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文化事業建設不斷加強 文化産業發展成績顯著

2018-09-14 10:47 來源: 統計局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文化事業建設不斷加強 文化産業發展成績顯著
——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七

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我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40年春風化雨,40年砥礪奮進,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産業快速發展,文化事業普惠民生,文化強國建設穩步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掌握文化改革發展主導權,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文化改革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基層公共文化設施不斷完善,文化投資佈局更趨合理,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逐年提高,居民文化消費水平持續提升,對外文化貿易增長強勁,國際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強。

一、公共文化事業不斷進步,文化投資規模持續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支持日益加強,公共文化設施不斷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初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理念逐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逐漸提高;文化産業投資向發展水平較低的中西部地區傾斜,區域佈局更趨合理,投資主體日益多元,文化産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效統一”成效顯著。

(一)公共文化服務持續優化。

各級政府切實履行在文化領域的公共服務職能,不斷加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關注文化民生,強弱項補短板,努力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初步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三館一站”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全部免費開放,基本實現了“縣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對“讀書看報、收聽廣播、觀看電視、觀賞電影、送地方戲、設施開放、文體活動”等7大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制定指導標準,明確保障底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得到加強。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普惠水平不斷提高,群眾性文化活動日益豐富。

基本公共文化設施逐漸完善。2017年,全國共有群眾文化機構44521個,比1978年增加37628個,增長5.5倍,1979-2017年年均增長4.9%;博物館4721個,比1978年增加4372個,增長12.5倍,年均增長6.9%;公共圖書館3166個,比1978年增加1948個,增長1.6倍,年均增長2.5%。

廣播電視覆蓋面持續擴大。截至2017年底,全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7%,比1985年提高30.4個百分點;全國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1%,比1985年提高30.7個百分點。全國居民家庭彩色電視機擁有量從1990年平均每百戶16.2台,到2017年平均每百戶122.2台,增長6.5倍,1991-2017年年均增長7.8%。

出版事業蓬勃發展。2017年,全國圖書出版種數51.2萬種,比1978年增加49.8萬種,增長33.2倍,1979-2017年年均增長9.5%;圖書總印數92.4億冊(億張),比1978年增加54.7億冊(億張),增長1.4倍,年均增長2.3%。全國期刊出版種數10130種,比1978年增加9200種,增長9.9倍,年均增長6.3%;期刊總印數24.92億冊,比1978年增加17.3億冊,增長2.3倍,年均增長3.1%。

(二)公共文化投入不斷加強。

伴隨經濟快速發展和物質文化生活極大豐富,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支持日益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呈現加速增長趨勢,有力支持和保證了公共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事業費逐年增加,2017年,全國文化事業費已達855.8億元,佔國家財政總支出的0.4%,與1978年的4.4億元相比,增長192倍,1979-2017年年均增長14.4%。

各地區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地區公共文化投入實現較快增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持續增加,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穩步推進。2016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2915億元,比2012年增長40.5%。其中,東部地區1284億元,增長47.2%;中部地區562億元,增長54.8%;西部地區859億元,增長29.1%;東北地區210億元,增長20.7%。

(三)文化投資規模持續擴大。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各級政府的努力下, 我國文化産業固定資産投資規模逐年加大;同時向發展水平較低的中西部地區傾斜,區域投資佈局更趨合理;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産業領域步伐不斷加快,投資主體日趨多元。

2017年,我國文化産業固定資産投資額[1]達38280億元,比2005年增加35484億元,增長12.7倍,2006-2017年年均增長24.4%;文化産業固定資産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為6.1%,比2005年提高2.8個百分點。分地區看,西部地區文化産業固定資産投資額為10470億元,比2005年增長23.8倍,年均增長30.7%;所佔比重為27.3%,比2005年提高12.2個百分點。中部地區為10472億元,比2005年增長20.9倍,年均增長29.3%;所佔比重為27.4%,比2005年提高10.3個百分點。東部地區為15891億元,比2005年增長8.2倍,年均增長20.3%,所佔比重為41.5%。東北地區為1447億元,比2005年增長7.7倍,年均增長19.8%,所佔比重為3.8%。

