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截至三季度末,資産與負債規模同比增速雙放緩——銀行業亟待轉型再出發

2017-11-16 07:40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編者按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此前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業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立質量優先、效率至上的理念,更加注重供給側的存量重組、增量優化、動能轉換,並提出銀行業要加快轉型發展。在此背景下,作為我國金融體系中體量最大的銀行業,應全力以赴支持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提高金融供給質量。本版從今天起推出“聚焦銀行業轉型發展”系列報道。

一組銀行業最新監管數據引發關注。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資産、負債規模同比增速均回落至10.9%,雙雙出現放緩。這組數據反映的是銀行業“拼規模”傳統發展方式的改變,也是“提質增效”新發展理念的顯現。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作為在我國金融體系中體量最大的銀行業,應如何更好地適應經濟建設需要、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水平?答案是轉型“再出發”。

轉型勢在必行

多位業內人士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除了經濟結構調整、利率市場化等傳統動因,當下銀行業轉型還面臨四大新動因,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新舊動能快速轉換、銀行業監管力度升級、金融科技飛速發展。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支持傳統産業優化升級、加強基礎設施網絡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其中明確提出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這要求銀行調整自身的業務結構、資産負債結構等,根據我國産業政策、發展方式的變化,構建新型融資模式和綜合化服務體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説。

中信銀行董事長李慶萍表示,新結構、新動力、新模式將加速推動銀行轉型。為此,商業銀行亟須更新經營理念和發展模式,開闢新的業務藍海,打造新的增長引擎,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除了經濟建設要求的變化,監管升級也是銀行業此次轉型的助推器。今年年初以來,中國銀監會開展了一系列專項檢查,以整治市場亂象,遏制資金脫實向虛。受此影響,截至今年9月末,同業業務的資産、負債規模已得到穩步壓縮。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全面加強宏觀審慎評估(MPA),進一步約束了銀行的信用擴張。

“此外,更為嚴格的《新巴塞爾協議》已正式實施,銀行的資本監管標準提高,這意味著規模擴張將消耗更多資本,銀行需調整業務結構並增強自身造血能力以節約資本。”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

他認為,互聯網和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也促使銀行業加快轉型。“客戶金融服務需求開始呈現小額、分散特徵。同時,多數銀行的電子業務替代率已達90%以上,這對傳統網點的價值、業務模式都造成了較大衝擊。”

把握三條邏輯

在多種因素助推下,銀行業轉型勢在必行。如何轉型?還需遵循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的規律,重點把握三條邏輯,並處理好五大關係。

“衡量銀行業轉型發展成功與否,重點是看銀行業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之間的相關性、匹配度和支持力。”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説。

他表示,具體來看,一是銀行業的各類可用資金是否直接高效地進入了實體經濟。也就是説,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能夠簡單、透明、高效地為各類資金需求配置資金資源,在資本約束與風險承受範圍內,盡其所能、精準投放。

“銀行本身就是金融仲介服務機構,所以貸款投放沒有理由再去更多地拐彎、繞道,甚至搞自我循環,應該去通道、去鏈條,優化流程、簡化手續、壓縮時間。”該負責人説。

二是社會融資成本,特別是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是否降低,是否在企業應承受的合理範圍之內。也就是説,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根據不同的企業規模、企業不同的成長階段向企業提供不同的融資工具,在遵循商業可持續的原則下真正形成共生共榮、共建共存的良性銀企關係。

三是機構網點和金融服務是否覆蓋薄弱環節和貧困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努力改善對小微、“三農”、科技創業、偏遠鄉鎮、農村貧困地區和弱勢群體等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

“成功的銀行業改革發展,應能夠通過網點佈局和服務改進,補足短板,提升全社會金融資源供給的均等性、公平性和可獲得性。”該負責人説。

此外,李慶萍認為,銀行轉型還需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五大關係,即追求自身發展與履行社會責任的關係,效益與質量、規模的關係,局部與整體的關係,穩健與創新的關係,短期與長期的關係。

“如果只盯著短期經營數字的漲落,忽視長期發展能力的培育,就會透支發展潛力,發展也終將難以持續。”李慶萍説,商業銀行必須保持定力,以衝破羈絆的闖勁和久久為功的韌勁,實現量的增長與質的提升有機統一,實現短期和長期的協調發展。

做好風險防範

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建議,中國銀行業應儘快實現從規模銀行到價值銀行的轉型,具體可從三方面改善:一是調整經營模式,以産品創新提升中間收入,向輕資産業務轉型,並利用科技驅動發展;二是強化風險管理,儘快扭轉重視規模擴張而相對忽視風險調整的業績考核體系,提升逆週期經營管理水平;三是推動精細化管理,結合自身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打造自己的核心金融産品。

曾剛認為,銀行可從調整客戶結構、業務結構、組織架構等方面入手,並加快金融科技的應用。

從客戶結構角度看,隨著融資渠道多元化,大型企業對銀行貸款的依賴程度明顯下降,銀行的議價能力也受到影響。為此,多數銀行已開始調整客戶結構,將更多信貸資源投向“三農”、小微企業、信用卡消費、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領域。

從業務結構角度看,隨著利率市場化深入推進,息差收窄已對銀行的盈利能力産生衝擊,為拓展收入來源,銀行可通過發展資産管理、投行等業務,增加非息收入,進一步優化收入結構。

從組織架構角度看,部分銀行由於管理層級冗雜,不同程度上存在著管理效率低下、市場響應慢、風險控制僵硬等問題。為此,銀行要在保證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優化組織架構,提升管理效率。

此外,多位業內人士強調,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銀行要把風險防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以“行穩致遠”為目標。

“在此前的轉型發展過程中,某些銀行假借産品創新規避監管,甚至形成金融亂象。”董希淼説,合規經營是銀行轉型發展中最基本的要求,不能打擦邊球,更不能突破底線。“銀行業對經濟有著系統性影響,因此更要做好風險防範。”(記者 錢箐旎 郭子源)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