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歐洲破解一體化困境 “16+1”可作借鑒

2017-11-29 12:56 來源: 歐洲時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歐洲時報社論】第六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11月27日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應邀出席會晤的中國總理李克強就“16+1合作”做出的表態,他提出的建議引發熱議,尤其成立中國—中東歐銀行聯合體等務實措施,被認為將助推“16+1合作”更上層樓。

“行動要看時機,開船要趁漲潮。”5年前,16個中東歐國家同中國攜手跨入全面合作的歷史機遇之門。“16+1合作”機制啟動以來,雙方貿易額從521億美元提升至587億美元;匈塞的鐵路、波黑的電站、塞爾維亞的大橋見證了區域基建的提質升級;互免簽證、直航開通以及紛繁多元的文化交流則一步步加深著民間情誼……在遠方夥伴的參與下,從波羅的海到巴爾幹半島的16個國情迥異的國家也愈發走近,一起扮演這一具有世界影響的跨區域合作的主角。因此當中國總理重返“16+1”的起錨地布達佩斯,包括東道主在內的16國與會方報以高規格禮遇,是如此熱忱和自然。

“16+1”同舟共濟,故能“大於17”。李克強在27日的經貿論壇開幕式致辭中總結回顧這幾年的歷程與共識,也兩度以“舟行”喻理:經貿、金融發揮引擎作用,行穩致遠;企業家發揮水手作用,破浪前行。實踐證明,國家規模、政經環境、社會形態彼此懸殊的17國政府,是以坦誠心態和務實精神求同存異,找準了對接重點。作為不同類型國家間合作的典範,共商、共建的發展空間與共享、共贏的開花結果,正精準體現在這兩個比喻中。

相對於“舟行”比喻,已見規模、前路暢達的中東歐高速鐵路網,則是“16+1合作”實打實的樣板。中東歐具有歐亞通衢的地緣價值,卻由於地理、歷史等原因一體化程度低、聯通基建缺口大。無論是中東歐國家還是它們的西方夥伴,當下都無力或無意解決這一問題。中國發展的外部紅利,及以打通歐亞大陸兩端的外向路徑,恰好契合這一區域的迫切需求,讓雙方合作從一開始就建立在牢固的基石上,體現出明確的互惠性和普惠性,並讓這一地區的整體發展具備相當高的外溢增值。據國際機構預測,2017年至2019年期間中東歐地區各國經濟將保持3%至4%的增長勢頭,中東歐地區正在追趕西歐,步伐比之前預想的要快。與提質增效中的中國經濟頗為類似的是,個人消費的增長、外部投資的活躍正成為推動該地區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中東歐國家格外關注中國經濟。

“一帶一路”無疑是這一新格局的重點。中東歐16國已有13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本次領導人會晤期間更有望實現“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在該地區的全覆蓋。中國總理強調,要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率先在中東歐落地。這一“率先落地”既令人興奮,同時也在情理之中。簡單直觀的數據往往最能説明問題:從2010年到2016年,中國與中東歐16國間的雙邊貿易額增長33.7%,同期中美貿易額增長為26.6%,中德為24.8%,中俄為17.2%,中法為4.2%,中日、中韓則分別為-10.7%、-23%。國與國經貿發展態勢體現著國家間交往的熱度,其中的冷暖可見一斑。

作為跨歐亞大陸並具世界影響力的合作平臺,“16+1合作”帶來的正能量,也不止于17國的利益共融。“多速歐洲”的提出和爭議,是今年以來歐洲新的波瀾,會形成新的博弈。這從8月份法國新任總統馬克龍中東歐之行就可窺見。分裂還是團結歐洲?在“新歐洲”與“老歐洲”分歧擺上臺面的當下,出席本次會晤的歐盟、奧地利、瑞士、希臘、白俄羅斯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觀察員,應該都注意到了李克強“‘16+1合作’不僅互利雙贏,而且有利於地區平衡發展、有利於歐洲一體化,也有利於世界和平”、“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也不排斥第三方,歡迎更多第三方加入”、“‘16+1合作’不是地緣政治工具,而是跨區域務實合作的‘孵化器’”的論述。多年實踐證明,“16+1”是中歐關係和歐盟法律法規框架下的合作,公開、透明、開放、合作、共贏,“16+1合作”不會損害歐洲整體利益,而且能夠為歐洲一體化進程注入正能量,也助推了中歐關係均衡發展。中東歐國家將中國視為機遇,中國也將中東歐國家視為平等可敬的夥伴,雙方的合作也是彼此參與世界治理的好樣本,矛頭直指“16+1合作”,認為中國“要分裂歐洲”的疑慮大可不必。

用5年的時間,“16+1合作”描繪出了一幅極具吸引力的圖景,這對正在破解一體化困境的歐洲應具有啟發意義。中東歐不僅是歐洲的,也是世界的,需要歐盟,也需要擁抱世界;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貢獻者,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16+1合作”所體現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也許是破解歐洲一體化困境的可選方案。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