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村民面對村集體資産終於“看得見、摸得著”——滬郊閔行村級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應改盡改”

2018-01-29 17:2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上海1月29日電 題:村民面對村集體資産終於“看得見、摸得著”——滬郊閔行村級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應改盡改”

新華社記者李榮

“過去,村民面對村集體資産,可以説是人人有份、卻人人無份,資産虛置;如今,完成了量化改革,村民面對村集體資産,終於看得見、摸得著,而且分紅收益直接可以拿到手。”在新近的採訪中,滬郊閔行區農委副主任湯明表示,這裡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産權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應改盡改”。

改革需要“繡花一樣精細”

在閔行區農委,凡説起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大家都認為,能夠做成功“真不容易”。湯明説,這是一個“繡花一樣的精細活”。他説的“精細”,不僅是操作層面,更是原則層面上的。

上海閔行是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和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區。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已基本完成村級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鎮級集體資産的改革,同時全面完成了股份權能改革的試驗。整個區已累計完成142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改革,30余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成為股民,持有集體資産股份計86億余元。

在原則上“精細”,就是要頭腦清醒,守住改革的“底線”。在梅隴鎮隴西村,隴西經濟合作社副理事長許順貴説,改革的底線,就是不能把集體經濟改弱、改垮了。翻開《閔行區農村集體資産改革與管理政策彙編》,其中明確提出的“兩個防止”十分引人注目:切實防止內部少數人侵佔、支配集體資産;切實防止外部資本侵吞、控制集體資産。由此,明確規定,現階段股權的轉讓、退出限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任何受讓人持股額不得超過成員平均持股額的5倍。

在具體操作上的“精細”,就是要耐心細緻,“粗不得、急不得”。九星村原村黨委書記吳恩福拿出改革時設計的一張農齡統計復核分析調整單。他説:“這張表格實在應該申請專利。這裡面考慮到了各種各樣的情況,包括共性的,也包括個案的。”從中可以看出,單單農齡統計這一項基礎工作,就要對應不少的歷史情況、家庭情況甚至是千奇百怪的特殊情況。還要經過反復核查、張榜公示、簽字確認等手續和程序。

靠村民“舉手”不靠幹部“拍板”

隴西經濟合作社理事俞新國,參與了村裏整個産權制度改革的過程,他印象最深的是:“召集村民開會多。”村集體資産改革,涉及的是全體村民最最切身的利益。尊重農民意願、落實民主程序,是推進改革的根本之路。

俞新國記得,在整個改革過程中,最為棘手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不同生産隊因為撤隊時間先後不同,造成農齡差異較大,差距最大的達20多年,直接影響到相關的股份分配上的差距;二是不同歷史階段撤隊時的政策,前後有一個互相銜接的問題,需要平衡好各方利益,難度也不小。

怎麼辦?“只有靠全體村民的舉手表決,而不是靠幹部關起門來拍板。”俞新國説。從村裏的改革記錄可以看到,隴西村為這兩個難題,前後開了不下幾十次座談會,聽取村民的意見和建議,讓各種想法都能充分地表達出來。通過民主程序,多方利益在平衡中“再平衡”,最後全村取得了一致,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

“股份量化”之後怎麼辦?

在上海閔行,凡已完成了股份量化的改革村,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量化是一個基礎和新起點,更為關鍵的是“量化之後怎麼辦”。閔行區政府人士説,改革絕不是“為改革而改革”,根本目的應是讓集體資産更有效率、農民更有收益和獲得感。

建立資産的規範管理制度,是資産保值增值的基本保證。目前,上海閔行正利用農村集體資産信息化監管平臺,構建村集體資産臺賬,實時反映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資産經營、財務收支、經營成果、幹部報酬、産權改革、收益分配等信息。村民將可以通過村裏的查詢機進行查詢,及時了解集體組織經營活動的情況。同時,各村的財務民主監督管理制度也已建立,形成包括成員代表會議、理事會、監事會等在內的治理結構,賦予成員知情權、表決權、收益權和監督權。

在隴西村,村裏的經濟合作社每個月開一次理財會。凡涉及集體資産的使用,一定要經辦人、部門負責人、經濟合作社負責人、村三資監管主任和監事長簽字審核後才能生效。超出規定金額的需上報鎮三資管理委員會審核。集體資産經營以穩健為主,不拿農民的利益來“冒險”。

翻閱閔行區的相關統計數據,2016年,以全區以公司制方式完成改革的30個集體經濟組織為例,凈資産由19.66億元增長到43.56億元,翻了一番。全區堅持“效益決定分配”的原則,明確不得舉債分配,建立集體資産收益“以豐補歉”機制。2016年農村股份合作組織一半以上實施了分紅,分配總額6.28億元,人均分配4727元。2017年的分配正在進行中,估計勢頭不弱。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