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廣西:用好“過濾器” 呵護生態美

2018-09-03 09:55 來源: 廣西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用好“過濾器” 呵護生態美
——我區加強環評仲介機構監管優化營商環境觀察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新建和改擴建項目。在一些重大建設項目落地過程中,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是其中一道重要的“過濾器”,環評仲介機構的服務質量是發揮環評“過濾器”作用的關鍵。

近年來,我區環保部門緊緊抓住環評仲介服務市場的“牛鼻子”,形成自治區、市、縣三級聯合的環評市場監管體系,不斷規範環評市場秩序,促使責任心低下、管理問題突出、技術水平較弱的環評機構逐步退出市場,為呵護“山清水秀生態美”、促進經濟綠色發展、優化營商環境作出了貢獻。

環評“過濾器”功能日益彰顯

今年6月,廣西某公司申報年産10萬噸再生鋁資源利用項目。但未把原料是否涉及危險廢物等管控要求講清楚,環評嚴重缺位。這些都未能逃過技術審查專家和環保部門的“火眼金睛”,項目被暫緩上馬。

無獨有偶。金秀瑤族自治縣某公司去年擬新建一銅礦採選項目。由於該縣地處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根據《廣西第二批重點生態功能區産業準入負面清單(試行)》,禁止新建銅礦採礦項目,在環保部門吃了“閉門羹”。

“環評制度是國際通行的環境保護制度。開展環評工作,既是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讓業主少走彎路、規避投資環境風險的關鍵環節。”8月17日,原自治區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院長余婉麗對記者説。因為有了環評制度,建設項目上馬前,必須委託有相應資質的環評機構做環評。而環評機構通常會對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和産業政策,判斷其能否上馬,此時便“過濾”了部分存在生態環境安全隱患的項目。

近年來,為適應“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的新形勢,我區環保部門不斷加強環評審批管理,充分發揮其“過濾器”的功能。僅在去年,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審批的47個建設項目中,有兩個因環評文件質量問題不能一次性通過評估,有3個暫緩審批;對那些位於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不符合産業準入清單的新建採礦項目設了“防火墻”,不受理其環評文件。

“問題”環評機構逐步退出市場

環評機構工作質量好壞及編制的環評報告書結論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環保部門審批效率及決策的有效性,進而影響到項目的推進和經濟發展。對此,作為廣西交通建設主力軍的廣西交投集團深有感觸。

“早年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曾因選到一些‘問題’環評機構,給項目前期工作推進帶來了困擾。三柳高速公路、梧柳高速公路的環評工作,都曾因環評機構在環評報告編制上的問題,帶來麻煩。”8月17日,該集團業務經理劉佳提及過去被一些不良環評機構“坑蒙拐騙”時,仍心有餘悸。

環保廳技術中心負責人梁曉華告訴記者,過去,環評機構水平良莠不齊,魚目混珠,導致大批劣質環評報告被退回“返修”,傷害了業主的投資信心,對我區經濟發展、招商引資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廣西目前有本土環評機構20家,區外環評機構駐桂的則超過130家。本土環評技術力量相對比較薄弱,區外機構監管難度大。為此,廣西探索系統建立環評機構監管體系並逐步完善。2016年4月,廣西環保審批系統正式上線運行,在全國首批實現向原環境保護部報送環評審批信息。

去年,廣西實現全區環評審批數據的實時報送,並充分依託環評大數據,致力於開發環保審批系統數據統計分析功能,設置審批數據的統計分析、環評機構從業分析、專家抽取統計等管理模塊。通過“環保審批一張圖”,環保廳可及時掌握廣西轄區內審批情況和環評機構從業分佈情況。今年以來,廣西環保審批系統“環評文件隨機抽查”功能不斷完善,逐漸探索按季度隨機抽查各級環保部門審批的環評文件編制質量,提高監管效率。

“我們還逐步建立了環評機構信用評價和‘黑名單’制度。從2012年的內部約談,到2013年的通報批評,再到2016年以來的責令限期整改12個月的頂格處理,對環評機構的處理及曝光力度逐漸加大。”梁曉華説。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環保部門責令違規情節嚴重的環評機構限期整改,整改期間各級環保部門不得受理由該機構編制的項目環評文件。這意味著,那些被下了“通牒”的環評機構已戴上了“緊箍咒”,難以再在廣西環評市場中“渾水摸魚”。

廣州環發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就是個典型的例子。2016年前,該公司曾活躍于廣西環評市場,但隨著我區不斷加強環評機構監管,該公司因種種違規行為從2016年10月起連續兩年被環保廳責令限期整改12個月,其業務量也由之前的年均200多項次,變為目前的0項次。

即便是對本土的環評機構,也一碗水端平。2016年10月至今年4月,南寧新元環保技術有限公司因嚴重違規,連續兩次被環保廳分別處以限期整改12個月和限期整改6個月懲處。

面對一個更為公開、公平、公正的環評市場,以及環保部門的處罰威懾力,習慣做劣質産品的“問題環評機構”,業務急劇萎縮。梁曉華透露,截至目前,已有八九家不良環評機構,暫停廣西業務或退出了廣西市場。

為“一事通辦”打通關鍵難關

對於建設項目業主來説,因為信息不對稱等原因遭遇不良環評機構,既花了錢,又耽誤了項目進度。如何讓他們找到信用好、技術等級高、責任心強的環評機構,這考驗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智慧。

為了深化改革創新優化營商環境,今年5月底,自治區推出“一事通辦”改革措施,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更有質量、更為高效的政務服務。

“在‘一事通辦’中涉及環保部門的主要是建設項目環評文件審批事項。”環保廳駐自治區政務服務中心窗口首席代表劉傑對記者説。根據2017年度全區日常考核及年度考核情況,該廳公佈了廣西從業環評機構信用評價結果,引導建設單位挑選信用好的環評機構,在提高環評審批質量和效率的同時實現獎優懲劣的目標。

數據顯示,2017年,環保廳技術中心辦結的35件環評文件中,一次性通過技術審查的有33件,通過率為94%,為項目落地贏得了時間。

“如今,項目業主能通過環保部門發佈的環評機構考核相關信息,更好了解到環評機構從業情況,擇優選取好的機構開展工作。”劉佳告訴記者。

自治區政務服務監督管理辦公室政務運行協調處處長蘇軼表示,隨著我區深入推進政務服務“一事通辦”改革,環保廳在對仲介服務市場環評機構監管中形成的這套成熟監管體系,以及在此基礎上採集的大量數據庫信息,有助於相關政務服務部門加快形成並聯審批和協同服務機制,打通“一事通辦”改革關鍵的一道難關,更有利於綠色經濟項目落戶八桂大地。(記者 余鋒 通訊員 昌苗苗 )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邊雋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