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組合拳升級減負 抗癌藥降價加速

2018-07-17 07:35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抗癌藥話題近來引發熱議,讓更多目光投向這一關乎生命健康的市場。近年來,中國在促進抗癌藥降價方面打出一系列組合拳:醫保準入談判、進口零關稅、加快境外新藥上市審批、鼓勵藥品創新和仿製……為了讓癌症患者用上好藥、用得起好藥,更強的配套政策和更大的降費空間正在路上。

“國家談判”進入“第二季”

近日從國家醫療保障局獲悉,2018年抗癌藥醫保準入專項談判工作將要開始。繼2017年之後,又一批“救命藥”有望通過談判大幅降價進入醫保。

去年,包括赫賽汀、美羅華、萬珂在內的15個癌症治療藥品通過談判降低價格。此前,這類靶向藥雖然療效確切但價格較為昂貴。通過談判,藥價的平均降幅達44%,最高降幅達70%,令患者經濟負擔大大減輕。

層級頗高的“國家談判”,顯示出中國對於抗癌藥的重視。所謂“談判”,是指醫保機構與相關醫藥企業代表進行價格協商,最終確定相關藥品的支付標準。此前曾有報道稱,在去年的談判中,現場很安靜、很嚴肅,砍價特別狠,超出企業的預期。

而據了解,就今年的談判,國家醫保局已委託相關協會召開部分企業溝通會。參會的10家外資企業和8家內資企業相關代表表示,將積極配合國家醫保局做好本次談判工作,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真正讓患者用上好藥、用得起藥。

進入“第二季”的國家談判也引起了外媒的關注。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刊文指出,中國將推動抗癌藥加快降價。報道援引某歐洲制藥廠一位高管的話:“這將是一場緊張激烈的談判。”

事實上,高價抗癌藥進入醫保目錄也是患者、企業、醫保的“三贏”,將有效平衡患者臨床需求、企業合理利潤和基金承受能力。

有業內人士表示,對醫保而言,通過談判降低抗癌藥價格,能夠在保障患者用藥的同時,確保醫保基金平穩運行,有效控制醫保基金支出和社會醫藥費用負擔。

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陳金甫表示,納入醫保目錄有嚴格的程序,並且由於基金承受能力等限制,不可能把所有市場上的産品都納入藥品目錄,留有適當的競爭對國家發展是有好處的。

而對藥企來説,“以價換量”的收益也不容小覷。據了解,2017年談判進入目錄的全部36個藥品中,2017年的終端總規模增速超過26%,銷售量增速遠超銷售額增速,預計銷量增速平均在40%以上。

業內人士指出,對外資藥企而言,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是最大的吸引力。因此,借國家談判的機會納入醫保是非常實際的選擇。

北京大學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表示,作為醫藥市場最大的國家,中國應該以強硬態度出重拳,進一步促使藥企主動降價。同時通過“誰降價、誰獲益”等方式,給藥企降價以一定的動力。

藥品上市跑出“火箭速度”

對於醫保目錄內的抗癌藥,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開展專項招標採購,在充分考慮降稅影響的基礎上,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價格下降。

從今年5月1日起,中國以暫定稅率方式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鹼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為零。對進口抗癌藥品,減按3%徵收進口環節增值稅,其中包括了103種已經上市的抗癌藥。

據介紹,降稅後,有關部門積極落實抗癌藥降稅的後續措施,督促推動抗癌藥加快降價,旨在儘快讓患者受益。與此同時,藥品上市、供應、採購等各環節的梗阻逐一被打通。

今年4月底,民眾期待已久的九價宮頸癌疫苗火速上市。從制藥商申請到過審僅用了8天的時間,“火箭”般的速度讓民眾點讚,解決了此前“一針難求”的問題。

藥品上市跑出“火箭速度”的背後,是國家藥品政策的不斷發力。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加快審批”也成為關鍵詞。會議提出,有序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藥在境內上市審批。對治療罕見病的藥品和防治嚴重危及生命疾病的部分藥品簡化上市要求。將進口化學藥品上市前註冊檢驗改為上市後監督抽樣,不作為進口驗放條件。

會議還提出,加強全國短缺藥品供應保障監測預警,建立短缺藥品及原料藥停産備案制度,加大儲備力度,確保患者用藥不斷供。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焦紅表示,從臨床審批和上市審批的總時限看,我國新藥審批法定時限與發達國家接近。對於臨床急需、抗艾滋病、抗腫瘤等境外上市相關藥品,將納入優先審批通道,加快審批,預計這些産品進入中國市場將縮短1—2年時間。

焦紅還表示,對於境外已上市的防治嚴重危及生命且無有效治療手段疾病以及罕見病的藥品,同時經研究確認不存在人種差異的,申請人無須申報臨床試驗,可直接以境外試驗數據申報上市,提前2年時間進入中國市場。

創新與仿製要齊頭並進

要讓老百姓真正用上便宜的抗癌藥,在更快、更好“引進來”的同時,也離不開“自強”——專家指出,要鼓勵國産抗癌藥的創新和研發,在市場上形成與進口抗癌藥的競爭。

其中,研發高質量的仿製藥替代原研藥,是降低抗癌藥價格的重要途徑。

儘管中國正在加快高質量仿製藥研發和上市,國內化療藥質量療效和安全性也已接近國際水平,但大部分靶向抗癌藥依然依賴進口。

為什麼中國沒有“質優價廉”的仿製藥?這是很多人的疑問。

專家稱,中國雖然是仿製藥大國,仿製藥品種、品規數量巨大,但多數國産仿製藥藥品質量與原研藥存在較大差距,很難搶佔進口原研藥市場。除了質量和療效外,國産藥的仿製水平和速度也有差距,因此即便進口原研藥專利到期,在國內仍佔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近年來,中國抗癌藥物市場以每年百億元的增速高速擴張。面對公眾需求和市場期待,發展國産仿製藥迫在眉睫。今年4月,國務院發佈完善仿製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意見提出,促進仿製藥替代使用。將與原研藥質量和療效一致的仿製藥納入與原研藥可相互替代藥品目錄。

隨著進口創新藥進程的加快,本土藥企也將面臨著巨大的創新挑戰。

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國藥品市場仍處於仿製藥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市場格局,本土藥企大都扎堆生産仿製藥。雖然有一批自主研發的創新藥通過“綠色通道”上市或進入優先審評審批程序,但仍舊面臨著現行醫保準入、價格形成機制、招投標機制和醫保報銷體系等市場準入不配套的窘境。

中國藥科大學國家藥物政策與醫藥産業經濟研究中心項目研究員顏建周表示,國家應進一步完善醫藥産業政策環境,提高創新藥物和高品質仿製藥的研發、生産能力,從根本上提高藥品可及性,在實現對部分進口抗癌藥臨床替代的同時,緩解進口藥短缺的困境,減輕民眾就醫負擔。(記者 劉峣)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