優勢種子基地建設。種子生産具有明顯的區域分佈特徵,優勢種子基地是保障供種安全的戰略性資源,必須保護好、建設好、管理好。近年來,我們突出制種優勢區,按照中央支持、地方負責原則,利用種業提升工程、新增千億斤糧食工程等重大項目,加強優勢種子基地建設。一是推進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建設,分別制定了建設規劃,全面啟動三大基地建設,特別是劃定26.9萬畝南繁保護區,納入基本農田嚴格保護。二是認定53個制種大縣,出臺制種大縣財政獎勵政策,已落實獎勵資金12億元,支持制種大縣建設,雜交水稻和玉米制種分別佔全國的70%和80%。三是啟動首批49個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將優勢種子基地拓展到糧棉油、果菜茶等重要作物,支持優勢特色産業發展。目前,國家優勢種子基地初具規模,制種加工條件明顯改善,改變了過去“望天收”的局面。有了這些優勢基地,種業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就有了堅實基礎。

四、堅持以依法治種為保障,強化市場監管能力建設。良好的市場環境是種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我們在持續開展打假護權、區域性專項治理行動,保持監管高壓態勢的同時,注重加強依法監管能力建設。一是加快推進法治建設。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原則,積極配合全國人大修訂《種子法》,先後制修訂9個配套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為依法治種奠定了法制基礎。二是加快構建監管標準體系。先後制定170多個涵蓋種子質量、真實性、轉基因檢測等標準,建設農作物品種標準樣品庫,改善200多個測試檢驗機構條件,為打假護權提供了支撐。三是搭建種業大數據平臺。將全國4000多家企業、3萬多個品種、30萬多家門店信息納入全國統一的大數據平臺,實現了可追溯監管。目前,假劣種子案件比新《種子法》實施前減少48%,侵權案件減少36%。

回顧十八大以來種業發展,可以説,種業深化改革創新成效顯著,成為我國農業科技和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突出亮點。我們體會,主要有三條經驗:

一是圍繞戰略目標,堅持科學規劃、做好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國現代種業發展確定了戰略目標,國務院先後印發三個種業文件,全國人大全面修訂《種子法》,這些共同構成了我國種業發展的藍圖。農業部堅持科學規劃先行,按照整體佈局、分步實施、統籌推進原則,推動出臺了全國現代種業發展、南繁基地建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等規劃,這些規劃既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又順應種業發展規律;既立足當前,又兼顧長遠;既借鑒國際經驗,又考慮國內現狀,形成了推進現代種業發展的路線圖。

二是圍繞重點難點,堅持試點先行、以點帶面。針對科研生産脫節、成果轉化慢、企業創新弱、科研人員流動難等重點難點問題,我們堅持試點先行,啟動種業權益改革,開展良種聯合攻關,支持科技人員到企業,為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開闢審定綠色通道,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在實踐中探索現代種業發展模式。在實際推進過程中,既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又要把握種業科技創新規律,推進漸進式增量改革,先從點上突破,再總結經驗,到面上推廣,逐步啃下了硬骨頭。

三是圍繞任務落實,堅持分工協作,合力推進。我們把種業改革發展各項任務,轉化為“可做、可查、可驗收”的具體措施,發揚“釘釘子”精神,強化協同協作機制抓落實。強化部門協同,發揮種業部際協調組的作用,20個部委單位及時會商,合力推動,出臺政策,支持種業發展。強化部省協同,按照“中央支持、地方負責”的原則,推動了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強化産學研協同,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構建了“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結合”的現代種業創新體系。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堅持下去,不斷開創我國現代種業發展新局面。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種子管理局副局長吳曉玲同志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謝謝。

【雷劉功】謝謝張局長的介紹。下面開始提問,提問的時候請通報一下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新華社記者提問 中國網 郭天虎 攝

【新華社記者】近年來,國家在農作物品種管理制度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社會反響很大,請問目前這些改革舉措取得了哪些進展?謝謝。

