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感知中國新時代 展望瀾湄新發展

2018-01-02 21:01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柬埔寨新快新聞網記者唐·佔勒提拉興奮地展示著自己剛剛“搶”到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記者 趙益普 攝

老撾國家電視臺新聞頻道副主任馮平(左)在高鐵上開啟“自拍”模式。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

越南每日快訊記者武芳草在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採訪留學生。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

2017年12月10日至12月22日,來自柬埔寨、泰國、老撾、緬甸、越南的27名記者同10名中國同行組成聯合採訪記者團,參加2017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媒體峰會以及會前的聯合採訪活動。記者團走訪部委、高校和歷史名勝,在交流中碰撞友誼的火花,于冷暖之間追蹤瀾湄合作的腳印,用鏡頭捕捉鄰里如親的情誼

高鐵上感受“中國速度”

“期待有一天可以乘坐高鐵到中國,用記者的鏡頭和筆記錄這裡的發展變化。”在天津到北京的城際高鐵上,泰國《民族報》記者素帕拉·甘查那坤迪講述了他的中國印象。

高鐵駛過120公里的距離,甘查那坤迪的講述跨越了瀾滄江—湄公河:“我是1993年第一次到的中國。當時我們在昆明一起討論如何挖掘雲南的地理優勢,開展沿邊區域合作。我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持續追蹤泰國和中國在瀾湄流域的合作。2016年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成功召開,2017年瀾湄合作第三次外長會在雲南大理進行。這些都為瀾湄流域國家的合作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甘查那坤迪的第一次中國之行頗為週折,他先搭乘汽車從泰國出發一路向北,穿越老撾,經過西雙版納,最終到達昆明。雖然雲南地區有不少傣族人,但是語言體系千差萬別,溝通起來頗為麻煩。再次來到中國,感受已截然不同。泰中交流越來越密切,一系列的高新技術幫助人們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障礙,溝通成本越來越低。

“中國的高鐵發展成就令人驚嘆,我原來以為日本的鐵路技術比較發達,直到後來坐上了中國製造的高鐵才發現,中國高鐵不僅速度快、準點率高,而且價格也很親民,非常舒適。”甘查那坤迪表示自己有一個夢想,希望高鐵可以把泰國周邊的國家串聯起來,讓大家可以在一天內往來于東南亞地區,“我的家鄉呵叻不産蘋果,期待有一天曼谷的蘋果能夠‘搭’上高鐵的便車來到我家”。

如果説鐵路可以拉近中泰之間的空間距離,那新技術的發展則實現了交流方式的新跨越。甘查那坤迪還記得,2016年阿裏巴巴公司創始人馬雲在泰國演講的時候,特意提到了技術將如何把大家更為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如今,泰國的街頭便利店中,支付寶已經相當普及,泰國人也習慣了用微信同中國小夥伴聯絡。他説,以前每次蘋果手機出新品時大家都會蜂擁而上,現在不一樣了,很多年輕人都會盯著看華為手機的新品發佈會。

在甘查那坤迪看來,如今的泰中民間交流更加重視人對人、文化對文化的深層次溝通。在泰國隨處可見中國遊客,也有越來越多的泰國學生選擇到中國留學。“中國”成了泰國的熱搜詞:年輕人關注中國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追隨“中國製造”的種種潮流;中年人則更多關心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不斷崛起的勢頭。

還想再聊些什麼的時候,耳邊響起了廣播,“女士們,先生們,列車運行前方到站是本次列車終點站,北京南站。”看來,35分鐘的旅程,足夠感受高鐵速度,但概括外國記者眼中越來越豐滿的中國形象還遠遠不夠。

追隨中國的生活潮流

越南每日快訊記者武芳草正在努力學習中文,她的中文名字與越南名字的發音和意思都很接近。語言的相似源於文化的相通。不僅名字對應,作為一名越南90後,武芳草的生活方式也幾乎跟中國年輕人一樣。

“我經常到中國來,每次最喜歡的就是看看街道和商場裏各式各樣的海報,它們的更新速度就像中國的發展速度一樣,每次看到都很不一樣。”芳草説,她喜歡追中國明星、讀中國小説、看中國電視劇。從衣食住行到娛樂生活,芳草對中國的了解程度堪比地道的中國人。

芳草説,從上世紀的《還珠格格》《鹿鼎記》到近年來的《甄嬛傳》,看中國電視劇已經成為越南人的日常,“越南人特別喜歡看中國電視劇,幾乎能夠實現同步更新。中國火什麼,我們那裏年輕人就看什麼。最近我的朋友們都在推薦我看《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網絡上已經出了越南文字幕版,我準備回去就看。前段時間,我看了《微微一笑很傾城》,特別喜歡楊洋,尤其喜歡看他跳民族舞蹈,中國的傳統舞蹈充滿了藝術范兒。”

據芳草介紹,越南人對中國的明清兩朝非常了解,就是因為有很多在越南熱播的中國電視劇就是以這兩個朝代為背景。有時候芳草嫌看電視劇不盡興,還會找出越文版的小説來讀。她説自己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中國小説迷,會每天在網上守著小説的更新時間。

芳草的朋友們很喜歡在中國買衣服。有很多越南商人到廣州批發服裝,然後帶回到越南,銷路很好。“中國的服裝質量很好,價格合適,最重要的是款式新穎時尚,相比越南品牌性價比更高。”

