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聞辦就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和2018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安排舉行發佈會

2018-09-06 11:16 來源: 中國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8年9月6日(星期四)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新聞發佈會,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徐延豪,科學技術普及部部長白希介紹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和2018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安排,並答記者問。

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襲艷春: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先生,請他為大家介紹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2018全國科普日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的提問。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徐延豪同志,科學技術普及部部長白希同志。

下面請懷進鵬先生先作介紹。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 中國網 鄭亮 攝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 懷進鵬:

謝謝主持人。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媒體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與大家一起來分享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的一些情況。以往各位新聞媒體、記者朋友們對中國科協、中國科技的發展給予了積極關注,也為科協工作提供了很多的機會。我在這裡代表中國科協對各位媒體朋友們表示感謝!也對一直關心科協工作的媒體朋友表示誠摯的敬意!

今天發佈會的主要內容是介紹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的有關情況,並就2018年科普日進行一些內容介紹。各位手裏都有説明材料,我就不詳細介紹了。我想作幾點説明:

第一,為什麼要大力推動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

人類共處於一個地球,是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當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新時代,處於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交匯期,科學素質既是人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這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的基礎。因此,面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所帶來的機遇和可能的挑戰,我們覺得只有具有更好、更廣泛地公眾科學素質,人類社會才能更好地運用科學技術、分享科學技術帶來的積極的、有效的結果,來造福人類、提升人類的文明和福祉。如何更好地凝聚共識、更好地面對未來、更有效地解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科技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使科技發展能服務於人類的福祉是我們考慮的最重要的一個內容。

大家都知道,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深刻地指出,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他特別提出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們理解一個國家創新發展離不開科學普及。所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特別強調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科技發展和科學素質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社會一直廣泛參與,在實踐過程當中又探索出一條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路徑。所以這次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也是希望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更好地把中國故事、中國方案和中國在發展當中面對的機遇和可能的問題與世界共同分享,共同提高我們面對未來科技和社會的變革和機遇。

中國科協今年將迎來60週年,今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中國科技工作者有9100萬之多,如何更好地發揮廣大科技工作者服務科學普及、服務於科學素質的提高、服務於我們社會文明文化程度的提高也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在國務院頒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以來,中國科協一直致力於這方面的工作,這也是一次對中國科學普及工作的檢驗、再出發的一次動員,所以這次我們把會議定位為“消彌全球科學素質鴻溝,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上,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協在全球發起了“科學素質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議題,並得到世界很多國際組織和所在各國的大力響應和倡導。我們也期望通過和國際組織和各個國家的共同努力來推動全球公民科學素質的有效提升的方法、經驗和面對未來的研究。

在各方努力下,本月17日至19日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將首次在北京舉行,屆時將有多個相關國際組織、政府機構、科技類非政府組織以及科技傳播行業組織、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商業界人士共同參與大會。與此同時,會議期間還將舉辦中國的科學節——全國科普日,這是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的科普活動,這也是第15次全國科普日的活動。通過全國科技工作者和地方組織的共同努力,這次將有超過1.8萬多項活動,參與人數預計會有新提高。一是反映了中國在科學普及方面社會需求,二是不斷推動科學普及工作,不斷使科學知識廣泛傳播,傳播科學精神也是一次重要的檢驗和實踐。我們熱烈地、熱情地歡迎各位記者朋友們能夠參與我們的活動,參與科學普及的提升,也參與為世界共同推動文明發展和科學普及做出中國的貢獻。

中國人民願意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來促進公眾科學素質的提升,縮小知識鴻溝,共享科技文明的成果,在互利共贏中求取人類社會價值的最大公約數,攜手共建和諧繁榮的世界。謝謝各位。

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襲艷春主持發佈會 中國網 鄭亮 攝

襲艷春:

感謝懷進鵬先生的介紹,下面進入答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中央電視臺記者提問 中國網 鄭亮 攝

中央電視臺記者:

請問懷書記,在當前的背景下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能發揮什麼作用,中國科協為什麼舉辦這樣的大會,大會可能取得的成果是什麼?