【張延秋】俗話講,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品種是決定農業生産數量和質量的內在因素,品種改良是農業生産進步的重要標誌。可以説,農業發展史就是一部品種改良史。品種管理又是種子管理的主線,貫穿種子管理全過程。

長期以來,為解決溫飽問題,我們在品種的選育、審定方面,一直以産量作為最重要的指標,這樣的做法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時,也存在著“三多三少”問題,即高産品種多、優質專用品種少,糧食作物品種多、經濟作物品種少,資源消耗型品種多、綠色節約型品種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以貫徹新《種子法》為契機,從建立和完善品種審定制度、登記制度、品種權保護制度三項制度入手來綜合施策,滿足農業發展需要。

第一,改革品種審定制度。一是大幅度減少審定作物種類,由28種減少到5種;二是開通品種審定綠色通道及聯合體試驗;三是簡化同一生態區引種程序,由審批改為備案;四是修訂品種審定標準,按照綠色優質、高産穩産、特殊專用分類制定品種審定指標。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發揮市場作用,多設路燈,少設路障,多出品種,快出品種,出好品種,來解決目前存在的品種“三多三少”問題。目前成效已經顯現。2016年,品種綠色通道及聯合體試驗參試品種達到1.1萬個,是改革前的3倍,接下來將會有更多的新品種供農民和市場選擇。

第二,啟動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制度。今年上半年,農業部出臺了《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法》,發佈了第一批29種非主要農作物登記目錄、品種登記指南,建立了品種登記信息平臺。這一制度的實施,使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的推廣有了“身份證”,強化了市場監管,鼓勵了新品種選育,保護了農民的利益。目前,農業部已發佈了3期品種登記公告,共公告品種649個,這項工作大大調動了科研單位和企業對經濟作物新品種選育研發開發投入的積極性。

第三,強化知識産權保護。一是繼續擴大保護範圍,2012年以來,我們新發佈了兩批保護名錄,列入保護名錄的植物種屬增加到138個;二是完善快速審查機制,品種審查週期比以前縮短半年以上,最快1年半完成授權;三是啟動《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修訂,研究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擴大保護範圍,提高原始創新保護水平。2016年新品種保護申請2523件,授權1937件,分別是2011年的2倍、8倍;申請量、授權量均居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成員第一位。

我們相信,隨著新《種子法》的貫徹實施,我國農作物品種管理將邁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謝謝。

中新社記者提問 中國網 郭天虎 攝

【中新社記者】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請問農業部在推進種業創新方面進行了哪些改革探索?取得的成效如何?

【張延秋】近年來,我國在種業創新上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在種業上和其它領域一樣,存在科研與生産“兩張皮”問題,仍未有效解決。為落實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化種業體制改革 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精神,農業部從體制機制入手深化改革,開展四大作物良種攻關,推進種業人才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工作成效重點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將分散的科研力量組織起來。四大作物良種聯合攻關,成立了由院士領銜的攻關專家委員會和攻關聯合體,匯集了全國103家優勢種業企業和科研單位,180多位權威專家,聚焦産業發展重大問題,按照産業鏈佈局創新鏈,構建了種質發掘、品種檢測、商業化育種、品種測試四大平臺,有效整合種業優勢資源、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協同創新優勢得到了有效發揮。三年來,共鑒定創制抗病蟲、抗逆、養分高效利用的綠色優質玉米、大豆種質資源800余份,創制出抗赤霉病小麥育種新材料和新型玉米自交係180多份,選育出節水抗旱、抗赤霉病小麥品種25個,抗倒伏、耐密植的機收籽粒玉米品種8個,優質高産大豆品種12個。

