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福建數字技術為農村注入新活力

2018-04-18 16:5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福州4月18日電 題:福建數字技術為農村注入新活力

新華社記者孟昭麗、張逸之

記者在福建多地採訪發現,數字技術的快速普及,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改變了農民生活方式,也為農村文化復興注入了活力。

農村電商“帶土貨”出山

貧困戶劉金青做夢也沒有想到,兩年前,在他眼中“最不起眼”的地瓜,居然成為脫貧致富的“第一桶金”。

劉金青的家鄉南平市政和縣鐵山鎮羅家地村海拔900多米,交通不便。2016年,在縣城打工的劉金青回到家鄉種地瓜。當年,他製作的700多斤地瓜幹通過電商銷售一空,收入近萬元。

嘗到甜頭的劉金青2017年種了6畝多地瓜,製作地瓜幹2400公斤,純收入近5萬元。

隨著農村電商的迅猛發展,曾經“藏在家中”、爛在田間枝頭的農村“土貨”,成為城裏人競相追逐的綠色有機食品。電商在拓寬農産品銷售渠道的同時,成為農民創業和脫貧的重要手段。

丹桂、薏米、靈芝被譽為南平市浦城縣的“新三寶”。浦城縣官路鄉神農薏米合作社成立於2009年,種植基地2000余畝,社員110多人。合作社負責人陳翠花説,傳統銷售每年賣30多噸,開網店銷售後,每年銷售100噸以上。

村裏人過上了“數字生活”

在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燈光村,68歲的黃進國孤身一人住在村尾的老宅子裏。

“老人一旦有什麼狀況,我們能第一時間趕來。”黃進國的結對幹部黃小練説,村裏為五保戶、低保戶和留守兒童家庭都裝上了連通平臺的智慧監控。

2015年,燈光村通過手機微信公眾號建起“智慧燈光”平臺,除了安防監控,村務公開、實用信息、電視節目一應俱全。此外,村民們還能夠通過平臺掃碼借用公共自行車、買賣土特産、進行健康監測等。

網上辦事、遠程醫療、智慧監控……數字技術搭建起了智慧化的社會服務體系,讓農民過上了現代化的“數字生活”。

水管漏水了,有智慧水錶監控;一旦發生火災,智慧煙感系統便會第一時間報警……在莆田市荔城區新度鎮青垞村,智慧水錶、智慧煙感器等智慧設備走進了村民家庭。

“如果電表欠費,手機上會收到通知;如果家裏煤氣漏了,人不在家也能馬上知道。現在的數字技術讓我們過上了智慧生活,真的很便利。”村民翁敏説。

數字引領鄉村“文藝復興”

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位於閩東山區的崇山峻嶺之中,和大多數寧靜的小山村不一樣的是,龍潭村到處是翻修房屋的忙碌景象。

兩年前,當地開始嘗試用文化創意産業復興日漸衰敗的古村落。項目負責人林正碌將古村落房屋重新裝修設計,修繕後的房子對外出租,目前已有50座舊房屋被認領。

32歲的曾偉是江西吉安人,一年前來到龍潭,將認領的一座老屋改成了書店和茶館,另一座改造成民宿和咖啡屋。

“現在有了互聯網、電商和物流,畫家、作家、設計師來農村生活和工作,和在城裏沒什麼兩樣,而且還能親近大自然。”曾偉説。

隨著幾十名“新村民”陸續入住,村裏人氣漸旺,小學也重新辦了起來。

林正碌曾經多年在上海等地從事藝術公益教學。自2014年來到屏南,他開始教農民畫油畫,並在微信上出售。

隨著屏南文化旅遊聲名鵲起,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慕名而來。2017年,上萬名“畫友”到各村落體驗,全縣開起了60多家農民畫廊和30多家文創民宿。

“鄉村振興最重要的是聚集人氣,而互聯網和數字技術能創造條件,讓城裏人流向鄉村。”屏南縣社科聯主席張崢嶸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