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總體平穩 穩中向好——從最新數據看中國經濟

2018-09-14 21:3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9月14日電 題:總體平穩 穩中向好——從最新數據看中國經濟

新華社記者 陳煒偉、于佳欣、許晟

14日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儘管部分指標短期波動,但生産需求平穩,就業物價穩定,中國經濟延續穩中向好。

今年以來,從宏觀到微觀,從政府到企業,一系列穩預期的舉措陸續出臺。中國經濟在直面挑戰、搶抓機遇中,正不斷提升經濟韌性和抵禦外部風險能力。

宏觀指標總體平穩 經濟運行展現韌性

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今年以來經濟的運行狀態,那就是“穩”。

從生産端看,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比上月加快0.1個百分點;全國服務業生産指數增速比上月略有回落,但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迅猛。

從需求側看,儘管投資增速仍有所回落,但幅度收窄,體現內生動力的民間投資和製造業投資較快增長;8月份消費增速回升0.2個百分點,升級類消費、網絡消費火熱;出口增速比上月加快1.9個百分點,進出口增長加快的同時,貿易順差大幅收窄。

從就業來看,8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8月份國民經濟繼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發展態勢。但也要看到,外部環境更加嚴峻複雜,國內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説。

近期披露的8月份製造業PMI保持在51%以上的高位,顯示製造業延續擴張態勢。但受外部環境不確定等因素影響,進出口景氣度有所回落,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雙雙落在榮枯線之下。

與此同時,國內經濟也面臨挑戰。今年以來,我國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呈現放緩態勢,其中基礎設施投資是主要拖累因素。

毛盛勇分析,7月份以來,國家做出系列部署,一些合規的、有利於調結構、補短板、惠民生、強後勁的基礎設施項目最近陸續開工建設。未來幾個月,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有望緩中趨穩。此外,製造業投資發展勢頭良好,房地産投資也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長。綜合來看,下一步投資增速有望趨穩。

結構亮點頻現 經濟發展潛力大

北京市民李先生,今年獲得購車資格後,就將選車的範圍鎖定在新能源車。“身邊好多朋友都買了新能源車,更環保、更省錢、也更安靜平穩。”他説,“感覺買新能源車已經成了大趨勢。”

數據也印證了這一感受。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今年1月至8月,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別完成60.7萬輛和60.1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5.4%和88%。

新能源車市場是經濟運行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加速發展,新動能成為推動經濟穩中向好的重要力量。

不少企業已經嘗到了新經濟的甜頭。海爾集團總裁周雲傑説,從創造産品到創新模式,海爾通過人單合一模式,為實現大規模定制化生産做了準備。模式創新正帶來效益提升,今年上半年,青島海爾營收同比增長14.19%。

不少地方也在積極探索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上半年,湖北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電子元器件等新産品快速增長,新經濟成為發展“最強音”;山西非煤工業增長較快,新動能成為工業增長新引擎;北京新經濟增加值已經佔地區生産總值約三分之一……

全國範圍來看,前8個月,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增速,均快於規模以上工業。

除了結構優化、動能轉換,企業效益也在改善。深圳證券交易所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深市957家戰略性新興産業公司通過技術創新、産品創新、服務創新,有效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産力,平均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率分別為23.32%和20.77%。

但與此同時,實體經濟仍面臨困難和挑戰。此前發佈的PMI數據顯示,8月份反映物流成本高和人民幣匯率波動對生産經營造成一定影響的企業比重為27.7%和18.3%,比上月均有所上升。

“外部因素的不確定性給外向型經濟帶來風險;勞動力成本上升可能引發企業被動減員增效等,都對企業經營形成了挑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戰略管理學教授武常岐説,但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特別是巨大內需市場,給企業創造大量機會。

“從微觀角度看,儘管外部環境變數增加,結構調整在深入推進,但企業競爭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強。從宏觀角度來看,這説明中國經濟適應能力和抵禦外部風險能力比較強。”毛盛勇説。

保持戰略定力 堅定發展信心

面對穩中有變的環境,識大局,明大勢,保持定力,堅定信心,才不會迷失方向。

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準確研判形勢,提出穩就業、穩金融、穩投資、穩外資、穩外貿、穩預期,為未來經濟工作指明重心和方向。

破除民間投資和民營經濟發展障礙,出臺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放管服”改革再提速……近期,穩預期、提信心的改革舉措正不斷發力。

展望未來,長期向好的經濟基本面,是提振信心的壓艙石——

上半年GDP增長6.8%,連續12個季度穩定運行在6.7%至6.9%的中高速區間,調查失業率連續保持在低位。

“當前經濟積極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為應對外部挑戰提供了良好基礎。”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認為,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家底”也為我們應對變化積蓄了實力。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産業體系日趨完備,13億多人口的消費市場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我國依然是世界上潛力最大、韌性最足的國家之一。

持續推動創新轉型,是提振信心的動力源——

從事氟硅生産的東嶽集團多年來加大研發投入,掌握了氫燃料電池膜等尖端技術。“打造核心競爭力,短痛將催生‘長安’。”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建宏説。

這並非企業應對外部挑戰的臨時起意,而是順應中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

加強研發創新、培養自主品牌、多元化出口市場……歷經金融危機等外部風險衝擊,我國外貿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早已認識到越是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越要“練好內功”。

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是提振信心的催化劑——

回望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面對嚴峻的外部環境,我國主動推進改革開放,不僅頂住了外部壓力,也推動經濟邁上新臺階。

改革匯聚發展底氣,開放增強禦險能力。當前,我國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加快落實負面清單制度,主動擴大進口,進一步保護在華外資企業的合法權益,一系列開放舉措蹄疾步穩。

繼美國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此前宣佈在上海投資設廠後,美國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日前也宣佈將在廣東建設大型獨資石化項目。外資的選擇,印證了我國擴大開放的成效。

“面對新挑戰新變化,更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把中國經濟真正推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説。(參與采寫:袁軍寶、魏一駿)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邊雋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