二、文化産業規模不斷擴大,新型文化業態迅猛崛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心理從傳統封閉向現代開放演變,文化消費需求質量不斷提高、數量不斷增加。與此同時,我國文化市場準入逐步放寬,市場主體、經營方式日趨多元,文化産業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傳統文化企業轉型升級,基於“互聯網+”的新型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産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文化産業呈現出全新的發展格局,穩步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邁進。

(一)文化産業整體競爭力明顯提高。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黨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把培育發展文化産業擺在突出位置,出臺一系列文化産業政策,有效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文化産業整體競爭力明顯提高。

經初步測算,2017年我國文化産業實現增加值35462億元,比2004年增長9.3倍;2005-2017年年均增長19.7%(未扣除價格因素影響,下同),比同期GDP現價年均增速高6.3個百分點,文化産業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

分産業類型看,2016年文化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6024億元,比2013年增長55.5%;2014-2016年年均增長15.8%,佔文化産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2.1%,比2013年增加4.9個百分點。文化製造業增加值11889億元,比2013年增長26.2%,年均增長8.1%,佔比為38.6%。文化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2872億元,比2013年增長33.9%,年均增長10.2%,佔比為9.3%。文化服務業快速增長,已成為推動文化産業發展的主體力量。

從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看,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7年的4.29%,增加了2.14個百分點,佔比逐年提高,對GDP增量的貢獻年平均達到4.7%,文化産業對推動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文化産業因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具有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的特點,為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文化新業態發展強勁。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與互聯網、旅遊、體育等行業融合發展,跨界融合已成為文化産業發展最突出的特點。文化産品和服務的生産、傳播、消費的數字化、網絡化進程加快,新的文化業態應運而生。數字內容、動漫遊戲、視頻直播等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新型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産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互聯網+文化”成為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分行業看,在文化産業的10個行業類別中,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發展迅猛,2016年實現增加值3687億元,比2013年增加1884億元;2014-2016年年均增長26.9%,佔文化産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2.0%,比2013年提高3.7個百分點。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呈現蓬勃發展勢頭,2016年實現增加值5843億元,比2013年增加2127億元,年均增長16.3%;所佔比重為19.0%,比2013年提高2.0個百分點。從營業收入看,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為7990億元,比上年增長34.6%;規模以上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營業收入為11891億元,比上年增長8.6%。

(三)文化骨幹企業不斷壯大。

為引導我國文化産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充分發揮集聚效應,各地區和有關部門加強文化産業園區和基地規劃建設,大力促進區域文化産業協調發展,推進資源整合,優化産業佈局,加快結構調整。我國文化骨幹企業[2]數量逐年增加,企業規模持續擴大,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文化産業的發展動力不斷增強。

2017年,全國共有文化骨幹企業5.5萬家,比2012年增長51.3%,2013-2017年年均增長8.6%;從業人員為854萬人,比2012年增長22.2%,年均增長4.1%;實現營業收入91950億元,比2012年增長63.4%,年均增長10.3%。骨幹企業已經成為文化産業實現較快發展的主體力量,2016年,骨幹企業數僅佔全部文化産業法人單位的4.2%,但實現增加值20406億元,佔文化産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6.3%,有力支撐我國文化産業發展。

(四)文化對就業拉動作用明顯。

文化産業門類眾多,産業鏈條長,就業容量大,就業形式靈活多樣,對促進就業具有重要意義。截至2016年底,我國文化産業法人單位共吸納就業人員2178萬人,比2013年增長23.8%,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為2.8%,比2013年提高0.5個百分點。分産業類型看,文化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最強。2016年,文化服務業吸納就業人員1143萬人,比2013年增長41.4%;佔全部文化産業從業人員的比重為52.5%,比2013年提高6.5個百分點。文化製造業從業人員859萬人,增長6.6%;文化批發和零售業從業人員175萬人,增長19.8%。

三、文化需求快速增長,文化走出去亮點紛呈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我國文化市場不斷發展壯大,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指引下,居民文化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需求快速增長。文化産品進出口連續多年保持順差,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貿易取得積極進展,國際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

