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甘肅蘭州:政府多措施保護民間工藝實現文化傳承

2018-09-26 17:4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蘭州9月26日電(白麗萍、劉傑)一塊方形氈布平鋪在桌上,一把鐵制的刻針和一個雞蛋大小的葫蘆分列兩側,旁邊還放著一隻用來繪圖的鉛筆,這些就是阮氏刻葫蘆第四代傳人阮熙越的全部工具。

黃河之濱,白塔山下,佇立著一座非物質文化遺産陳列館,阮熙越就在這裡堅守著。阮熙越是蘭州阮氏刻葫蘆第四代傳人,其作品被英國等國家博物館收藏,她的家族傳承刻葫蘆技藝已有百年曆史。

在陳列館裏,擺放著一批精緻的葫蘆。阮熙越拿著刻刀一邊刻一邊説:“挑喜歡的圖案用鉛筆畫在葫蘆上,再用針刻出,最後上色。”

雖然刻葫蘆步驟簡單,阮熙越卻深知其中難處。“沒有二三十年的沉澱是拿不出手的,既要有美術功底又要耐得住性子。”她從小開始練習繪畫、毛筆字,這是刻葫蘆的“必修課”,直到現在,阮熙越依舊堅持這一習慣。

葫蘆,諧音“福祿”。因此,歷來被收藏者所喜愛。蘭州刻葫蘆起源於中國魏晉時期,是用刻刀或刻針在葫蘆表面進行陰刻,來繪製中國傳統山水、花鳥、人物畫和書法,然後在葫蘆上涂上松墨,令其線條明晰,刻葫蘆是獨具特色的藝術收藏品。

“一百年的時間一家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阮熙越説,她2009年畢業于西北師範大學外語系,辭掉了在旅遊部門的工作,來到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陳列館工作。

談及刻葫蘆民間藝術現狀,阮熙越表示,這些年來當地政府在民間藝術上投入很大,很多民間傳統工藝的生存環境有了改觀。

“2006年蘭州刻葫蘆民間藝術申請到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之後當地政府給予資金扶持,並配套了免費的傳習場所。”阮熙越説,“現在知道刻葫蘆藝術的人越來越多了。”

據蘭州市文化和旅遊局社會文化處介紹,近兩年,政府加大對當地民間藝術的保護力度,現在已建成4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基地,建立了44個“非遺”傳習所,給予市級以上“非遺”傳習所每年5000元到8000元的資金扶持,提供免費的傳習場地,還給予資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機會去國外展示展演。

阮熙越認為,民間手工藝是中華民族文明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們祖先智慧、勤勞的直接體現,也是祖先留給我們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産。

“我仍舊會堅守,但也希望有更多傳承人,與市場接軌,讓更多的民眾了解蘭州刻葫蘆,愛上刻葫蘆。”阮熙越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