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運用新媒體增強思政吸引力

2018-04-05 08:09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如何運用互聯網等新媒體、新技術加強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使之富有時代活力、更好立德樹人,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課題。而善用新媒體新技術,完全能夠將思政教育放進學生的“口袋”裏,讓思政工作“活”起來。

有服務,有平臺,有保障

第一,設計“服務、管理、引導、樹人”多線功能。以服務學生為底線,通過搭建移動網絡思政教育新平臺,如移動辦公平臺、移動宣傳平臺、移動交互平臺等為學生們提供最切合自身需求的“教育服務”。同時通過開展線上活動,服務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以加強移動網絡平臺管理為引線,確保網絡環境“綠色化”。如建立移動網絡思政教育平臺的後臺監管平臺,重視學生群體的輿情分析,研究青年學生移動互聯網生存規律,主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應變能力;建設移動網絡上的學生“文化家園”,使大學生思想引導工作更加生動有效。以育人功能為主線,“口袋裏的思政教育”歸根結底也是為了給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注入全新的理論、實踐力量,落腳于育人,幫助學生“樹人、立德、明志、踐行”,為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引導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第二,構建“學科支持、後臺支持、服務支持”系統。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分類、課程設置、研究方向等,依託學科系統本身,包括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幹、普通教師及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人員,為“互聯網+思政教育”提供理論指引;以網絡為載體,強大的後臺支持系統是其順利運行的前提。這個後臺涵蓋平臺的指導者(黨團管理者)、具體操作者(輔導員或主要學生幹部)、系統維護者(專業技術人員)以及各種信息蒐集的源頭平臺;服務育人是改變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關係的重要手段,豐富服務的形式和內容是關鍵。因此實施網絡思政必須要建立各服務中心,包括信息發佈服務中心、信息共享服務中心、信息查詢服務中心、用戶互動服務中心、個性化服務中心和校園及社會生活服務中心。

第三,提供“隊伍、技術、環境”保障。開展“口袋裏的思政教育”,首先必須具備一個能夠熟練操作網絡平臺,精通網絡技巧,且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平臺充分結合開展教育工作的團隊,可以通過專題培訓、模擬操作等讓教育者充分掌握網絡思政的運行模式。其次,保證運行必須有支撐網絡平臺的技術載體,具體包括數據庫、平臺運行代碼、後臺程序等,若想實現“互聯網+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成熟化、專業化,獨立的網絡思政平臺將成為未來的研究重點,因此技術保障必須引以重視。最後,強有力的法律、法規將為“口袋裏的思政教育”的實施,有效監督網絡平臺的從業者和使用者,塑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對此,除了國家出臺的相關法律政策外,高校也可以建立適當的規範制度。

“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氣”

“口袋裏的思政教育”的新型“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將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各種便攜式智慧設備聯絡在一起,可以讓思想政治教育變得更“接地氣”。

第一,從“網”出發,實現有形管理與無形管理相統一。基於“口袋裏的思政教育”的新型“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實現有形管理與無形管理的統一。有形管理指對網絡信息和行為的剛性管理和顯性教育,無形管理是在教育雙方平等基礎上通過互動等方式,教育者向受教育者進行的柔性管理和隱形教育。“順勢而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以“人”為本,實現工具理性和人文價值相統一。新型“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更尊重大學生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話語權,維護他們的創造性、主體性,把網絡思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定位於大學生,在以實現社會價值為主導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個人價值。從而在瞬息萬變的網絡時代,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與人文價值相統一。

第三,對“場”定位,實現形式優先和內容為主相統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大程度上在於其信息傳遞的形式是否活潑,是否更容易引起共鳴。但是“徒有外表”顯然是不夠的,更關鍵的依然是被傳播信息的內容。“口袋裏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則很好地實現了內容與形式上的融合,這取決於互聯網呈現形式上的典型特徵滲透到媒體技術中,使教育者通過網絡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時,在形式優先與內容為主中尋找到平衡點,充分掌握學生心理、行為特徵,及時製作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解決大學生思想中傾向性和苗頭性問題,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人性化、科學化。(作者:李君,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團委副書記)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