第一部分就是把分散的科技、科研力量組織起來,取得攻關的成效。

二是把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調動起來。2014年以來,農業部會同科技部、財政部、人社部、教育部在全國開展了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和人才發展試點工作,通過提高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比例,科研人員創新收入更多了、幹勁更足了。例如,廣西農科院將水稻品種轉化收入的70%獎勵成果完成人,去年有兩名完成人收入達到了百萬元,這是過去從來沒有的。這樣的做法,就使科研人員為企業選育品種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兩張皮”問題在種業將會得到有效的解決。出臺種業人才流動政策,通過人才引進、兼職、挂職等形式,促進了種業人才、資源、技術向企業流動,種業人才“紅利”正在顯現。近兩年來,約有300多名種業科研人才從科研單位向企業流動。通過改革,“鎖在鐵皮櫃”裏的科研成果得到了有效轉化,目前有2.7萬項專利、品種等成果在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産權交易平臺上展示,已簽約交易額超過2.1億元。通過改革,把科研的力量組織起來,把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為種業科技創新注入強勁的動力。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郭天虎 攝

【中國日報記者】説到種子企業,一直有個比喻:國外跨國公司是航空母艦,我國的企業是小帆船。2011年,國家確立了企業在種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積極支持企業發展。請問這幾年,我國的種子企業有了哪些新的變化?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吳曉玲副局長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郭天虎 攝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 吳曉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國內外的實踐證明,企業強則種業強,種業強則農業強。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種子企業的做大做強。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種子企業存在多小散弱的問題,為了發展現代種業,2011年,國務院出臺了8號文件,明確了企業是現代種業發展的主體,十八大以來,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採取多種措施,推進企業主體地位的建立,促進企業做大做強。這幾年,我們作了一系列的工作,主要歸納起來有幾點:

一是強化法律制度建設。這方面重點是加強新品種保護,為企業特別是育繁推一體化的企業開通了品種審定的綠色通道,這麼做主要是調動企業創新的積極性。二是強化種業體制改革,促進科研單位和企業合作,促進科研單位的成果轉化,同時制定出臺扶持政策,促進種業的科技人才、科研資源向企業流動,這樣能夠為企業創新提供持續穩定的保證。三是強化政策項目的扶持,為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免徵所得稅,通過建立現代種業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注入種業,促進企業的兼併重組,做大做強。

這些年,通過我們不斷地努力,推進企業做大做強,可以説,我國的種子企業有了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市場集中度明顯提高。剛才,張局長説到,現在種子企業數量已經由2011年以前8700多家減少到4300多家,減少了一半,這個力度是非常大的。再有,前50強的市場份額已經佔到35%以上,這比五年前也提高了5個百分點。通過這些數字説明,我們企業“多小散”的狀況有了一個明顯的改善。

二是企業創新能力明顯加強。這幾年由於政策好,鼓勵企業創新,企業不斷加大科研的投入,據統計,現在企業前五十強每年的研發投入能夠達到13.8億元,已經佔到了銷售收入的7.4%,應該説非常接近國際上的研發投入。通過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企業的創新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品種保護的申請量。企業和自身相比,比過去五年翻了一番。同時,從2016年開始,企業申請新品種權的數量已經超過科研單位。二是在品種審定方面,企業的創新能力也開始顯現,目前國家審定的玉米品種超過一半是企業選育的,水稻有超過2/3的品種是來自於企業,這説明,現在種子企業的創新能力已經有顯著的提高,企業不光是市場的主體,現在已經成為育種創新的主體。

三是企業的實力明顯增強。這體現在四個方面:在資本實力方面。據統計,註冊資本達到1億元以上的企業數量比2011年增加了2倍多。現在上主板和創業板的上市企業有10家,新三板掛牌的有45家,這些上市企業的總市值已經超過千億元。

在技術實力方面。現在種子企業已經不光是以前的開門店、賣種子,現在大量投入提高科研、檢驗、加工等能力建設。就拿加工這一項來説,張掖是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在五年前,這些基地收完種子全部晾在曬場上,沒有加工烘乾的能力,這些年企業在甘肅投資建設果穗烘乾線115條,大部分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改變了以前“靠天吃飯”的條件,現在企業在技術投入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人才實力方面。一個是國內的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僅這兩年,國內科研單位向企業人才流動的數量已經接近300多人。同時,一些大型的種子企業還從國際上引入高端的人才,這幾年也達到了80多人。而且這80多人裏面,有不少是在國際跨國公司工作、有國際化經驗的先進人才,他們進入企業,可以幫助企業快速提升競爭能力。