懷進鵬:

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水平代表了它的文明程度,一個地區科學家的創新能力也代表這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創新能力。人類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信息時代,在邁向當今時代當中,大家都在談論數字經濟、知識經濟。無論談數字經濟還是知識經濟的時候,我們都有一個切身感覺,這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面對知識經濟的時候,人的文明程度、科學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越來越聯結在一起。所以我們講科學素質應該成為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這既是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世界各國在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體現,也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題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已經被反復地證明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所以科技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與經濟社會發展是密切相關的。但與此同時,我們充分意識到,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或者人的科學素質也是直接相關的。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科學創新和科學普及同等重要。因此,科學普及和人的科學素質的提高,如何更有效地助力人的發展,助力於地區和國家的發展,助力於社會的公平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我們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人的科學素質是緊密相關的。同時,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公眾科學素質水平,既構成其文化的根基和底蘊,決定著它的發展現狀,並影響著未來。所以有效地提升公眾科學素質,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發展的持續議題是非常關鍵的。

因此基於這樣一些考慮,我們共同發起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就有它的重要意義。我們期望這樣一個平臺能成為世界各國、各地區交流人們美好期待的一個重要場所,希望成為人們共同探討發展的場所,也成為各國人民交流科學素質提升和科學普及經驗、方法和面對困難的一個場所。特別是對未來可持續發展來更好地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的一個重要平臺。謝謝你的提問。

光明日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鄭亮 攝

光明日報記者:

全國科普日已經舉辦了14屆,14年來我們每年密切在關注,請問我們全國科普日舉辦14屆以來在提高公眾科學素養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效果怎麼樣?今年全國科普日的特點又是什麼?和往年相比有什麼不同特點?

懷進鵬:

科普日也是今年的一個大內容,我們請徐延豪書記來回答這個提問。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徐延豪 中國網 鄭亮 攝

徐延豪:

謝謝你的提問,確實像你説的,全國科普日已經舉辦了14屆,今年是第15屆了。全國科普日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全國齊動員、同步一起進行。每年確定一個主題,各省各市都圍繞這個主題策劃活動,同步開展工作。所以宣傳的面是非常廣的,參與的人是非常多的。據不完全統計,這14年來一共組織活動7萬多場次,參加的公眾超過14億人次。這樣大規模的、同時間搞科學活動在世界上沒有,只有中國有這種組織優勢和制度優勢。西方發達國家也有一些科學組織,這幾年邀請他們參加我們的科普日活動,他們看到我們的陣勢非常驚訝。他們搞一個活動幾千人、上萬人參加就算大了,我們每年活動參與人數都過億。

説到它的作用。科普日短短的一週,它主要的效應還是在全社會營造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氛圍,這個意義非常重大。特別是中央領導同志從第一屆科普日開始就出席北京主場活動,各省市領導也帶頭參加當地的全國科普日活動,對這項活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這些年來,9月第三週全國科普日成為了全國人民一個最盛大的科學節日。今年科普日的最大特點,我們把全國科普日和首次召開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同期同步舉辦,兩項活動互為包容。今年的活動主題確定為“創新引領時代  智慧點亮生活”,更加接地氣。上半年我們就把這個主題和活動方案發到全國各地,現在匯總上來的方案,超過了18000項活動,預計參與人數將超過3億人次。

今年活動有一些特點。一是今年的組織動員更加全面。我們動員全國的學會、全國的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學都要開展活動,都要向公眾開放。同時全國各地的科普基礎設施,比如説科技館、活動中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等同步開展活動。另外,今年打造的是“網上科普日”系列活動。我們進入了移動互聯時代,人們學習的方式變了,參加活動的方式也變了。我們適應新變化,利用以“科普中國”為主的社群板塊開展網上科普日活動。我們有20多萬科普員,這些科普員都是群主,他們同步開展活動,讓老百姓可以不到主會場、不出家門參加科普日活動,並且曬出他身邊的科普故事。通過這些活動更好地動員基層、偏遠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社區公眾參加科普日活動。預計今年科普日,由於和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同步召開,必將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今年的北京主場也是精彩紛呈,分別是在中國科技館、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的慶典廣場舉辦。活動內容更豐富,增加了國際板塊,我們有國際科普作品展,我們搞了大賽,經典展品都在那裏陳列。我們還搞了“科學之夜”的活動,雖然是叫科普日,不光是白天的活動,首次開展“科學之夜”活動,我們引入科幻元素,通過角色扮演、探秘闖關、VR體驗等等給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更加喜歡、更加容易參與、更加神秘的一個科學之夜。這裡誠邀各位記者朋友參加全國科普日的活動,到北京主場,到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你會有更好的體驗。謝謝。

科技日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鄭亮 攝

科技日報記者: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公眾科學素質水平大概是什麼樣的?我們在提升公眾科學素質方面有什麼好做法和經驗?下一步有什麼打算?

