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浙江:高起點上保持高水平 錨定高質量

2018-02-08 17:2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杭州2月8日電 題:浙江:高起點上保持高水平 錨定高質量

新華社記者何玲玲 商意盈

臨近春節,浙江省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全省GDP首次突破5萬億元,第三産業佔比超過52%,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三新”經濟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7.1%。

新時代新作為,浙江省將在高起點上保持高水平,錨定高質量,以改革為帆、以奮鬥為槳,再一次揚帆起航。

高點起跳,經濟發展呈現高水平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省份之一,浙江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靈活的市場機制、活躍的商幫群體。進入新時代,該省高點起跳,經濟發展呈現出了量優質更佳的特點,涌現了大批領軍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科技創新已成為發展的第一動力。

位於錢塘江南岸的杭州市濱江區,在十多年時間裏,以不到浙江省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培育出了全省十分之一的高新技術企業,包括阿裏巴巴、海康威視、華三通信等行業龍頭企業。從2012年以來,該區連續排名全省工業強縣(市、區)評價第一位。

放眼全省,上百個依託互聯網、人工智慧、文化創意等新興産業的特色小鎮已經遍地開花。走進杭州夢想小鎮,首先躍入眼簾的是“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的標語。在這裡,企業能不能入駐,不看政府看市場;企業辦得好不好,不看投資或稅收,而看用戶數和活躍度。

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7年浙江GDP達51768億元,同比增長7.8%。其中,“三新”經濟增加值預計達到1.25萬億元;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為4570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單位GDP能耗持續降低。

有破才有立,在這背後,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三去一降一補”,“釋重”謀發展的決心。五年來,浙江累計處置959家“僵屍企業”、淘汰1.3萬家企業的落後産能、整治11.8萬家臟亂差小作坊。

杭州鋼鐵集團董事長陳月亮説,杭鋼半山鋼鐵基地在150天內全面關停,同時平穩分流安置1.2萬員工。“集團結合市場發展趨勢,目前已經形成節能環保、鋼鐵製造、大數據等‘産業矩陣’,綜合競爭力明顯提升。”

凝聚新優勢,邁向高質量

浙江省“最多跑一次”的辦事效率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目前,浙江省級“最多跑一次”事項達到665項,設區市本級平均達到755項,縣(市、區)平均達到656項,全省“最多跑一次”實現率達到87.9%,群眾滿意率達到94.7%。

在溫州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已經啟用。“這一平臺,變線上‘多窗’受理為‘一窗’,變信息‘孤島’為數據‘共享’,可確保投資項目審批全流程100天內完成,原先最長則需要三四百天。”溫州市審管辦負責人説。

浙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動全面深化改革,以“四張清單一張網”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踐行“兩山理論”對貧困縣取消GDP考核,以“畝均論英雄”促進資源要素合理化配置,以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打造現代化先行區……各種改革紅利正在加速釋放。

加強優勢,更要補上短板。基礎科學研究薄弱和高校資源缺乏一直是浙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足,依託浙江大學和阿裏巴巴,浙江組建之江實驗室、籌建西湖大學、成立省人工智慧發展專家委員會,在人工智慧、柔性電子、量子通訊等領域佈局了一大批能夠引領未來的重量級産業,為下一步發展積蓄了強勁動能。

浙江省政府諮詢委副主任、浙江大學教授史晉川説,自然資源匱乏的浙江,就是通過一次次改革,在探索中破冰、在發展中闖關,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重鎮之一。如今,浙江再次通過深化改革,破除積弊,凝聚新優勢,邁向高質量發展。

城鄉統籌共享發展福祉

在浙江省公佈的經濟數據中,有一個數據尤其亮眼。2017年,浙江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同比增長9.1%,連續33年位居全國首位。

在風景如畫的杭州下姜村,剛剛從地裏勞作回來的姜海根開始為客人準備晚餐。“幾年前我把自家的樓房改成了農家樂,旺季的時候根本忙不過來。現在在家裏每年也能賺個30多萬元,咱們農民日子也越來越有盼頭。”姜海根説。

多年來,浙江堅持城鄉統籌、山海協作,在均衡協調發展中拓展空間,在補齊短板中增強後勁,持續打通城鄉體制改革的經脈,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已經形成。

既要留得住鄉愁,也要切實擁有獲得感。多年來,浙江省持續加大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資源投入,讓老百姓共享發展福祉。7日舉行的杭州市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人大代表通過票決選出了政府今年要完成的“十件民生實事”,其中就包括在主城區151所小學開展學後託管服務,建成100個市級名師鄉村工作室,以及培訓1000名鄉村教師。

進入新時代,錨定新目標。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車俊説,浙江已進入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要著力推動理念轉換、動能轉換、結構轉換、效率轉換和環境轉換,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