芳草説此次媒體採訪之旅讓她更加懂得珍惜瀾湄六國一水相連的情誼。除了時尚潮流的中國,現在的她對中國的野生動物、自然風貌和人文歷史開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滿滿的採訪日程之餘,芳草和朋友們還惦記著北京動物園的大熊貓寶寶們,説要抽空去看看它們。

“現在在越南,年輕人都喜歡通過網絡來追隨中國的潮流,還有一些年紀大一點的人更願意通過電視了解中國。但無論方式如何,我們一直都在緊密關注著中國。”

校園裏品味“藍莓”故事

此次採訪活動如同一場尋寶之旅,瀾湄聯合採訪記者團的朋友們都帶著一顆尋找故事的心走訪每一個地方。在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以下簡稱“天津中德”),記者團走進留學生的實驗車間和教室,去課堂裏品味“藍莓”(瀾湄的諧音)故事。

在這所以培養專業技術人才見長的學校裏,瀾湄國家留學生之間的友誼落地生根。2013年,泰國詩琳通公主到訪天津中德,同年6名泰國學生來到這裡進行為期三年的機電一體化學習。從那時起,學校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招生規模逐漸擴大。2017年11月,學校還邀請6名柬埔寨教師來進行專業和語言培訓。

在工業機器人編程與應用的課堂上,柬埔寨留學生趙明輝正在熟練地操作著機械手臂。趙明輝説,他來留學是因為中國在智慧製造領域有很強優勢,希望有一天可以把中國的技術帶回家鄉,縮小柬埔寨在技術領域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抱著同樣想法的還有應用外國語學院旅遊管理專業的緬甸留學生唐秀英。唐秀英漢語説得很流利,2017年11月還參加了東盟漢語比賽。唐秀英的爺爺是北京人。小時候爺爺經常跟她講老北京的故事,長大後在爺爺的建議下,唐秀英來到中國學習旅遊管理,希望把長城、故宮介紹給更多的緬甸朋友。唐秀英説,她很珍惜自己的學習機會,因為她現在看到的中國比爺爺故事中的那個中國更加發達,希望有一天緬甸也可以像中國一樣不斷繁榮發展。

泰國留學生唐子清在中國已經待了3年了,完全沒有身在異鄉的孤獨感,因為中國朋友都特別友好。平時他會和朋友們一起吃飯、旅遊,中國小夥伴還教會了他用“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現在唐子清已經成了網購衣服的小達人,他覺得比高鐵速度更讓人興奮的是快遞速度,“快遞一天就到了,特別方便,而且比泰國還便宜很多”。學院講師趙俊英向本報記者介紹,這些泰國留學生不愁找工作,學校給他們提供了很好的實習機會,他們可以選擇留在中國,也可以回泰國發展。很多人會到泰國的中資企業裏去上班,因為那裏的工作環境和薪資水平都很不錯。

校園之旅給瀾湄記者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撾國家電臺記者任勇·喬文賽説,老撾很多學生都有意願來中國留學,但是只有少部分城市家庭的子女才能實現這個願望。希望在未來,老中兩國政府可以在瀾湄合作的框架之下加強合作,讓更多的老撾人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

關於中國的“十萬個為什麼”

覺苗希杜基來自緬甸國際電視臺,這是緬甸唯一一家英文電視頻道,雖然不會講漢語,但説他是一名“中國通”毫不為過。2017年3月他曾跟隨緬甸記者團一道參與了兩會報道,對中國各方面的發展成就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覺苗希杜基説自己這次到中國帶了兩個任務:一是要好好報道瀾湄合作第三次外長會,二是想跟著瀾湄記者團一起走訪中國,通過電視將所見所聞傳遞給緬甸觀眾,所以他要盡可能多問問題。

記者團走訪了天津中德技術大學、大理大學、國家漢辦、農業部……每到一處,覺苗希杜基都不甘人後地舉手提問,認真仔細地做筆記,尤其不放過任何一條瀾湄合作留學生項目信息。

覺苗希杜基之所以如此積極,是因為緬甸十分期待瀾湄合作帶來的多重利好,尤其是教育方面。緬甸現在有3家孔子課堂,還不能滿足大家對漢語學習的熱情需求。覺苗希杜基在採訪過程中發現,有很多緬甸留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基礎上另修一門技術類課程。很多人希望畢業後回到緬甸當老師,將學到的知識與技術和家鄉人一起分享。這一點令覺苗希杜基十分欣慰。

覺苗希杜基的問題清單上排在前列的題目還有環保和減貧。在環保部瀾湄合作中心,他提問如何才能提高瀾湄流域民眾的環保意識。他覺得,中國在治理空氣污染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緬甸可以從中借鑒學習。

“環保方面的合作正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緬甸主要面臨的環境問題是雨季洪水氾濫,還有民眾普遍欠缺環保意識。媒體在環保知識普及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瀾湄流域國家的媒體應該及時發聲。”

作為發展中國家,緬甸的脫貧任務很重,覺苗希杜基希望好好了解中國的減貧經驗:“中國在脫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還無私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瀾湄其他五國脫貧,這著實讓人欽佩。”

同覺苗希杜基一樣的“十萬個為什麼”還有很多。柬埔寨《高棉時報》記者謝萬納最關心的是經貿合作。他説,在柬埔寨,中國是一個持續火熱的話題。大家普遍認為,這五年來中國不僅自身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果,而且也在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周邊國家。

一路隨行,聽著記者們越來越長的問題單,可以確定的是,瀾湄合作框架下可以書寫的故事也會越來越多,媒體之間的合作前景也會更加廣闊。(記者 屈 佩 趙益普)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