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鄉村發展的“領頭雁”是如何煉成的?——江西“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助力鄉村振興

2018-04-24 12:0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昌4月24日電 題:鄉村發展的“領頭雁”是如何煉成的?——江西“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助力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劉健、李興文、沈洋

山下的春茶已經採完了,山上的茶葉才剛剛冒出新芽。

江西武寧縣太平山海拔1200米以上的茶葉基地,是江西“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海拔最高的教學實踐基地之一,一場有機茶種植的現場教學前不久在這裡舉辦。

為破解“地誰來種,村誰來建,農民誰來帶”的問題,江西2011年啟動“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由財政出資招收農村優秀青年深造,推動高等教育資源向農村延伸,培養鄉村發展帶頭人。

江西省委農工部數據顯示,7年來,這項工程共招收近5萬名學員,確保全省1.7萬個行政村每個村都有1名,2.6萬名畢業學員中40%當選村“兩委”幹部,42.5%在農村創新創業,為夯實農村基層黨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不離鄉土工學結合,教學突出實用技能

近日,江西農業大學楊寅桂博士的“中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專題講座,讓“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2018級新學員大開眼界。

“休閒農業如何與鄉村旅遊融合,要注意哪些問題?”學員汪靈敏説,聽了楊博士的講座,大家對各自村裏能否搞鄉村旅遊、怎麼搞好鄉村旅遊有了思路。

“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教學由江西農業大學和江西廣播電視大學承擔,根據學員特點,兩所學校共同探索了“不離鄉土、不誤農時,工學結合、因需施教”的教學模式,集中面授和在家自學相結合。

“與學歷教育不同,‘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以培訓實用技能為主。”江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黃路生説,學校聯絡當前農村工作重點,結合學員所在市縣實際,開發與當地主導産業相吻合的實用課程,圍繞學員工作所需、應用所缺的知識開展教學。

翻看學員的課程表,記者發現有農産品電子商務、農村土地流轉確權、農産品食品安全、休閒觀光農業等課程。

“依託覆蓋全省的三級網絡,讓學員不出縣城就能完成學業。”江西廣播電視大學教務處處長曾憲寧説,由各個縣的電大工作站來承擔具體教學任務,聘請當地農技專家授課,更貼近實際需要。

忙時務農,閒時上課。兩所學校都採取“工學結合”的模式,既不耽誤農時,也便於因需施教。

學員帶著問題來上課,收穫答案回去。會昌縣莊埠鄉禾坪下村學員胡柳艷以前種植食用菌,不是品相不好,就是個頭不大。集中面授時,她帶著這些問題求教江西農大食用菌專家,問題逐一得到解決,如今産品走俏市場。

為提高學員動手能力,江西省財政出資800萬元,在全省設立110個教學實踐基地,涵蓋設施農業、種養合作社、新農村建設點和農家樂等。市、縣電大工作站又根據教學需要,設立各自的教學實踐基地。

實用、生動、有趣,實踐課往往更受學員歡迎。位於上饒縣皂頭鎮的三鼎實業有限公司是“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教學實踐基地,這個現代農業企業集土地流轉、種植養殖、精準扶貧、農耕文化、鄉村旅遊為一體。

“這個實踐基地的特點是類型齊全,鄉村發展遇到的問題幾乎都有相應案例。”上饒廣播電視大學校長柳雪芳説,在公司董事長蔡福偉帶動下,公司所在的皂頭鎮三聯村由曾經的省級貧困村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網紅村,學員來了後很受啟發。

教得好更要用得好,留得住還要帶得動

余江縣馬荃鎮青山村學員于明澤種了1000多畝山藥,他正尋求江西農大教授的技術支持,開發山藥米粉、餅乾等産品,延伸産業鏈。于明澤説,在江西農大的學習,讓他更加堅定地紮根農村,把山藥産業做大。

目前,江西“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已經進入培養和畢業學員使用並重的新階段。江西省委農工部和兩所高校不斷加強學員畢業後的管理、服務和指導,幫助畢業學員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2017年底,在武寧縣電大工作站支持下,28名學員眾籌成立了武寧縣鄉村大學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展銷推廣學員企業生産的農副産品。走進這個3000多平方米的展銷中心,筍幹、香菇、茶葉、蜂蜜、銀魚、紅豆杉酒……武寧的優質土特産品琳瑯滿目,便於外地遊客“一站式”購買武寧土特産。