懷進鵬:

你這個問題很接地氣,和我們這次會議有很重要的一塊內容相關,這個問題白希部長會給你一個好的説法。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普及部部長白希 中國網 鄭亮 攝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普及部部長 白希:

應該説我們國家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公民的科學素質提升工作進步是非常顯著的。2005年當時的調查結果,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在百分之一點幾,從最新的第10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數據來看,截至2018年,已經達到8.47%。距離國務院“十三五”規劃要求在2020年底達到10%的目標,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增長也很快。但數據裏面還有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情況,下一步工作中,我們進一步努力縮小這個差距,力爭儘快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謝謝。

​央廣經濟之聲記者:

這次大會邀請了一些工商界方面的人士,請問高科技企業在世界公眾科學素質提升方面可以起到怎樣的作用?

懷進鵬:

你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我們在關注科技問題、科技自身的科學價值和技術價值的同時,其實科技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之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同等重要”,我個人理解與學習之後的一個體會,科技與社會的有效互動,對提升科技對經濟的影響和貢獻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看到當今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走向信息時代和數字經濟和智慧化時代的時候,科技、經濟和社會成為一種新的重要的互動模式。我們以前談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現在來自於生産實際問題的需求幾乎是零轉化,也就是説現實生産,社會中問題的直接解決就能夠創造出有效的産業價值和經濟價值。所以全社會、全世界都在極度關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以及來自於現實問題的重要解決。所以我們邀請高科技的産業人士參與科學普及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科學技術之於産品價值的社會接受程度和廣泛傳播,是非常有價值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把更多的科技人員動員起來參與到社會實踐和生産,通過解決經濟中的問題來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5月份中國科協年會發佈了60個科學與工程技術難題,一方面來自於科學家對於科學技術發展的預判,另一方面來自於生産實際和社會當中的重要問題。大家都知道,自從上世紀四十年代以來,知識創造的方式在延續科學發現的同時,來自於生産實際、社會問題的知識發現和創造也成為極端重要的內容,所以邀請産業界代表來參與就是更好地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或“斷層”的問題,這既是中國面對的問題同時也是全球共同問題。所以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推動社會對公共産品、産業、産業經濟方面的問題的理解,讓科技人員更多地為社會實踐貢獻力量,同時産業當中特別是領頭企業在解決技術問題,推動科學普及,動員社會力量共同發展方面做出貢獻,我們認為是非常有價值的。這次叫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但應該是社會共同參與,為人服務、為社會發展服務,為社會和國家之間的可持續發展做出努力。

​中國新聞社記者:

懷書記你好。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邀請了很多諾貝爾獎的國際重量級嘉賓,這次大會有什麼重量級的主要活動?材料中提到會後將推動建立全球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與合作機制,成立相應的國際組織,這個國際組織具體名稱叫什麼?總部是不是會設在北京?

懷進鵬:

你要求我劇透一下會議,和記者朋友們在一起要是沒有點料也不好散場,你也問到了點上了。剛才徐延豪同志介紹科普日搞了15年,我們這次和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共同舉辦,目的是把科學素質提升作為人的全面發展和國家之間的合作交流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怎麼做好這個會,如何形成可持續的機制,我們在工作中得到來自社會以及國外同行的一些建議。這次會議大的亮點,第一是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我們有十幾個論壇在這個會議同時舉辦,大家介紹共同的理念、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有效的經驗,分享各國在推進公眾素質、促進人類文明所做的探索。我們邀請了很多重要科學大獎包括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來參會。大家都知道,科技工作者既承擔著創造知識的重要使命,同時也承載著傳播科學知識的重要責任。所以它是一個問題的兩方面,每個科技工作者都承擔著創造知識和傳播知識的使命。科學家們來介紹科學知識,用大眾接受得了、社會認同的方式讓大家共同提高知識這是極端重要的。同時,我們還發起了全球十幾個國家參與的科學普及、科學傳播作品大賽,也希望通過全球各個國家對科學普及的方法、經驗和實踐的探索能得到共同提高。

