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為教育均等化不懈努力

2018-01-17 07:28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結對幫扶,難在總結出可複製推廣、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扶貧模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派去帶領打魚的人

黨的十九大提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面對中學教育地區發展的高度不平衡以及社會對教育公平的強烈期待,當國家層面持續發力教育資源分配均等化之時,社會也應跑起來。這其中,中學名校開展教育扶貧,共享優質資源,義不容辭。

扶貧先扶智。這些年來,寧夏六盤山高中、貴州畢節民族中學,每年都會選派8名學生到人大附中“訪學”,為了解學生情況,我們每年都要派老師回訪當地學校。這樣的互動,只是人大附中教育扶貧的一個側影。16年來,從遠幫到近扶,從派出教師支教到接受學生訪學,從單個學校合作到成立“資源共建共享聯盟”,從承辦“國培計劃”到成立聯合總校幫扶薄弱地區、薄弱校,一套有梯度、分層次的教育扶貧體系已初步形成。為教育均等化不懈努力,已鄭重寫在了人大附中的發展史上。

結對幫扶,難的不是合作時真誠握手,難在如何擲地有聲,真正實現“幫一所成一所”,更進一步,是難在如何超越小打小鬧,總結出可複製推廣、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扶貧模式。如何將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如何超越單向輸出、實現雙向受益?反復試錯後,我們的經驗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派去帶領打魚的人。派出管理型的“打魚人”,既避免了大規模輸出教師的負擔,也能手把手帶領,孵化出一批“卓越教師”與“卓越校長”,提升當地學校的發展氣質。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模式也能反哺本校。外派教師、幹部在幹事創業中提升了教學經驗和管理能力,骨幹調離、年輕教師補缺的方式,也讓人才梯隊更高效地成長起來。名校不僅不會被“掏空”,反而能越做越大,這就是“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網絡的發展,讓教育扶貧有了更省力的杠桿,有了更強力的支點。十九大前夕,“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開展,人大附中的網絡遠程扶貧項目“雙師教學”有幸入選,它展示的多地“同上一節課”模式,是運用新媒體彌合教育地域差距的有益成果。如果説2003年突如其來的非典,讓我們被迫選擇網絡教學;那麼時代很快就確信:要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無差別輻射,必須用好用活網絡。我們聯合上海師大二附中等39所知名學校開發出60余門特色課程、250多個動畫實驗,而這正是“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的成果之一,這些優質內容已輻射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直接惠及80多萬師生,讓中西部地區及廣大農村學校真正能和名校學生“同上一節課”。新技術,讓教育溝壑有了被填平的可能。

“獨行快,眾行遠”,名校就應該有名校的樣子。名校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真誠共享優質資源,努力促進教育均衡,真正從“獨善其身”邁向“兼濟天下”,實現更公平的教育就有了更強勁的動力源。更可喜的是,如果説十幾年前,不少幫扶項目是一些學校自覺自發、自負經費的探索,那麼在脫貧攻堅以及教育均等化加速的時代背景下,更多制度已在有力回應這樣的民間努力,更多人財物的支持正向教育扶貧傾斜。當個體努力與制度保障形成合力,教育扶貧一定能走得更遠。(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校總校校長 劉彭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