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政務新媒體,探索技術外包新選項

2017-01-25 07:40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賬號越來越多 人員卻很有限
政務新媒體,探索技術外包新選項

2016年11月,國辦印發《〈關於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要求提升回應效果,通過購買服務、完善大數據技術支撐等方式,用好專業力量,提高輿情分析處置的信息化水平。

目前,政府購買服務正成為一個新選項。網站、微博、微信的運營維護、客戶端的技術開發,種類不一的外包服務隨著政務新媒體的井噴式發展也悄然興起。是外包還是自己做?各有哪些考量?記者採訪了一些地方的政務新媒體負責人。

為何選擇外包?

引入專業力量,降低成本擴大傳播

一間演播室,兩台攝像機,沒有記者在現場。這場看似冷清的“哈密傳統刺繡”新聞發佈活動,在線觀看人數峰值超過3.2萬人,全國200多家媒體近千名記者通過邀請碼參與了活動。這對以往偏遠地區的發佈會來説是不可想象的。

此次直播,不僅是新疆首次以全媒體全網直播的方式舉辦新聞發佈會,也是哈密市委新聞辦的新嘗試:與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合作,通過服務外包的形式召開發佈會。

開新聞發佈會為什麼要搞直播?“我們希望降低成本,擴大活動傳播力。”發佈會相關負責人直言。傳統的新聞發佈會除了準備新聞發佈內容,還有場地安排、邀請記者、安排食宿、發放材料等大量會務工作,而這次線上直播不僅能看視頻,能直接下載相關資料,記者還能在線與發佈會現場進行評論互動。

在政務新媒體的技術外包上,有的地區是基於擴大影響力的主動選擇,有的地區則是不得已而為之。

西南某省一地市級政務新媒體負責人告訴記者,該省政務新媒體“有平臺無機構”“有人員無編制”的居多。“我們從事業單位抽人、加上臨時聘用人員才能勉強湊齊4人,內容採集編輯方面就已經捉襟見肘。”該負責人説,因此,他們選擇技術外包形式,由當地媒體負責搭建技術平臺與維護。

為何不選擇外包?

經費人力有保障,溝通協調更便利

與選擇服務外包相比,當前很多地方的政務新媒體選擇“自己做”,也有自己的理由。

有的地方有充足的經費、人力保障,如“北京發佈”。北京市外宣辦于2013年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網絡發佈處和網絡發佈中心。網絡發佈處協調指導全市各部門開展政務新媒體工作,編制5人,目前到位4人。網絡發佈中心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承擔“北京發佈”信息採集編輯、日常運行維護工作,編制10人。另外,“北京發佈”還在全市建立了一支由150多人組成的專兼職微博工作隊伍,建立了單位主要領導負總責、主管領導分管負責、微博團隊具體落實的三級負責制。

有的地方認為自己運營讓溝通協調更便利。“上海發佈”負責人介紹,上海發佈從機構設置上屬於市政府辦公廳,業務上由上海市政府新聞辦指導,採用這樣的架構設計,就是希望能發揮公務員熟悉政府系統工作、媒體人熟悉傳播這兩方面的優勢。“依託的都是微博微信這些公共平臺,所以目前我們運維成本還好,只需日常人力成本。”該負責人説。

政務新媒體外包邊界在哪?

技術可以外包,內容必須掌控

記者了解到,“上海發佈”沒有外包打算。在他們看來,外包團隊和相應的委辦局區縣溝通起來沒有內設團隊這麼方便快捷。再者,政務新媒體由政府做可以始終以公益性為出發點。

西部某市政務新媒體的一位運營負責人介紹,他們跟第三方公司簽了3年合同,費用30萬元左右,由公司負責客戶端建設和安全。他認為,“外包只能限于技術層面,內容必須自己把關。但做內容,缺人缺編。”

有些地方的政務新媒體採取項目合作的方式進行政府購買服務。比如,2016年上海某區推出網絡熱轉的快閃視頻,就是與專業拍攝機構合作的。“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項目制的購買服務是提升政務公開水平的重要方面。”中山大學設計與傳播學院院長張志安認為,“如果能解決編制問題,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部門希望自己運營新媒體,畢竟更為穩定、可靠。”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晉陞教授説,把政務新媒體外包給懂技術、會經營的運營公司來做,是政府購買服務的一種方式,優化了資源配置。

張晉陞也強調,“內容必須自己掌控。”為公眾生産優質的內容是政務新媒體産品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傳播能力的重要體現。利用新媒體發佈什麼信息、回應哪些關切、傳播何種內容,與政府部門的核心工作息息相關,他們最懂得其中的門道。運營好政務新媒體,把新媒體技術交給懂行的公司創新創造,把政務內容留給自己生産創作,技術和內容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實現媒體融合時代政務工作的最優配置。(記者 曹玲娟、王昊男、許諾 )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