(一)城鄉文化消費增長強勁差距縮小。

文化需求、文化消費是文化産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文化産業發展的目的,更是擴大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居民文化消費需求不斷發展,多元化多層次文化消費格局逐漸形成。伴隨新型城鎮化持續推進和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支出不斷提高,同時差距逐步縮小,為文化消費提供巨大的發展空間。

2017年,全國居民用於文化娛樂的人均消費支出為850元,比2013年增長47.3%,2014-2017年年均增長10.2%,增速比同期全部人均消費支出高1.7個百分點;文化娛樂支出佔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6%,高於2013年4.4%的水平。分城鄉看,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1339元,比2013年增長41.5%,2014-2017年年均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61元,比2013年增長49.1%,年均增長10.5%。由於農村居民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的增速高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文化娛樂消費支出之比由2013年的5.4:1,降低到2017年的5.1:1。

2017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彩色電視機擁有量為123.8台,比1990年增加64.8台,增長1.1倍,1991-2017年年均增長2.8%;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彩色電視機擁有量為120.0台,比1990年增加115.3台,增長24.5倍,年均增長12.7%。2017年,城鄉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彩色電視機擁有量相差3.8台,與1990年相差54.3台相比,差距大幅縮小。

隨著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水平持續提升,大眾精神文化需求增長強勁,有力推動文藝演出和電影市場快速發展。我國文化産業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呈現出朝氣蓬勃的新局面。

2017年,全國有藝術表演團體15742個,比1978年增加12592個,增長3.0倍,1979-2017年年均增長4.2%;全國藝術表演團體演出場次共計294萬場,比1978年增加229萬場,增長3.5倍,年均增長4.0%。2017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國內演出觀眾人次達到12.5億人次,比2006年增加7.9億人次,增長170.6%,2007-2017年年均增長9.5%。

2017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559億元,比2006年增加502億元,增長8.8倍,2007-2017年年均增長達到23.0%;電影院線擁有銀幕50776塊,比2006年增加47742塊,增長15.7倍,年均增長達到29.2%。

(二)文化走出去成績斐然。

近年來,我國文化産業發展注重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文化走出去”戰略成為建設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經之路。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出臺後,我國文化貿易邁上新臺階,文化産品進出口連續多年保持順差,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貿易取得積極進展,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和文化投資並舉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漸形成,中華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得到提升。

近年來,我國文化産品進出口總額穩步提高,文化産品貿易連續實現順差。2017年,我國文化産品進出口總額為971億美元,比2006年增加869億美元,增長8.5倍,2007-2017年年均增長22.7%;佔全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的2.4%,比2006年提高1.8個百分點;文化産品貿易順差為793億美元,比2006年增加702億美元,增長7.7倍,年均增長21.8%。2017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産品進出口總額達176.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5%;佔文化産品進出口總額的18.1%,比上年增加1.2個百分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華文化逐漸突破語言障礙、文化和意識形態差異,在國際話語體系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逐步構建起“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風貌”的國際傳播新體系。截至2016年底,我國國際廣播電臺在全球擁有101家海外整頻率播出電臺,每天播出近3000小時節目,覆蓋50多個國家的首都或主要城市約5億人口;在海外建有地區總站、駐外記者站、節目製作室、廣播孔子課堂等近100個機構和4115個聽眾俱樂部,漢語覆蓋全球98%以上的受眾。2016年,國際廣播電臺受眾反饋(互動)總量達5530萬;開設社交媒體賬號228個,粉絲總數8117萬;媒體日均閱聽量約2600萬。

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開啟中國文化發展的嶄新一頁。改革開放的40年,是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40年,也是中國文化産業不斷壯大的40年。展望新時代新征程,我們相信,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文化産業發展將呈現高質量、跨越式的嶄新局面,中華文化將持續煥發出創新活力與時代風采!

[1]投資數據均不含農戶。

[2] 規模以上文化製造業企業、限額以上文化批發零售業企業和規模以上文化服務業企業的總稱,具體包括: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及以上的文化製造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及以上的文化批發企業或年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元及以上的文化零售企業;從業人數在50人及以上或年營業收入在1000萬元及以上的文化服務業企業(其中文化和娛樂業的年營業收入在500萬元及以上)。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