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行政審批大廳裏的“小溫暖”——京冀兩地行政審批大廳見聞

2017-11-16 10:5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行政審批大廳裏的“小溫暖”——京冀兩地行政審批大廳見聞

新華社記者李偉、梁文雅

曾經“層層審批、家家蓋章”;曾經“仲介橫行、累到斷腸”;曾經“四處求人,一面難見”……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點、國計民生的關鍵點、社會輿論的聚焦點,推進行政審批改革始終牽動著百姓生活、影響著政府形象。

“單獨成立行政審批局”“專人負責到底”“機器人語音導航”“免費wifi覆蓋”……近日,記者走進北京市海淀區、河北省石家莊市兩地行政審批大廳,跟隨辦事群眾一起感受到不一樣的“小溫暖”。

進門一個笑臉 辦事主動提示

“您好,請問您要辦理什麼業務?”當記者走進北京市海淀區政務服務大廳時,迎面走來身著藍色制服、面帶微笑的工作人員。

大廳裏沒有過去等候的長隊,人們坐在遍佈四週的座椅上等待叫號,還有書報雜誌可以閱讀;智慧引導機器人擺放在一層大廳中央兩側,隨時隨地為群眾提供智慧應答;頭頂上的電子大屏幕滾動著業務指南和溫馨小提示;填寫表格的桌面上擺放著各種宣傳手冊和流程介紹;國稅、地稅、工商等辦事大廳分佈有致,指示牌引導明確,叫號屏幕實時動態顯示,業務辦理井井有條。

在一家網絡公司工作的林女士告訴記者,現在辦事效率比較高,服務態度改善也大。“以前辦事找窗口都得求人問,常常還是愛搭不理。現在工作人員主動過來提示該怎麼做,主動為辦事人考慮。”

據了解,目前海淀區政務服務大廳已有29個部門、606個法人服務事項集中入駐,並按照“企業、非企業法人事項進大廳,個人事項下沉下放就近辦理”的原則,在全區29個街鎮統一設立便民服務中心,建起了620個社區服務站。

北京市海淀區政務中心主任馬學印表示,學習、宣傳、踐行十九大精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窗口人”身上表現得更為具體,就是要把群眾所需所想變成服務,不擺花架子不作秀,在細節上下功夫。

從“白跑20趟”到“快遞寄到家”

李翠敏是河北一家汽車貿易公司的職員,日常負責企業相關手續的辦理。2016年,為增加一項機動車二類維修的經營業務,她前前後後來辦證大廳跑了十多天,每天至少要跑兩趟。“當時一直在準備各種資料,來來回回補充了好幾次,結果資料都齊全了,被告知我們是一類資質,本身就包含二類資質,不需要再進行辦理,這20多趟白跑了。”

“過去很多部門信息不通,每個部門只管各自的範圍,負責不全面,業務不綜合,企業辦事人員也搞不明白,最後導致白跑很多趟。”談起行政審批的新變化,李翠敏感慨頗多:“現在辦理業務,只要到窗口拿上所需材料清單,按清單準備材料拿來驗證合格,等三個工作日就能拿到回復。”

記者了解到,為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石家莊市於今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行政審批局,按照“應轉必轉、有序劃轉、成熟一項劃轉一項”的要求,從該市發改委、住建局等25個部門劃轉了第一批、150項行政許可事項承接到位,並設立了50個辦事窗口,對外開展審批服務。同時,石家莊市還著手編制了“最多跑一次”事項清單,群眾辦事只要填寫一張表格就能辦理各單位的審批事項,由專人負責自動流轉,下一步還將實現辦結文件快遞送達。

石家莊市行政審批局副局長劉佔仲介紹,統計數據顯示,150項審批事項辦理時限比法定時限平均減少15.5天,累計減少2127天,比審批制度改革前平均減少7.7天,累計減少1056天。“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就要讓老百姓從窗口單位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效率變化。”

多在網絡上辦 少在馬路上“轉”

如何提高辦事效率,提升群眾滿意度,實現讓辦事人多在網絡上辦,少在馬路上“轉”?

“在紮實做好簡政放權和‘放管服’結合工作的同時,我們把工作著力點和創新的關鍵點更多地放在了優化服務上。”北京市海淀區政務中心副主任于秀明介紹,該中心已先後建成智慧政務綜合服務平臺、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和“掌上社保”等,開通“海淀政務”“窗口”等微信公眾號,目前正在加快推進建設海淀區網上辦事大廳,今年年底實現上線運行,加快建立覆蓋全區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

北京市海淀區國稅局第十四稅務所所長張松表示,學習貫徹好十九大精神,要主動作為,繼續深化優化服務,加強建設“電子稅務局”,力爭將納稅人來辦理的90%的事項可以在網上解決。

石家莊市行政審批局全力推進網上審批、公共資源交易及監管、現場勘驗、監督與電子監察、審監互動、業務培訓、互聯網+政務服務共7個平臺建設,逐步形成網上服務與實體大廳、線上與線下功能互補、相輔相成的政務服務模式,滿足企業及群眾多元化的辦事需求。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