在服務能力方面。以前的種子企業就是賣種子,現在的企業由賣種子向為農民提供全程服務這方面轉化,不光是賣種子,還提供技術服務、種肥藥一體化全程種植方案,業務向全産業鏈逐步延伸。

我們相信,隨著種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種業法治建設的不斷加強,種子企業將進入一個轉型升級的新階段。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將會形成一到兩傢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現代種子企業。謝謝。

【農民日報中國農業新聞網記者】南繁基地是我國重要的種子基地,過去在採訪中也經常聽科研人員講,説南繁南繁,既”難“又”煩“。2015年,我國出臺了南繁基地建設規劃,請問經過這兩年,這個規劃落實的怎麼樣?我們取得了哪些進展?謝謝。

【張延秋】大家都知道,農作物育種過程就是一個新生命的創制過程,一個新品種的創制,要用8到10代也就是説需用8到10年,才能出現一個好的品種。南繁能夠加代就是到了冬季,育種科技人員來到海南育種,加繁一代,這樣就把育種的週期由8到10年縮短到4到5年。目前,我國推廣種植的80%的水稻、玉米等作物品種,都是通過南繁加代選育出來的。所以,海南的南繁基地是我國稀缺的、不可替代的寶貴戰略資源。每年冬季到海南南繁的有700家單位、6000多名科研人員。近年來,隨著海南旅遊島的開發、城市建設、冬季瓜菜面積的增加,與南繁科研用地爭地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造成南繁科研用地落實難、配套設施建設難。所以,為保護好、建設好南繁基地,從根本上解決南繁“難”與“煩”的問題。按照國務院要求,2015年農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土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了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規劃。兩年來,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規劃落實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一是南繁保護區的劃定工作已經完成。劃定了南繁保護區26.9萬畝,實行用途管制、永久保護。南繁有一個氣候條件要求,就是在冬季1月份平均氣溫不能低於20度,這樣的氣候條件,在海南也只有三亞、陵水、樂東三市縣靠海邊的區域才能達到。也就是説,我們把目前僅有的達到這個條件的26.9萬畝都劃為南繁保護區,納入基本農田進行嚴格保護。在保護區內又劃定了5.3萬畝核心區,這個核心區是連片的,主要用於落實南繁科研育種用地。目前我們統計的南繁用地面積4.5萬畝,現在劃定的5.3萬畝核心區,能夠滿足目前和將來一段時間的用地需要。同時落實了配套建設用地745畝,過去南繁人員住的都是臨時搭建的房子,很不穩定,生活也不方便。這次規劃要求劃定建設用地,作為南繁單位建設生産、科研、生活的設施。這三塊地目前全部已經入庫,實行用途管制。

二是規劃項目已經全面啟動。南繁保護區高標準農田及水利項目正在全面推進,核心區的科研用地正在加快流轉,配套服務區的概念性建設規劃編制已經完成,控制性規劃正在加快編制,生物育種專區可研項目正在報批,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近兩年,中央加大了對海南基地的建設支持力度,已經下達投資3.7億元。

三是南繁管理體系全面構建,走上了法治化的軌道。農業部牽頭成立了南繁規劃落實協調組,各省成立了南繁工作領導小組,海南的三市縣就是陵水、樂東、三亞市設立了南繁專門管理機構,構成了部、省、市、縣、鄉鎮、村五級較為完備的管理體系。海南省也在加快制定種子管理條例,計劃今年由海南省人大審議發佈。南繁工作將全面納入法治化的軌道。可以告訴廣大科研育種的專家、科技工作者一個好消息,就是隨著南繁規劃的落實,南繁又“難”又“煩”的問題將會得到根本的解決。謝謝。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郭天虎 攝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我的問題是,近期又有媒體報道洋種子對我國種子市場有衝擊,請您介紹一下洋種子在我國的有關情況,農業部又是如何看待洋種子的情況?

