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貴州石阡國榮鄉:“貧瘠”土地開出希望之花

2018-03-27 15:2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貴陽3月27日電 題:貴州石阡國榮鄉:“貧瘠”土地開出希望之花

新華社記者 向定傑

煥然一新的村委大院、綠意盎然的苗圃基地……春暖花開時節,走進群山環繞中的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葛宋村,一幅美麗鄉村的圖景呈現眼前。

然而一年前,這裡還是無人問津的窮山溝。“山高坡陡路難走,娶個媳婦留不住”,一句順口溜,反映了當地的落後面貌。葛宋村所在的國榮鄉,也是貴州省2016年9月確立的20個極貧鄉鎮之一,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

村主任李正平告訴記者,靠著人均不到一畝的零散土地,大家勉強能維持溫飽。而當外面世界快速變化時,身邊辛勤的鄉親們卻似乎陷入了越種越窮的怪圈。

62歲的一組村民李仁昌回憶,上世紀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戶,他家分得的田雖然看起來還比較多,但都分散在深谷裏、山脊上,收成全靠天長眼,一遇乾旱就絕收,想吃一頓大米飯都是奢侈願望。等到了90年代,隨著到沿海務工潮的興起,李仁昌也和村裏大多數人一樣,加入了外出大軍。

在探索産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葛宋村走了很多彎路,也交了不少“學費”。去年底,鄉里招商引資的企業綜合考察後,決定在村裏建苗圃基地,併發展多種綠色産業。

但是,當前來幫扶的各級扶貧幹部走進群眾家溝通土地流轉時,不少人心存疑慮:“沒地種稻穀了,以後吃什麼?”“一畝才這麼點流轉費?”“田坎毀掉,地界找不到了怎麼辦?”……

“這個彎,轉得是有點急!”從小在這裡長大的李正平,完全知道村民的心思,畢竟土地對於農民,就是命脈。不過走南闖北的他更知道,只有規模化經營,才是脫貧致富的捷徑。

經過一番曲折努力,終於全村趕在項目實施前湊齊了1200畝連片土地。從縣教育局下來幫扶的第一書記梁耀朕高興地説,近段時間每天都有上百名群眾在忙著建設,每月光工錢就要發出去五六十萬元。

“三年流轉費有三千多元,務工收入也領了三千多元。”李仁昌一邊給樹苗培土一邊説。在他心中,也有不種地之後的擔憂,但是他也覺得如果一直有事兒做,也就不怕了。

站在幾塊規劃展示牌前,國榮鄉幹部伍華林介紹,未來要打造的是一個田園綜合體,要實現群眾在家門口一直有活幹、有錢賺。望著盛開的朵朵玉蘭,伍華林認為,這片“貧瘠”土地開出了希望之花。

“我們計劃種植紅豆杉、金絲楠木、七星茶花等樹種,3月底要全面完成栽種。”基地負責人安清説,除了務工費,農戶土地流轉到合作社,以後還可以領到分紅,可以説既有眼前收益又有長遠盼頭。

“半山腰還種的有100畝紅心柚、150畝花椒、100畝軟籽石榴……”用手指著四週環繞的大山,李正平笑呵呵地説,再也找不到一塊多餘的地了,不然還想發展點別的産業。

葛宋村的變化,只是國榮鄉進行土地流轉,實現農業産業化、規模化,助推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在海拔1100多米的荒坡上,輻射6個行政村的坪上山地高效産業園區,整合各類土地5000余畝,發展茶葉、果蔬、中藥材等多种經營,覆蓋了貧困人口302戶1228人。從坪上向下望,斜坡上、山腰間一片翠綠,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發的景象。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