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電商“上山下鄉”給農村帶來了哪些改變?

2017-10-15 05:4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杭州10月14日電 題:電商“上山下鄉”給農村帶來了哪些改變?

新華社記者魏一駿

電子商務經歷多年“上山下鄉”後,對於廣大農村消費者早已不再陌生。從農産品外銷,到個人的網購消費,農村電商所滿足的社會需求日益多元,在經濟社會中發揮的作用也愈加顯著。

一年近9000億元的農村網絡零售額、連年增長的同比增速……一連串引人矚目的數據背後,電商究竟給中國農村帶來了什麼?農村電商未來發展之路在何方?

高增長:拉平城鄉消費待遇

《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6—2017)》近日在浙江麗水發佈。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8945.4億元,帶動就業人數逾2000萬;而今年前8個月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7290億元,同比增長38.1%,農村電商呈持續加速增長態勢。

浙江省商務廳副廳長徐高春認為,農村電商蓬勃發展的意義,在於有效地拉平了城鄉消費待遇,擴大了農村消費,同時拓展農産品銷售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也激發了農民創業帶動農民就業。

“近年來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成為引領農村電商發展的排頭兵,電商扶貧成效明顯。”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黨委書記姚廣海説。

統計數據顯示,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活動目前已在全國投入125億元,覆蓋756個縣,建設5萬個村級電商站點,服務涉及275萬貧困戶。

新趨勢:社交電商興起

阿裏巴巴“千縣萬村”計劃、京東“星火試點”計劃、中國郵政“郵掌櫃”……電商企業在農村遍地開花的佈局表明,一直不被當作主流市場的農村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隨著農村網民規模的不斷增長以及硬體配套、服務體系的日臻完善,農村電商也呈現出一些新趨勢。

——農村電商已逐漸從單純的銷售環節趨向於整體産業鏈建設。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農村電商的發展在農村地區創造了一條新的産業鏈,其中包括産品生産、加工、倉儲、檢驗、包裝、分銷、物流等環節,完整的産業鏈對帶動就業有了更大幫助。

——一定規模的集聚效應開始形成。“電子商務涉及諸多環節,很多問題靠農民一己之力無法解決,因此農村電商應利用平臺實現集聚化發展。”浙江省商務廳電子商務處副處長章晗説,通過産業集聚可整合末端運輸等資源,實現了網商、服務甚至創新想法的集聚。

——參與主體從零散的個體創業者趨向於政府、企業和普通勞動者等多方協同聯動的局面。章晗介紹,浙江省商務廳近年來聯合省質監局出臺多項圍繞農村電商的地方標準,電商企業依照標準建設,政府部門依照標準管理,有利於其規範化。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電商平臺線上流量紅利的消退,加之消費升級的加速推進和共享經濟的崛起,社交電商逐漸摸索出一條獨特的農村電商之路,在助力農村電商的過程中不斷自我成長。

多渠道:因地制宜發展

受訪專家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農産品上行滯後、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仍是當下制約中國農村電商發展的瓶頸。

“傳統農産品生産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程度較低,有影響力的品牌少。這是造成農産品上行滯後的因素,也是目前農村電商發展的最大短板。”章晗説,今後,整合農産品的供應鏈和産業鏈都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方向。

而在少數農村電商領域起步較早的地區,在前期投入大量村級服務點,因運行效率較低、維護成本高而難以為繼。因此,結合當地實際發展農村電商成了多方的共識。

目前,浙江全省共設有2萬多個農村電商服務點,其中約1.61萬個被評為優質服務點。按計劃,2017年末服務點將覆蓋浙江57%以上的行政村。

統計數據表明,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之間的農村電商發展程度存在巨大差距,有網商的村莊佔當地村莊比重,東部地區達64.5%,而西部僅有8.1%。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農村電商研究中心副主任曲江建議,下一步農村電商在中西部地區可以從知識的普及、技術的提供和資源的輸入等多方入手,使這些地區能夠積累和沉澱自身特有的價值,形成可持續的模式路徑。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