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2017年我國CPI連續8個月處於“1時代”——物價調控手段仍有創新空間

2018-01-08 08:24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CPI連續8個月處於“1時代”——
物價調控手段仍有創新空間


從2017年全年看,我國物價水平總體上表現溫和,完成年初制定的全年物價調控目標已無懸念。專家表示,價格調控與管理面臨新特點、新形勢、新任務,加強和完善價格調控需要有新思路,建議強化對物價水平採取區間調控和結構性調控等創新舉措——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數據顯示,2017年前11個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平均比上年同期上漲1.5%,其中有8個月連續處於“1時代”,處於1.2%至1.9%之間。從2017年全年看,我國物價水平總體上表現溫和,完成年初制定的全年物價調控目標已無懸念。

有關專家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我國物價形勢運行穩定性的進一步增強,價格調控與管理也面臨新特點、新形勢、新任務,加強和完善價格調控需要有新的思路,並建議強化對物價水平採取區間調控和結構性調控等創新舉措。

物價穩定性增強——2018年CPI上漲動力較弱

截至2017年11月份,我國CPI已經連續8個月處於“1時代”,處於1.2%至1.9%之間,價格水平保持基本穩定。

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國價格改革論壇·2017”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主任盧延純分析説,從歷史數據看,2012年至2016年,我國CPI平均漲幅為2.1%,處於溫和上漲區間。分年份看,年平均漲幅最高值比最低值高1.2個百分點,顯著低於“十一五”期間的水平。分月度看,CPI月同比漲幅在年內的振蕩幅度逐漸縮小,價格曲線趨於平滑。

根據交通銀行預測,2018年CPI將上漲2%左右,高於2017年;PPI平均漲幅為3.5%左右,低於2017年。CPI和PPI之間的剪刀差逐漸收窄,物價水平將相對比較溫和。

“在國內需求難以大幅上升的情況下,2018年CPI上漲動力較弱,不存在顯著抬升物價的因素。”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分析,2017年食品價格負增長,2018年可能回正。由於2016年以來工業領域産品價格顯著上漲,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逐漸從上遊向中游傳導、從生産資料向生活資料傳導,可能2018年價格漲勢會從生産端向消費端轉移。因此,預計2018年CPI呈上半年高、下半年低的特點,高點出現在年中6月份和7月份。

交通銀行分析指出,隨著國內投資需求趨弱,對工業産品價格不存在拉高作用,PPI應該不會大幅攀升。前期價格上漲較大的上遊産業難以進一步飆升走高,部分行業價格可能出現回調。由於去産能工作持續推進,環保限産力度加大,對産品價格形成支撐,鋼鐵、水泥等去産能力度較大的工業行業産品價格短期不會明顯回落,漲勢可能持續。價格漲勢從上遊向中下游傳導,中游和下游行業産品價格可能有階段性上行。因此,未來PPI漲幅可能緩慢收窄,但近期同比維持增長勢頭。

“我們初步預計,2018年PPI翹尾因素月平均為2.4%,顯著低於2017年,高點出現在1月份和6月份至8月份。綜合判斷,預計2018年PPI平均漲幅為3.5%左右,低於2017年。”劉學智説。

新業態消費模式涌現——價格運行結構性變化顯現

影響物價運行的因素很多,包括供給和需求狀況、貨幣政策變化、技術革新、消費結構轉型等。近年來,我國價格運行總體上表現平穩,但也出現了一些結構性的新變化。

從CPI的內部結構看,非食品價格對CPI的影響進一步加大。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食品價格在CPI構成成分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2016年1月份起,國家統計局根據5年一次基期輪換的規則,對CPI構成分類及相應權重作了調整。其中,食品消費比重下降,服務性消費結構上升。從近兩年的情況看,隨著消費升級步伐的加快,以及受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影響,以服務為主的非食品價格對CPI的推動作用正在逐步增強。

