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互聯網+”,開啟青海省智慧農牧業新篇章

2017-11-29 14:05 來源: 青海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秦俞東 攝

“青藏百靈電子商務進農村”被農業部評為新農民創業創新百佳成果,藏覓公社的“互聯網+鄉創”模式入選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百佳實踐案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農牧局入選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近年來,我省“互聯網+”現代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成果,不斷涌現,信息化服務“三農”工作成績斐然。

打開智慧農業的“千里眼”

智慧農用無人機、智慧服務機器人、雲端放養管理……最新的農業技術、最高端的農業科技産品以及最便捷的農業信息化軟體,這些閃耀的農業科技元素,讓首屆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新技術和新農民創業創新博覽會的現場熱鬧非凡。

展會上,我省的“互聯網+”高原特色智慧農牧業大數據平臺、農業及畜牧業物聯網基地、本土農牧業品牌電商發展模式、VR互動體驗等方式,也吸引了眾多參展商和觀眾的腳步。

“在沒改造之前,每天早上一個大棚要花18分鐘把卷簾打開,晚上為保持棚裏的溫度,又要放下來。那麼多的棚,做起來非常吃力。這套物聯網農業智慧監測系統的應用,一分鐘就可以把150個棚全部打開,現在一個人就可以控制100多個棚的正常開和關,包括它的灌溉、施肥、除蟲等等,可以多個棚同時進行,也可以一個棚單獨進行……”在德令哈市新堉種植示範園區專業合作社的展臺前,技術人員為合作社的物聯網應用系統做著解説。

擁有200公頃土地的新堉種植示範園區專業合作社,是一家以無公害果蔬種植、生態採摘等為一體的股份制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現已建成高效日光節能溫室2420棟,所有溫室全部配套自動化控制系統。

“棚溫高了,降溫系統就會自動開啟;棚溫低了,自控系統將自動加溫;如果水分含量低,滴灌系統會打開……原來不敢出遠門,怕大棚內會出現什麼不良狀況,影響到蔬菜水果的生長,用上智慧管控新技術後,不管你是到北京還是上海,用手機就能查看大棚的情況,還可以操控大棚裏的智慧設備,隨時隨地管控大棚。”新堉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桂新立開心地説。

而在青海省“互聯網+”高原特色智慧農牧業大數據平臺展示沙盤和展示大屏前,更是聚集了眾多的目光。

2016年啟動的青海省互聯網+高原特色智慧農牧業大數據平臺的建設,依託新興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等技術,實現“1+14+N” 模式,即1個平臺、14大版塊、N個應用”, 構建天地一體的農牧智慧化“一站式”服務。

只要輕點鼠標,全省農牧業主要數據便躍然展示在大屏幕上。匯集諸多技術和成果為一體的大數據平臺,充分展示了我省農牧業信息化水平。

“青海省‘互聯網+’高原特色智慧農牧業大數據平臺正式進入全面建設後,成功申請為農業部規劃的首批農業農村大數據試點省份之一,與農業部以及省農牧廳的58個業務系統實現了數據、功能、服務的無縫對接。”省農牧廳市場信息處處長鄂永利介紹。

青海寶訊溯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韓艷告訴記者,大數據平臺目前已從省級層面完成了大數據平臺14個板塊的框架設計及系統研發工作;完成了省級農牧業大數據平臺與42個已有的農牧業信息系統的數據對接;完成了智慧漁業、GIS智慧管控、智慧鄉村、綜合信息服務、農畜産品質量安全、在線診斷等6個手機端APP開發;完成了農牧業電子商務平臺已上線運營。同時,在“六州兩市”範圍內已建設了與大數據平臺系統配套的設施農業、畜牧養殖、飼草、屠宰場、加工廠示範基地共計28家,其中配套監控、物聯網傳感等設備400多套,GPS定位全景上圖600多個基地。

據悉,計劃到2020年,青海大數據平臺將搭建覆蓋省、州、縣、鄉、村五級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農牧業信息網絡和服務體系,集農牧信息化、技術研發、推廣為一體的青藏高原特色産業鏈,建成一批信息化示範基地,從而使信息化與現代農牧業充分融合。

“屆時,農牧業生産、經營、管理、信息化整體水平將提升一個新的臺階。大數據平臺將為推動全省科技興農做出重要貢獻。”鄂永利説。

今年,我省在基礎數據採集方面,已完成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草原等“四大板塊”1755家生産主體GPS定位上圖,其中漁業生産基地28家、畜牧業規模養殖場1228家、設施蔬菜基地178家和人工飼草基地321家。

“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依託信息技術發展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積極引導新型農業主體大力發展網絡化經營新模式和智慧化生産新技術,同時不斷提升我們農牧部門自身信息化管理和服務水平,為‘智慧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高效保障。”省農牧廳廳長王玉虎説。

