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推進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共贏

2017-12-24 10:42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推進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共贏
——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

記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為什麼要牽頭啟動“地學長江計劃”?

王焰新:服務國家戰略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肩負的神聖使命。“地學長江計劃”醞釀三年之久,在陳顒院士等校內外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歷經兩年多的籌備和論證,我們決定舉全校之力,實施“地學長江計劃”,提升服務國家目標能力、解決科技創新發展關鍵問題。

長江經濟帶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之一。要真正落實好這一重大戰略,關鍵在於推進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共贏。一方面要摸清家底,了解這個區域的資源環境狀況與承載能力,研究如何在這個最大承載力基礎上進行資源開發和經濟社會活動,這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重要前提。

另一方面,要以科教培育人才、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綠色礦業、環保産業、新能源産業、大數據産業的發展,這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關鍵。在這兩個方面,地球科學及相關學科都大有作為。湖北是長江徑流里程最長的省份,武漢又是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高鐵時代“四小時經濟圈”的核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恰處於武漢光谷和未來科技城的核心區,基礎好、區位優,趕上了千載難逢的“天時、地利、人和”的重大發展機遇。在院士專家的推薦和支持下,我們決定舉起“地學長江計劃”這面大旗,推動地學界向長江經濟帶創新發展進軍,以期儘早在國家層面部署“地學長江計劃”,這不僅是學校將自身戰略統一到國家發展戰略上來,以實際行動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舉措,而且也是學校踐行“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價值觀的必然選擇。

記者:今年9月公佈的“雙一流”方案中,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地學長江計劃”對學校“雙一流”建設有什麼意義?

王焰新:在地球科學發展到系統科學的今天,傳統基礎地質學科越來越被削弱,而與人類社會密切相關的學科越來越突出。我校地學基礎實力雄厚,但要保持優勢,還需要充分發揮傳統基礎地質學科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新的學科群優勢。我們的目標是依託“地學長江計劃”,促進地學與非地學的交叉融合、深部與淺部地質資源環境研究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地球與其他行星的對比研究,在鞏固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等傳統優勢學科整體實力的基礎上,構建新的學科群優勢,培育更多的一流學科,凝聚成一個相互支撐發展的大學科群,形成新的學科高峰。

與此同時,我們希望這個計劃以實行PI制(學術團隊制度)為核心,配置科研資源,引進和培養一批高層次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不斷整合校內外優質學術資源,聚集國內外研究力量,搭建室內外的基礎條件平臺和學術交流平臺,努力實現人才、團隊、經費、平臺的資源匯聚,打造地球科學領域國際一流的學科和人才高原。

建設一流大學必須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長江流域的管理越來越離不開地球科學,把地球科學前沿研究與長江流域的社會服務緊密結合越發重要。我們啟動實施“地學長江計劃”,就是在長江中上遊、在武漢、在學校建立一個地域特色鮮明、領域方向集中且具有不可替代性、體量較大、長期穩定運行、涵蓋學校主幹學科的大型學術創新基地,引導學校研究力量聚焦長江流域,圍繞長江流域開展研究,從而實現政府決策有高參、服務大眾有專家、協同創新有平臺,營造長江流域地學管理的新常態。

地球科學研究區域廣闊、領域寬廣,長江經濟帶建設涉及經濟社會的諸多領域和層面,哪怕是加強這個區域與地質過程密切相關的、多學科協同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都是一項十分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這絕不是僅僅地大一家就能完成的,更不可能是一個學科方向或者一個研究團隊就能解決的。因此,我們希望把它做成一個學科交叉、協同共享的基地,熱忱歡迎對這個計劃感興趣的專家或單位加入,共同探討和謀劃重大科學問題,主動服務長江經濟帶建設,保障長江流域生態安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建設美麗家園。(記者 王慶環)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