“以前各自為政,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武寧縣鄉村大學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熊胡喜説,現在大家抱團發展,共同做大武寧農産品市場影響力,從而實現多贏。

江西農大成立了“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將科學研究與學員産業相結合,對接學員生産實際,組織專家教授下到鄉村田間,為畢業學員送信息、送技術、送服務,跟蹤指導學員創新創業。

樂平市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在全省率先成立,把分散在各個村莊的歷屆學員聚攏在一起,幫助更多學員在農村尋找到施展才能的機會,從而真正留在農村。

樂平市電大工作站“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班主任江峻介紹,協會成立不久就啟動了示範基地建設,61名學員接手了一個數百畝的橘園項目,真刀真槍示範引領學員創新創業。

之前,這個橘園的橘子主要走批發市場,每500克售價僅0.8元。被協會接手後,嫁接了文化和旅遊元素,通過採摘銷售,價格飆升到8元。這讓前橘園老闆、現橘園技術主管杜法增很意外。

“我們還註冊了‘汲水農耕’商標,供所有會員共同使用,提升樂平農産品品牌知名度。”樂平市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會長魏秋香説。

目前,江西已成立43個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促進學員之間互通有無、資源整合、抱團發展,為學員搭建創業幹事平臺,幫扶他們在農村創業就業。

在創新創業協會和專家教授的指導下,學員不僅留得住,還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産業。新餘市學員陳小紅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組織附近農民種植麒麟西瓜,面積達5萬餘畝,産值達4億多元,戶均增收5萬元,帶動就業人員近1萬人。

鷹潭市學員劉志發組建水稻專業合作社,社員達832人,輻射帶動8000多戶。上饒市廣豐區排山鎮牌門村學員林華,以村黨支部為核心、以合作社為紐帶、以産業基地為依託,帶領200戶村民種植馬家柚,年産量達9萬公斤,實現戶均年增收1萬餘元。

據統計,江西42.5%的畢業學員實現創業致富,其中310人成立農民合作社,620人成為致富帶頭人。

補齊人才短板,助力鄉村振興

“深入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到2020年實現平均每個行政村有4名左右高素質農村實用人才,為鄉村振興奠定人才基礎。”曾憲寧説,不久前公佈的江西省委省政府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是對這項工程成效的充分肯定。

實際上,江西對“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認識是逐步深入的。江西總共1.7萬個行政村,原本計劃達到一村一名的目標這項工程就結束了,是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促使這項工作持續開展。

——農村基層組織的“頂梁柱”。永新縣龍源口鎮秋溪村村支書李衛平選讀公共管理專業,接觸到基層黨建的先進經驗、鄉村治理的現代理念。畢業後,李衛平發揮村黨支部的堡壘作用,把昔日的“龍源口大捷”發生地建成馬路寬敞、別墅成排的美麗鄉村……

各地積極推薦德才兼備、群眾認可的優秀學員進入村級領導班子。目前,畢業學員中40%當選村“兩委”幹部。江西省委農工部部長毛祖遜説,接下來將確保每個村“兩委”班子中至少有一名農民大學生,他們愛農、懂農、務農,將有效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農民脫貧致富的“新希望”。天氣轉暖,基地藍莓長勢喜人。靖安縣學員張和波的有機藍莓産業項目,採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引導44戶貧困群眾以土地入股,解決了30戶貧困戶就業,每戶收入達1萬元。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興國縣50名學員結對幫扶貧困戶563戶2056人,走在扶貧攻堅第一線。

江西省委農工部介紹,“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已為江西25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培養13478名農村優秀人才,為2900個貧困村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現代農業的“踐行者”。定南縣嶺北鎮蘭州村樹林一角,雞鳴聲不斷,散養的土雞在林間悠閒覓食。這是學員李良華的土雞養殖基地,運用電子商務提升傳統産業,通過雲直播實現土雞養殖的全程可追溯。後來,他又借助互聯網,創造了自己的品牌。他的合作社被有關部門評為2016年全國“優秀合作社”。

學員汪艷霞從事種草養羊及有機肥加工,畢業後與中科院江西省分院等專家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投入200萬元研發推廣高品質羊種選育和高産牧草套種,産值達到1436萬元。

鄉村振興離不開高素質的“三農”人才。受訪的基層幹部普遍認為,從人才培養著手抓住了“三農”問題的關鍵,在這些“領頭雁”的帶動下江西鄉村振興之路將越走越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