信息搭建農牧民致富金橋

“前年我們朔北藏族鄉代同莊村的胡蘿蔔大面積豐收上市之後,居然一毛錢都賣不掉,鄉親們快急死了。我跑到縣農牧局信息科,找他們想辦法。信息科的老師們通過農業部的‘一站通網站’,把消息發佈出去後,不到半個月,産品就以當時市場價格的兩倍,全部被外地客商收購走了。但我的電話還是整天被打爆,我又跑去信息科,求他們把那個消息趕快撤了,胡蘿蔔賣完了,每天接那麼多電話我也吃不住了……”提起前年代同莊村的胡蘿蔔滯銷又熱銷的事情,朔北鄉農業技術員李洪曉記憶猶新。

“其實,像這種利用信息技術服務農民的事情,對我們來説已經常態化。經過多年農業信息化建設,我們建起了縣、鄉、村三級農業信息服務機構,構建了以縣級為核心,鄉級為紐帶,村級為節點的三級為農服務網絡,逐步實現了農業信息服務全覆蓋。”大通縣農牧和扶貧開發局信息科科長蘇有志告訴記者。

經過幾年探索,大通縣結合本地實際,創新了農業信息服務方式,開展了農牧綜合信息互動平臺服務模式、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手機短信和微信服務模式、12316指揮中心綜合服務模式、智慧農業創新引領服務的“五位一體”服務模式。

2017年,大通農牧和扶貧開發局獲本年度農業部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服務創新型示範基地殊榮。

本次博覽會上,我省展區分別專設展臺對大通縣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成果及大通紅高原農牧開發公司和大通青藏百靈農副産品電子商務公司産品進行了宣傳展示。

目前,大通累計投入農業信息化建設資金1000多萬元,通過項目實施,初步建成了農業信息服務框架體系。

“我們建立起了一支20人的縣級農業信息服務工作隊伍,一支20人的鄉鎮級農業信息服務隊伍,一支1950人的農村信息員隊伍和一個29人組成的農牧專家組。”蘇有志介紹。

“大通農業信息化建設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結構調整步伐等方面,具備了較好的基礎和發展環境,在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傳播農業科技知識、提高農民素質,推動大通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縣農牧和扶貧開發局局長趙常勝説。

線上線下開闢銷售新渠道

博覽會上,門源藏覓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志祥覺得自己的眼睛有些不夠用。

“這是首屆全國性的互聯網盛會,聚集了全國各地跟農業相關的互聯網企業,他們在理念、運營模式方面,肯定有比我們青海的企業更先進、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趙志祥説。

立足於鄉村,運用互聯網+的模式,趙志祥和幾名大學生創辦的藏覓公社,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把門源頭塘村作為第一站,對高原土豆、牛羊肉、蜂産品、乳製品等産品通過預訂單和認領模式的售賣和種植,真正實現了創業帶動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社會效益。

在趙志祥看來,青海像牛肉、羊肉、冬蟲夏草等優質産品,之所以沒有完全達到優質優價,就是缺乏品牌化的運作,而品牌不是一兩天就能打造出來的,需要慢慢積累。

“通過這樣大型的博覽會,更便捷地讓更多的人知道青海本土的企業。像湟中的千捷、我們的藏覓公社、大通的百靈,我們這些企業不光是像以前去做源頭上的貿易,現在更重要的是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資金去打造我們青海本土的品牌,通過品牌的運作才能提高我們青海産品的價值,讓上遊的農戶、牧戶的收入比以前有更大的提高。”趙志祥説。

為了提高農牧戶和員工對互聯網模式運營的認識和技術能力的提高,藏覓電子商務開展了電商運營模式的講解和就業技能的培訓,激發了農牧戶與公司合作的積極性,推進了電商走進鄉村的步伐。

而目前擁有13家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5年10月的大通青藏百靈農畜産品電子商務限公司,更是依託“青藏農畜林産品網”實現農超對接、第三方銷售平臺對接,助力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的循環發展。

“過去,由於信息不對稱造成農民的農産品銷售困難、利潤低,打擊了農民種養積極性。現在這種狀況逐步得到改觀。從去年到今年,大通的馬鈴薯、當歸雞、當歸雞蛋、青蠶豆粒,通過我們的百靈電商公司,依託線上平臺推廣、線下訂單銷售,交易額已達到1246.4萬元,有效增加了貧困農戶的收入。”大通青藏百靈農畜産品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米存民介紹。

強強聯合,依託互聯網+信息技術,為未來發展開闢新路徑,讓高原名特優産品走遍天下,這是我省眾多企業的共同願望。

“現在我們和湟中、平安、民和的幾家電子商務公司,還有西北嬌,聯合起來,在蘇州建立了大型物流倉儲基地,以‘互聯網+實體’的方式運營,實體店計劃在今年底就運行。更加便捷地把我們青海本土的牦牛肉、羊肉、枸杞、蟲草等有特色的東西,往這邊輸送,前景一定很好。”米存民很有信心。

記者從省農牧廳獲悉,目前,省農牧廳農牧業電子商務平臺已上線運營,協調對接了全省60家農牧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和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已入駐12家,年內入駐企業有望達到30家以上。(記者 王玉娟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呂浩銘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