【吳曉玲】最近有關媒體非常關注洋種子,我想首先説一下洋種子,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國外的公司在國內選育生産的種子。二是通過貿易進口在國內銷售的商品種子,這方面主要是蔬菜。為了提升種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深化改革、創新品種研發機制、改革品種管理制度,種業創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總體來看,目前我們國家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佔主導地位,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在這裡我説幾個數字,首先,按新種子法,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五大主要農作物裏,水稻、小麥、大豆這三大作物全部是我們自主選育的品種;玉米的情況,五年前國外品種佔到市場份額的15%,通過這幾年我們自己不斷地改革創新,國外選育的玉米品種市場份額已經降到了10%,最明顯的就是先玉335,這幾年種植面積在逐年下降,同時在抗倒性、抗病性方面也不如國內自主選育的品種,現在它的面積從4200多萬畝下降到3000多萬畝。

再有,鮮食玉米品種在過去主要是從國外進口,隨著這幾年我們自主選育能力的提高,國外鮮食玉米的市場份額已經從最高時的90%降到了現在的20%,也就是説,我們80%的鮮食玉米品種都是來自於國內自主選育。

還有就是棉花,現在大部分的棉花都是轉基因的。我國最初在上個世紀從國外孟山都引進了轉基因棉花,曾經國外品種幾乎壟斷了國內轉基因棉花的市場。隨著我們國內市場創新能力的逐步提高,現在,我國自主選育的轉基因棉花品種市場份額佔到了95%以上,國外品種已經不到5%。

大家説到的洋種子,更多的是指蔬菜種子,其實這裡有一個概念,一説到蔬菜,有人就説國外佔80%,其實這只是指蔬菜的個別作物。據統計,現在像西紅柿、大白菜這些大路菜,都是國産品種,這些蔬菜面積非常大。我們蔬菜常年的種植面積是3.3億畝,目前,自主選育的蔬菜品種已經佔到了87%,五年前,國外蔬菜品種市場份額佔到20%左右,現在已經下降到13%。為什麼有人老説國外的蔬菜品種佔到80%?這主要是像青花菜、雜交抗病菠菜、雜交菜用胡蘿蔔、耐抽苔白菜這幾類蔬菜作物,它們的國外進口種子市場份額佔到80%以上。據我們統計,這些國外品種佔有率比較高的蔬菜,總共種植面積也不超過1000萬畝,所以總體上的影響還是非常小的。

我想借此機會,就洋種子看法與大家交流一下。首先,引進國外品種,有利於豐富居民的菜籃子,也為保障農産品的有效供給發揮了積極作用。據統計,我們國家有一定種植面積的作物有350多種,其中有130多種都不是起源於中國,是從國外引進後不斷經過馴化、選育,逐步轉化成國內的品種。這裡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小麥,小麥其實不是起源於中國,通過我們引進以後,不斷改良、選育,小麥品種已經實現了本土化,全部是自主選育的品種。

二是適當的進口種子可以滿足國內種子的餘缺調劑,這也是國際慣例。因為種子的生産具有很強的區域性,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某種作物特別是蔬菜種子的生産。所以,這些蔬菜種子在全國的貿易量非常大,都是通過全球貿易保證種子的供給。目前,我們國家進口種子的市場份額也就佔到3%,而美國的情況是佔6%,德國的情況更是佔到56%。

三是引進國外的品種有利於豐富我們國家的種質資源,提升創新能力。目前,我們國家種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階段,特別是在創新能力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適當引進國外品種,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有利於快速提升我們種業的創新能力。所以,對於洋種子,我們應該客觀地、科學地看待,無論是洋種子、還是土種子,只要是好種子,我們都歡迎。謝謝。

【雷劉功】今天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下週一16號的上午十點還將召開新聞發佈會,主要發佈十八大以來産業扶貧的有關情況,歡迎大家到時候參加。謝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