這次會議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把人的科學素質的提升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結合起來。這個議題一發出就得到了37個國家、50多個組織的積極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知識産權組織、世界工程師組織等幾個組織也對這樣的議題非常感興趣。同時我們在交流討論當中,以科學素質的提升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個切入。目前據了解的情況和大家的反饋,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次。大家討論交流中又關注了一個新問題,這樣的事情是各個國家和地區都關注和期待的,能不能作為一種有效的方式持續下來。聯合國在2015年發佈《可持續發展議程》當中,把人的全面發展、把關注人的發展作為特別重要的內容,因此我們正在和相關的國際組織一起協商,想推動這樣一個國際組織的建立,並把它作為有效承載科學素質提升的一個公共平臺。在這方面,中國願意並期待為全球搭建這樣一個平臺,共同降低數字鴻溝、知識鴻溝,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出我們的努力。但現在真的沒有名字,因為這是大家共同協商、共同建設和共同受益的一個組織。現在通過和大家的交流已經形成一些基本共識,所以在會議期間大家再進一步討論之後,我們可能發佈《北京宣言》,以《北京宣言》作為共識,作為面向未來發展當中的一個理解來推進相應組織的建設,以便更好地為全世界各國搭建一個交流合作平臺,以此來降低數字鴻溝,造福社會發展,為中國的發展、為世界的發展探索一條有效的路徑。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鄭亮 攝

​中國日報記者:

剛才提到第10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了接近8.5%,這些數據對於建設創新型國家意味著什麼?這次調查中還有哪些新發現?謝謝。

懷進鵬:

這位記者很專業,一下子就抓住了關鍵點。

徐延豪:

數字還是最吸引人的,你一下就看到了接近8.5%這個數字。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人的科學素質是很難度量的。科學素質的概念,上世紀中葉學者們提出,官方認可它,上世紀九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才採用這個數據,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40多個國家用一個通行辦法、一個測度來衡量一個國家公眾的科學素質。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還是非常先進的,方才白部長介紹了我們開展了10次公民科學素質的全國調查,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實現,我們有組織優勢、有動員力,每次都是幾萬個樣本,多的時候7萬多樣本,最少的時候5、6萬的樣本,用非常規範、非常嚴謹的辦法來測度公民科學素質。包含什麼?你具備的基本科學知識、具備運用科學方法的能力、具有科學思維科學思想,同時能夠運用科學技術處理社會事務、參與公共事務。

剛才提到的這個數字,6.2%也好,8.47%也好,這裡還有一個概念,這是公民具備較高科學素質的能力。凡是經過這個測度,認為具備科學素質的這部分人群有較高科學素質的。並不是説你有了學歷、你有了某一方面技術就具備科學素質。我們講“四科兩能力”來測度。從2005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這是全世界第一個以政府的名義做的15年的規劃綱要,系統完整全面地推進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經過這些年的不懈努力,我們從那時候的1%點幾,2010年到3.27%,2015年到6.2%,今年8.47%,説明我們系統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方法和路徑是可行的、見效的。“十三五”規劃寫入到2020年中國公民的科學素質要達到10%這個目標。30多個科技先行國家在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時候,他們公民具備較高科學素質的比例最少也要10%。衡量一個國家是否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公眾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比例至少要有10%,所以我們定了10%的目標。今年8.47%,我們很興奮。我們覺得到2020年實現10%的目標是有基礎的,是應該能夠實現的。

同時這個數字,經過我們的分析,城鄉之間的差距縮小了,人群之間的差距縮小了,向著良性發展。也説明我們這幾年有針對性地針對重點人群的公民科學素質工作見到了成效。現在都講定制化,推送服務,我們也給這些重點人群推送了內容,給他們定制了內容,搞了專項活動和工程。見效了!這位記者朋友問的非常好,這個數字説明什麼?説明我們到2020年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候,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水平達到了創新型國家的基本要求,這個民眾的基礎是完全具備的。

在這裡我還想多説一句,這裡用的百分數,10%,中國是人口大國,10%就是1.3億多人,如果有1.3億多人具備較高科學素質,那麼我們國家的科技創新實力和能力可想而知。所以我們科技的發展還會更快,形勢還會更好。謝謝。

懷進鵬:

補充一下,剛才講得非常好。首先有一個基本事實,第一,科學素質就像我們的文明程度,具有不確定性,可以有主觀指標,也有一部分客觀指標。主觀指標,我們説知識和文明是不對等的,有知識沒文化,大家一直説這樣的話。科學素質是不是能夠通過主觀的內容完全確定?大家也不覺得是這樣。因此探索如何評價科學素質、評價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科學素質是這個社會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客觀上講,在公民素質測度方面大家都在繼續研究,全球都在做。關注什麼?知識從哪來?知識如何應用?知識獲取的方式和手段等這些可以通過客觀測度來評價。但是也有一些主觀評價,因為這與設計題有關,是怎麼看的這個事情。所以關於公民科學素質,他們對它的研究還在持續進行,如何更好地把客觀測度和主觀測度結合起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這方面大家有統一的認識,但沒有統一的定義和數學模型。