盧延純指出,2016年我國服務價格上漲對CPI的貢獻達到40%,接近食品價格對CPI的影響。2017年全年,服務價格對CPI的影響很可能會超過食品價格。

從CPI和PPI走勢看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分化。盧延純分析,2012年至2015年,PPI持續地負增長,但是期間CPI維持正增長,個別月份漲幅甚至超過3%。不過,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特別是9月份以後PPI迅速由負轉正,漲幅持續走高,但CPI走勢則相對溫和。2017年2月份,PPI同比上漲7.8%,但CPI同比只上漲0.8%。

“PPI和CPI走勢分化在歷史上很罕見。”劉學智説,除了在工業産品和消費産品方面,我國物價在其他層面存在分化。例如,在消費産品價格方面,食品價格受到季節性和週期性因素影響較大、波動大;非食品價格走勢平穩,近兩年處於緩慢上升態勢。在工業産品方面,2017年以來的價格上漲主要集中在上遊行業,中下游行業漲勢很弱。

劉學智表示,價格分化的背後,是由於價格傳導不暢,其根本原因在於目前處於經濟結構轉型期,供給端出現結構性變化,不同行業面臨的轉型情況差異大。例如,上遊初級原材料行業庫存週期波動較大,中游加工製造業週期性波幅減小,下游生活消費端幾乎沒有受到本輪庫存週期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向傳統行業日益滲透和融合,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催生,分享經濟蓬勃發展,對價格的形成和波動也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在劉學智看來,近幾年新業態的消費模式不斷涌現,特別是與互聯網有關的新産業高速擴張,促進了生産成本和物流成本下降。從這個意義上説,通脹水平適當下降是合理的。“如果目前CPI漲幅與過去一樣(如1990年至2010年平均CPI漲幅為4.8%),那麼將會面臨較大的通脹壓力。”劉學智説。

創新思路完善機制——結構性調控避免“一刀切”

基於當前我國價格運行面臨的新特點和新挑戰,專家指出,我國應牢牢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不斷創新價格調控思路,完善價格調控機制,使物價調控手段更加精準高效。

“在制定價格調控目標時,應更加注重區間調控的概念。”盧延純分析説,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目標已經從過去以一個靶心為主的“點調控”轉向“區間調控”,只要主要經濟指標運行在合理區間,政府就不干預。在價格調控領域,也可以考慮設置價格總水平的合理區間。

劉學智認為,在設置合理通脹目標時,應該進一步提升物價調控精細化水平。近幾年,我國對CPI調控目標都是設定在3%左右,2012年以來的實際物價水平都低於3%,基本保持溫和漲勢。因此,物價調控應適應新形勢變化,更精準地設定物價調控的區間目標。

從調控方式上看,則應更加重視結構性調控。盧延純認為,價格調控需要觀察指標構成的差異性變化,從而決定對不同對象採取不同調控方式、調控力度和調控方向。例如,當前我國生産領域、消費領域,以及CPI當中的食品價格和非食品價格已經出現了二維分化,在調控價格時,就應該區別對待,實行結構性調控,避免“一刀切”。

劉學智建議,應該針對CPI的不同構成,精準施策,針對性調控。例如,對於雞蛋、大蒜、大豆等容易引起投機炒作的食品,應加強管控,促進市場供需平穩。

從調控的側重點看,則應更加注重供給側調控。盧延純説,過去價格調控更側重於消費者的角度,現在則更多地著眼于生産的角度,要加快推進價格改革,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結構調整,降低企業成本,優化價格環境。

從調控的過程看,應更注重預期管理。盧延純説,隨著我國市場化水平提高,價格信號的引導作用也在不斷增強,比如説大豆、玉米這種期貨價格信息已經深入影響到了農戶的種植計劃和生産行為,中長期通貨膨脹預期對城鎮居民現在的購房行為也産生了非常強烈的影響,因此在價格調控的過程當中,應建立健全預期管理制度,形成制度化的預期管理體系。

“過去幾年有這樣一個現象,當産品價格大幅上漲時,企業擔心會進一步上漲抬升生産成本,便普遍加大採購,導致價格進一步上升,以此形成惡性循環引起恐慌;當産品價格下跌時,情況完全反轉。”劉學智説,當前應進一步強化預期管理,提升市場主體對未來價格走勢判斷和應對的能力。(記者 林火燦)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