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增強脫虛向實的內生動力

2018-08-15 07:21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發佈的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今年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45萬億元,同比多增6278億元,顯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進一步增強。

今年以來,相關部門深化金融改革,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增強金融脫虛向實動力。6月1日人民銀行宣佈適當擴大中期借貸便利(MLF)擔保品範圍,新納入的擔保品包括不低於AA級小微、綠色和“三農”金融債券,優質小微企業貸款和綠色貸款等,引導金融機構盤活資金向小微企業傾斜;7月20日人民銀行發佈《關於進一步明確規範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了政策細節,有利於進一步有效防控金融風險,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從政策落地情況看,精準聚焦的措施已開始取得成效,銀行業金融機構回歸本源、專注主業的效果有所顯現。企業融資環境得以改善,融資渠道增多,融資成本下降。數據顯示,7月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29萬億元,同比多增3709億元。

但是,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然突出,信貸規模與企業的融資需求還有一定差距。多位專家表示,提高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金融脫虛向實動力,關鍵要靠深化金融改革,推動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

“絕大多數金融行業都是競爭性服務業,提高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需要堅持對外開放。”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表示,今年以來,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外資金融機構設立的限制得到放寬,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投資的範圍、合作的領域得以擴大。從實踐經驗來看,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能帶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經驗,有利於我國金融業在競爭中改善服務、創新産品,進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金融業的脫虛向實,還離不開更加豐富完善的銀行業金融體系。目前,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大門已經打開,多層次的銀行體系正在構建,企業融資渠道更加多元。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民營銀行在公司治理、決策效率、市場化激勵機制、服務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等方面表現出一定的體制優勢,設立民營銀行對於進一步深化銀行業改革具有重要意義,能帶動整個銀行業提高效率。

近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強調,在流動性總量保持合理充裕的條件下,面對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要在信貸考核和內部激勵上下更大功夫,增強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內生動力。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在當前銀行機構風險偏好下降的情況下,要提高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性,應當制定差異化監管政策,合理提高中小型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銀行內部激勵也需要進一步增強,對於專門信貸資金配置、內部資金成本考核、業績利潤考核等需要建立專門的體系。

“同時,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要制定中小企業風險管理制度,建立中小企業風險管理體系。”董希淼建議,可以針對中小企業金融業務的風險特性制定相關的風險管理辦法,從貸前、貸中和貸後的全流程來加強風險控制,這既有利於深化實體經濟服務,也有助於加強金融風險管理。

此外,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能僅局限于銀行體系,還應加快完善以直接融資為主的資本市場建設,讓實體經濟融資渠道更為多元。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從長遠看,實體經濟融資環境的改善還需加速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穩步壯大直接融資和股權融資,同時繼續推動債券市場創新發展。“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相對單一,主要依賴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入,或從民間借貸融資。增加直接融資渠道將有助於打開融資新局面。”(記者 李華林)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