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金融開放不會“一放了之”

2018-06-02 07:24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金融的開放絕不意味著國門大開、一放了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日前在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易綱表示,將做好配套措施,在擴大金融業開放的同時加強金融監管。

金融業是個特殊行業,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回顧歷史,不少新興市場國家在金融開放進程中或金融對外開放後,都曾經經歷過或大或小的風險事件。因此,我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一直遵循既積極又謹慎的原則。比如,外資進入我國金融市場,前期採用有額度限制的、“通道式”的試點方式,在運行平穩的情況下逐步放開;再如,滬港通、深港通在“通車”4年後,今年5月1日起,大幅擴大額度,由130億元調整為520億元。

進一步擴大金融業的對外開放是我們根據自身需要做出的主動選擇。通過進一步對外開放、引入競爭,可以為金融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不難想象,隨著金融業擴大開放,我們將面臨更大規模的跨市場、跨地域、跨國界的資本流動、更多的金融創新等,這意味著在開放的過程中要重視防範金融風險,使金融監管能力與開放程度相匹配。

國際經驗表明,只有在金融監管到位的情況下,金融業對外開放才能夠起到促改革、促發展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擴大金融業開放,勢必要求我國監管機構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這要求我們提升監管一致性、有效性、適應性,構建與金融開放和國際監管相協調的金融監管體系。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各國充分認識到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嚴格審慎成為危機後各國金融監管改革的共同方向。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國際金融危機後各國監管者普遍認識到只靠貨幣政策對於維持金融系統穩定還不夠。因此,各國均加快金融監管改革步伐,重視宏觀審慎管理框架的建立。

打鐵還須自身硬。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然而,當前我國金融業內部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如金融機構杠桿率相對較高、交易不透明和多層嵌套現象仍然存在,一些監管沒有覆蓋的空白領域仍然存在,一些跨市場的金融活動有待進一步規範。

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系統性風險的評估、防範、預警體系和金融風險處置機制,宏觀審慎管理框架相對完備、金融基礎設施穩步推進,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不斷增強。目前,金融監管新框架已經形成,監管協調性和有效性明顯增強,如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一行三會”格局變為“一行兩會”等,都有利於將更多金融活動和金融行為納入管理。這些“先手棋”為我國金融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夯實了基礎。

未來,隨著一項項開放措施陸續落地,我國金融監管也面臨新的更高要求。溫彬認為,金融開放要求改善監管環境,簡政放權,減少事前審批,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提升監管透明度;促進會計、審計、稅收、法律等制度環境與國際接軌,加速金融信息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董希淼認為,一定要把握好金融業開放的節奏和力度,防範由此帶來的金融風險,不能將金融業開放等同於金融和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他建議,隨著對外開放進程不斷深入,外資金融機構在我國不斷發展,我國金融市場的交易結構、業務模式將更加複雜,呈現出跨國別、跨市場、跨領域的特點。所以,金融監管機構要彌補制度“短板”和監管空白,特別是要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嚴防跨境資本異動對中國經濟金融穩定帶來的衝擊。監管機構還要注重學習借鑒國際監管經驗和標準,加強與發達國家監管機構交流合作,確保監管能力與開發水平相適應。(記者 陳果靜)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