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用心呵護“地球的皮膚”

2018-07-23 07:41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用心呵護“地球的皮膚”
——我國草原資源和生態保護任務依然艱巨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段著名的詩句裏,呈現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生動圖景。

呼倫貝爾草原、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魯克草原……我國是一個草原大國,有天然草原3.928億公頃,約佔全球草原面積的12%,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受自然、地理、歷史和人為活動等因素影響,我國草原生態保護欠賬較多,生態保護與發展利用的矛盾依然突出,草原資源和生態保護任務依然艱巨繁重。

1.無法替代的生態功能

藍天,白雲,青山,碧水。莫爾格勒河在無垠的呼倫貝爾草原九曲回腸地轉了無數道彎,滋潤著風光秀美的牧場。

我國草原從東到西綿延4500余公里,覆蓋著2/5的國土面積,精心呵護著中華大地,保護著我們的生存環境。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監理中心副主任劉加文介紹,從我國各類土地資源來看,草原資源面積最大,佔國土面積的40.9%,是耕地面積的2.91倍、森林面積的1.89倍,是耕地與森林面積之和的1.15倍。

草原也是我國黃河、長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遼河和黑龍江等幾大水系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水源和“水塔”。黃河水量的80%,長江水量的30%,東北河流50%以上的水量直接源自草原。

草原是地球的“皮膚”。如今,草原早已不僅僅是用於放牧,而是有著獨特的生態、經濟、社會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戰略資源。

“如果把森林比作立體生態屏障,那草原就是水平生態屏障。草原承擔著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劉加文説。

劉加文分析,研究表明,草原的防沙作用明顯。當植被蓋度為30%~50%時,近地面風速可降低50%,地面輸沙量僅相當於流沙地段的1%;蓋度60%的草原,其每年斷面上通過的沙量平均只有裸露沙地的4.5%。在相同條件下,草地土壤含水量較裸地高出90%以上;長草的坡地與裸露坡地相比,地表徑流量可減少47%,沖刷量減少77%。“草原的這些重要生態功能是其他生態系統無法比擬的,更是無法替代的。”劉加文説。

2.依然嚴峻的生態形勢

草原具有“四區疊加”的特點,既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又大多位於邊疆地區,也是眾多少數民族的主要聚集區和貧困人口的集中分佈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草原生態保護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僅中央財政投入的草原生態保護建設資金就超過1000億元,在13個省(區)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及西南岩溶地區草地治理、已墾草原治理等項目,草原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成效顯著,草原涵養水源、保持土壤、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和增強,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據監測,2017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産量10.65億噸,較上年增加2.53%;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産量連續7年超過10億噸,實現穩中有增。

儘管我國草原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草原生態保護與牧區經濟發展的矛盾十分突出,推進草畜平衡、實現草原合理利用的關鍵措施與牧民增收的矛盾還有待破解。草原違法徵佔用、家畜超載過牧等現象還非常普遍。一些地方徵佔用草原過度開發、無序開發,草原被不斷蠶食,面積萎縮。草原退化、沙化、石漠化等問題還依然存在。

“草原具有生態生産雙重功能,人草畜都是草原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監理中心主任李偉方説,受自然、地理、歷史和人為活動等因素影響,草原生態保護欠賬較多,人草畜矛盾依然存在,草原生態形勢依然嚴峻,草原生態系統整體仍較脆弱,草原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生態保護與發展利用的矛盾依然突出,草原資源和生態保護任務十分艱巨繁重。

3.重草愛草 維護草原生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草”被明確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增加了一個草字,把我國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納入生命共同體中,體現了深刻的大生態觀。”李偉方説。

劉加文指出,當前,我們已進入文明發展的新時代,要大力宣傳草的重要功能與作用,積極倡導像保護耕地一樣保護草原,像重視種樹一樣重視種草,唱響重草愛草的時代旋律。

為保護好草原生態,2011年以來,我國在內蒙古、西藏、新疆等13個主要草原牧區省份,組織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對牧民開展草原禁牧、實施草畜平衡措施給予一定的獎勵補貼。8年來,國家累計投入草原生態補獎資金1326億元。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的實施,調動了廣大草原地區農牧民自覺保護草原、維護草原生態安全的積極性,也顯著增加了收入,實現了減畜不減收目標。

專家認為,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有著重要意義,可以更合理地平衡保護者與受益者的利益,讓保護環境的人不吃虧、能受益,更有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注解。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列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之一。

“當前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的資金投入仍以政府為主,參與主體單一、社會參與度不高,且缺乏市場化的運行機制,補獎資金以及相關資源的時空配置靈活度不夠,補獎政策的巨大效能尚未被充分地激發出來。”劉加文説。

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所長侯向陽建議,草原大省和典型代表區,應積極探索並嘗試市場化、多元化的草原生態補償機制,為下一步草原生態補償機制的設計和完善提供更為高效的模式樣板。(記者 李慧)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