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民俗活動裏的年味——閩西北山區春節見聞

2018-02-19 11:5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福州2月19日電(記者陳弘毅)剛到正月,閩西連城縣家家戶戶就已經按照客家習俗挂起了紅燈籠,一場又一場精彩的民俗活動在各個鄉鎮輪番上演,讓這個山清水秀的小城年味十足。

正月初一晚上,連城縣新泉鎮新泉村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老人孩子穿上新衣裳,走上街頭,等著“犁春牛”隊伍的到來,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如意、五穀豐登。

新泉村村民張光華説:“‘犁春牛’習俗源自中原,客家先祖南遷後,將這一習俗帶到了連城。每年立春前後,新泉鎮一帶的村莊都以家或片為單位舉行‘犁春牛’活動。”

説話間,一陣熱鬧的鑼鼓聲裏,“犁春牛”的隊伍來了。只見走在隊伍前面的人高舉松明火匝,後面緊跟著舉著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吉祥語燈箱的青年,隨後是化了裝的農人牽著一頭披紅挂彩的耕牛;耕牛後面跟著戴斗笠、打赤腳的犁手;跟在犁手後面的是荷鋤、挑谷、扛鐵器的農婦。此外,還有反映農村社會風貌的漁翁、樵夫、商人、讀書人以及裝飾華麗的“古事”,最後是鑼鼓隊、十番樂隊,好不熱鬧。“犁春牛”隊伍所到之處,沿途群眾在門口鳴炮迎接,以祈求平安如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財源廣進。

新泉村村主任張鴻説:“現在‘ 犁春牛’的習俗也在與時俱進,我們在傳統儀式中融入了客家家訓等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同時引導群眾少放鞭炮,保護環境。這幾年,我們的民俗活動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觀光。”

18日晚,有著“紙包火的奇跡”美譽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連城芷溪花燈百燈會也如期進行,一時間,進出村的道路成了人的海洋,熱鬧非凡。當值出花燈的黃氏日慶堂祖屋內熱鬧非凡,族內的男子忙著點燈、上燈,婦女們則負責準備點心和晚宴。

“咚咚咚,咚咚鏘……”,下午5點半,隨著鑼鼓聲響起,一個個通明透亮的圓形大花燈從古老的大宅門裏出來,每盞花燈又由上百盞精美的小紙燈組成,由20多名族人守護,在古村青磚烏瓦的大街小巷遊走。花燈所到之處,花團錦簇、火樹銀花、燈影綽綽、美不勝收。現場遊客駐足驚嘆,紛紛拍照留念。

芷溪古村保護髮展協會秘書長楊育昌介紹,芷溪花燈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最初遊花燈是為了祈福,同時增進親友、鄰里的感情,如今,村民們還通過花燈宣傳十九大精神、客家傳統家風家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給花燈賦予了時代的內涵。每年的芷溪遊花燈活動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

做了40多年芷溪花燈的師傅黃世平説:“別看花燈不重,擎燈籠靠的是手上的勁道,所以擎燈籠的個個都是壯漢,半蹲馬步重心放低才能把燈擎得四平八穩。壯漢們每人肩上都搭著一條濕毛巾,一是擦汗,二是一旦花燈意外起火,眼疾手快將濕毛巾蓋過去可滅火。”

除了民間傳統習俗外,八閩大地新農村正月裏的文化演出也紅紅火火。正月初二晚上,一陣陣歡聲笑語從福建永安小陶鎮五一村文化活動中心傳來,一場“村民春節聯歡晚會”正在熱鬧地進行。

記者看到,村民們正在演出小話劇《51支鮮花》。這個話劇以五一村十年來的巨變為背景,講述了農村土地流轉等故事,情節生動曲折。除了話劇外,還有大合唱、廣場舞、小品、戲曲等節目,全都是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

“晚會上的好幾個節目不僅在村裏演,還被今年的永安市農民春晚選上了,大家一聽要到市裏表演,勁頭更足了!”小陶鎮文化站站長黃光棉告訴記者。

永安市文體廣電出版局局長厲藝告訴記者,農民春晚以挖掘地方傳統文化、展示民俗特色為主線,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傳統節日文化中,已經成為展示永安市鄉土文化、沒有圍墻的“夢想大舞臺”,實現了從“送文化下鄉”到“農民送文化進城”的轉變。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