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經濟延續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2018-07-17 07:51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中國經濟延續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專家學者解讀2018年上半年主要經濟指標

國家統計局7月16日發佈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上半年國民經濟延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發展態勢,支撐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有利條件積累增多,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主要發展目標打下了良好基礎。下一步,要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擴大內需,使經濟運行始終平穩保持在合理區間——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消費增長達到預期目標

“今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4%,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説。

9.4%的增速從何而來?趙萍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一是創新引領消費增長,帶動消費升級。二是積極擴大進口政策的逐步落地,使得人們購買進口商品的消費渠道更多,消費可選擇的對象更多,從而進一步豐富了人們的消費選擇。三是線上消費繼續引領消費增長。特別是線下線上融合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業態創新,激發了新的消費潛力。

“綜合以上三個原因,使得上半年消費結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品質商品、創新型商品及創新型渠道所實現的消費都呈現較快增長。”趙萍説。

針對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4個百分點,趙萍表示,主要原因是二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低。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只有8.5%,增速明顯回落,這主要是“618”電商大促等活動促使消費者持幣待購的原因所致。此外,7月1日開始實施的降低關稅相關政策,也使得一部分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消費存在等待心理。“但未來這個集聚的購買力會在下半年得到充分釋放。”趙萍説。

“下半年的消費走勢整體會好于上半年,全年的消費增長會呈現平穩增長態勢。”趙萍表示,積極擴大進口政策會在下半年逐步落地,政策效果會進一步顯現。同時,在內貿外貿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上半年涉及的一些新業態模式會在下半年集中涌現。此外,傳統的消費旺季一般集中在下半年,不僅有傳統的國慶、中秋、元旦消費,還有線上的大規模促銷例如“雙11”“雙12”活動。因此,節慶促銷會進一步帶動消費者的熱情,進而拉動消費增長。

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秦海林:工業經濟注入綠色動能

國家統計局7月16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個百分點。對此,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秦海林表示,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雖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保持在合理區間內,體現了“穩”字當頭。

創新是實現工業經濟運行“穩”字當頭的新動能之一。世界知識産權組織7月10日發佈的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顯示,中國排名第17位,躋身全球最具創新經濟體前20名。“這是我國首次進入前20名榜單,這説明中國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秦海林表示,除了創新以外,消費升級也是工業經濟保持一定增速的重要動力之一。信息消費、時尚消費等逐漸成為消費主流,讓傳統的衣、食、住、行消費走向多元化,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此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綠色製造理念在各地日益凸顯。當前,各地製造業發展更加強調綠色環保,對製造業發展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工業增長注入了綠色動能。

秦海林表示,工業經濟的新動能還表現在營商環境不斷改善。近來,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密集出臺,市場環境不斷優化。世界銀行發佈的《2018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大陸排名第78位。從2013年度到2016年度的世行報告來看,我國營商環境世界排名前移了18位。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高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6%和9.2%,分別快於規模以上工業4.9個和2.5個百分點。對此,秦海林分析説,高技術産業是工業前沿新科技的代表,裝備製造業則是工業的基礎能力,這兩者增速都高於工業整體發展,説明我國工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工業新興領域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民間投資活力得到釋放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前6個月,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6%,增速比前5個月回落0.1個百分點。民間固定資産投資184539億元,同比增長8.4%。在投資增速整體放緩的情況下,民間投資何以實現相對較快增長?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表示,這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去年下半年陸續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激發民間有效投資活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措施效果顯現,企業家成長環境持續優化。

其次,今年以來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降低實體經濟成本的政策措施,同時深化“放管服”改革,極大地降低了企業負擔。

此外,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部分領域去産能的積極效應得到體現,市場行情走好,價格持續反彈,企業利潤改善,投資回報上升,成為激勵企業加大投資的重要誘因。

王軍表示,中國經濟穩定發展需要持續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和潛力,通過制度創新不斷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持續優化企業家成長環境,充分調動和保護企業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激活民間投資,充分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性作用。

同時,要全面落實負面清單制度,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創造力;強化政策落實和推進,把現有的各項鼓勵政策具體化、細化,並有效解決政策執行過程中落地難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還要發揮改革的引領作用,拓寬民間投資領域和空間,推進融資渠道市場化,降低各種顯性和隱性成本,特別要重視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全面降低企業稅負,提振民間投資信心。

此外,要堅持市場導向、市場驅動,讓市場來選擇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讓傳統産業加快升級、新興産業加快成長。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長安: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低位