第二,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通常有一個基本共識,剛才徐延豪同志講的,10%不同國家有不同理解,但是有一個基本點的認同,這10%基本上是從轉型發展當中或者在科學素質提高中的第一個重要拐點。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社會公眾的綜合能力和知識獲取能力,10%作為一個節點,説明這個社會的基本情況。但還有一個前提,發達和欠發達、東西部平衡的問題、知識結構的問題,所以也不能完全準確地反映現實狀況。

我們推進公民素質提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方法是最重要的,能夠讓社會更多的人具備科學精神,掌握更好的科學方法,同時對消除迷信和謠言方面能有自然的覺悟,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剛才講的8.47%,是從研究角度、從測比角度來看中國發展,從這個角度大概可以看到我們和周邊、和國際處於一個什麼情況。這個發展不是純線性的,它還有不同要素組成。我們從當中也看到一些問題,中國在走向創新發展、在以人民為中心當中,我們更加意識到不平衡的問題,特別是對邊遠欠發達地區如何更有效地探索新的科學普及方法、提高科學素質成為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工作,我們也有信心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在中國有一位女航天員在太空授課,是全球最大一堂科普授課,六千萬人同時聽一堂課。在中國推動科學普及、推動知識創新和發展是有強烈的社會需求。今天是9月6日,公元前776年,據史書記載,春秋魯國時期,人類第一次記錄日食的發現。中國從夏、商、周就開始有天文學、醫學知識,四大發明的傳播,新時代提高科學素質、科學普及工作對科技創新尤為重要。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數字,還看到是我們的機會和下一階段的挑戰。也期望在推動科學素質提升當中,中國是一個實踐者,也是一個貢獻者。

美國NBC記者:

大會一個目的是促進國際交流,在美國有的人認為中國在高科技方面對美國越來越構成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和西方特別是美國促進國際交流會不會面臨一些挑戰和困難?應該怎麼克服這些挑戰和困難?

懷進鵬:

謝謝你的提問,你提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國科技對美國構成威脅”,我們兩方面來回答。第一,我們自己做我們自己的事構成別人的威脅,我覺得這是別人多心了。我們提高公眾科學素質、更好地傳播知識,讓大家生活不斷提高,我覺得這是全社會、全球應該共同做的事。第二,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在期待能對人類文明做出貢獻。

對於科技工作者來説有兩個使命,第一個使命是創造價值,表現在創造知識或創造産品,能夠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世界做出貢獻,那是很榮耀的事情。如果創造出的內容,讓別人受益,這是科學家們追求的。像歷史當中的科學家都有這樣,牛頓看蘋果掉了發現了萬有引力,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對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所以我覺得科學家的情懷是創造價值,創造知識的價值。科學家還有一個情懷,是需要讓更多人知道他所有研究能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作用,所以科學普及也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任何一個科學家、科技工作者來説,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推動科學精神的傳播、科學方法的提高和科學知識的普及是他的責任和價值。

第二,對於中國發展科學,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剛才這位記者問到中國這個數字代表什麼。中國在發展當中還存在很多不平衡,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還有很大差距。記者朋友可能都到過邊遠地區,到西部地區看的時候,科協也參加扶貧工作,比如山西呂梁地區,他們情況也觸目驚心,也讓我感覺到非常焦慮。中國的老百姓有相當一批貧困人員在生活當中需要科學知識、需要技術能力來幫助他們提升生活水平。中國科協在那裏持續30年開展扶貧工作,做什麼?介紹種植經驗,傳播科學知識,比如怎麼樣種馬鈴薯,如何更好地做好水土保持。所以科學知識的普及,對於提高他們生活的能力是極端重要的。這是一方面,讓人們更好地享受社會發展的共同成果。

第二個方面,中國在産業和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從數量的發展到質量的發展。而且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這是科技工作者自身的責任和他的價值體現,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一種價值體現。

第三,知識的創造、知識的交流都需要有一個好的合作平臺,所以中國在今年改革開放40週年中,不斷地強調繼續開放、繼續改革,不斷地推進全社會的交流、全球的交流。我理解開放和交流,不僅對科學創造、科學傳播有重要作用,對社會合作、文化合作和國家的交流都很重要。溝通、合作、交流是消除誤解的最重要的內容。我覺得中國在發展科技當中沒有、也不可能構成什麼威脅。中國希望對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有所貢獻,這一點和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的目標是一致的。謝謝。

襲艷春:

如果大家沒有更多問題,我們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三位發佈人,謝謝大家。

懷進鵬:

大家在9月17日應該去看看,我們的科普日還有科學之夜,有好聽的也有好玩兒的,值得一去,歡迎大家前去參與。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