今年上半年,我國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就業形勢。數據顯示,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和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4.8%和4.7%,處於近年來的低位水平。與此同時,二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總量18022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49萬人,增長0.8%。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長安表示,上半年就業形勢穩中向好,得益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發展質量提高,經濟增長拉動就業效應日益明顯。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8%,延續了近年來平穩增長的態勢。根據測算,“十二五”期間,GDP每增長一個點,平均拉動就業約170萬人。近兩年,GDP每增長一個點,能夠拉動約200萬人就業。

産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使第三産業吸納就業能力大大提高。從産業結構看,今年上半年,我國第三産業佔GDP比重達到54.3%,第三産業增加值增速比第二産業快1.5個百分點。如今,第三産業吸納了我國近一半的勞動力,成為緩解就業壓力的主力軍。

改革紅利也在持續釋放。各級政府部門持續加大簡政放權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速了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發展,使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得到持續發揮。今年上半年,我國市場主體總量突破1億大關,達到1.03億戶,日均新設企業1.81萬戶。新設市場主體大幅增長,成為創業創新和擴大就業的重要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從總量來看,今年我國需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將超1500萬人,穩定和擴大就業仍面臨較大壓力。對此,李長安認為,只要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基本面沒有變,全年城鎮新增就業目標就可順利實現,但要兜牢就業這個最大民生“底線”,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擴大就業、實現更加充分就業的同時,要努力實現高質量就業。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外經所綜合室副主任楊長湧:外貿結構優化質效提升

“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7.9%,外貿穩中向好的態勢明顯。”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外經所綜合室副主任楊長湧表示,從諸多細分領域數據看,我國外貿結構進一步優化、動力轉換有所加快、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的特徵更加明顯。

楊長湧表示,上半年外貿數據信息量豐富,既反映了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又預示了未來的很多變化,其中一些或將是轉折性變化。

從週期性因素看,上半年世界經濟延續去年以來的復蘇態勢,主要經濟體大都保持較強增長動能,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外需環境。同時,我國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部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明顯上漲,為進口大幅增長提供了基本面支撐。

從結構性因素看,我國積極擴大進口、開放市場,是上半年進口增速遠高於出口增速的重要結構性因素。

此外,中美經貿摩擦不僅給中美貿易帶來影響,更影響了全球貿易發展。楊長湧表示,應從三個層面來積極應對貿易摩擦:一是國內層面,最重要的是“穩”字當頭,要充分發揮巨大內需空間這個核心優勢,穩金融、穩增長、穩就業、穩預期。二是中美層面,對美國發動的貿易戰應採取“跟進式”策略,有理有利有節地實行反制措施。同時,通過擴大開放、放寬市場準入等,充分發揮跨國公司在緩衝中美貿易摩擦中的作用。三是全球層面,爭取更多對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我國貿易順差9013.2億元,同比收窄26.7%。這是自2016年三季度以來,我國貿易順差連續第8個季度同比收窄。對此,楊長湧表示,我國政府多次表態不主動追求貿易順差,並出臺了多項擴大進口的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

“下一步,外貿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産業發展是基礎,政策供給是保障,深化改革開放是根本。”楊長湧表示,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産業邁向中高端,提高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2018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

“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按人均計算,高於人均GDP增長速度。”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表示,今年上半年,受國際貿易、金融市場、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我國經濟運行面臨一系列挑戰,但世界經濟持續復蘇,國內新動能不斷增強,經濟結構繼續優化,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呈現出“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特點,支撐居民收入穩定增長。

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徐洪才表示,隨著鄉村振興、脫貧攻堅、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政策的持續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加快補齊,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潛力持續提升,城鄉居民間收入差距不斷縮小。

從收入結構來看,上半年居民工資、人均經營凈收入、人均財産凈收入三項收入均延續增長態勢。徐洪才認為,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帶來居民收入結構的持續優化。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正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積極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新技術、新業態、新經濟增長較快。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紅利不斷釋放,服務業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在持續加大。

“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增長高度相關,複雜的國際環境會對我國經濟産生一定影響,但隨著改革開放、創新進程不斷深化,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會保持在合理範圍內,這也將支撐居民收入水平維持穩定增長。”徐洪才表示,我國還要繼續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政府需做好兜底保障,提高居民基本收入。同時,相關部門應繼續推進簡政放權,實施減稅降費,鼓勵創新創業,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給企業更大發展空間,為居民收入提高營造環境。(記者:馮其予、黃鑫、熊麗、韓秉志、顧陽、李華林)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