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提升“顔值” 留住“記憶”——瓷都景德鎮探索城市“雙修”路徑

2018-11-13 16:1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昌11月13日電(記者 余賢紅)山水相映成趣、歷史與現代相互交融……作為國家第二批“城市雙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瓷都景德鎮積極探索城市建設新路徑,提升城市“顏值”的同時,大力修復城市歷史風貌。

生態修復:從“草鞋碼頭”到“寶石碼頭”

沿著蜿蜒的石板路往下,穿過綠樹掩蔽的木橋,一片豁然開朗的江景躍然入目,古韻綽約的寶石碼頭與蜿蜒綿亙的昌江相互輝映。

寶石碼頭位於昌江西岸,因江中矗立著三塊天然的巨大“寶石”而得名。過去由於環境保護不當,這裡山體裸露、垃圾滿地。從小在碼頭旁生活的寶石村黨支部書記彭國輝説,一到雨季,垃圾、泥土就混雜著衝進昌江河裏,曾經繁華的碼頭變得少有人進出。

近年來,景德鎮傾力打造“昌江百里風光帶”,按照“城市雙修”標準,清理碼頭周邊垃圾和雜草,同時依山就勢在原本裸露的山體上鋪設約5萬平方米草坪,聘請民間老工匠舖設上萬平方米的麻石及青石板臺階,最大限度保留碼頭的古樸韻味。如今的寶石碼頭水清沙白、青草如茵,成為居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從治山理水、顯山露水到打造城市綠心,2017年景德鎮共完成“雙修”項目23個,2018年正在推進項目共67個,總投資估算約283億元人民幣。昌南湖濕地公園、森林公園、金嶺湖、香山園等一批大型生態項目的推進,讓山更綠、水更清、景更美,再現千年瓷都“群山環繞,水土宜陶”的詩意景觀。

截至目前,景德鎮市森林覆蓋率達65.7%,控制斷面的水質和飲用水水源均由“雙修”前的Ⅲ類至Ⅴ類水提高到Ⅱ類至Ⅲ類水,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為97%,建成30個便民休閒的小遊園和綠島。

城市修補:從“背街小巷”到“禦窯景巷”

走在景德鎮市中心中山北路的禦窯景巷,隨處可見古色古香的商街店舖,五王廟古戲臺、北鄉公所、徽州會館等歷史建築迎面而來,可謂一街一景、一巷一品,韻味十足。

景德鎮有著千年官窯史、六七百年禦窯史,文化積澱深厚。在城市修補過程中,當地堅持規劃先行,聘請專家高起點、高標準參與編制城市“雙修”專項規劃,明確近期、中期、遠期發展定位。在此基礎上,景德鎮把禦窯廠遺址保護工作列為全市“一號工程”,並對遍佈全城的150多處老窯址、108條老街區等文化遺存實施系統性保護修繕,修舊如舊。

與此同時,景德鎮全面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補齊交通路網等發展短板,按照“水通、路平、燈亮、線齊、墻美”的標準改造背街小巷。目前,當地已完成背街小巷改造工程440余個,眾多過去沉沒于街頭里弄的歷史文化元素重新散發光芒。

功能轉型:從“百工之城”到“博物館之城”

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窯。一段時間以來,景德鎮陶瓷生産企業主要分佈在老城區,500多個陶瓷製造和配套實體從事生産經營,佔據700多畝土地和20萬平方米老舊建築,可謂現代版“百工之城”。這樣的功能佈局不僅容易導致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也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為此,在“城市雙修”進程中景德鎮著力推動企業“退城進園”,一方面另辟新址規劃建設400多畝的現代化陶瓷智造工坊,通過一流廠房、一流設備和一流管理,吸引企業集群集約發展。另一方面對中心城區高起點佈局,打造“博物館之城”,通過功能轉型促城市品位提升。

高聳的煙囪、磚紅的墻體、極具年代感的廠房,美術館、博物館、創意櫥窗……走進陶溪川創意園區,仿佛置身陶瓷文化的時光隧道,傳統與現代在光影下形成強烈對比。這個國有老舊瓷廠搖身一變,成為時尚“國際范”的築夢空間,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此設立工作室。景德鎮陶邑文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剛好介紹説,陶溪川一年平均有400多場活動,已聚集8000多名創客入駐。

目前,景德鎮登記註冊的博物館共21家,按全市常住人口計算,每7.9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此外,全市還有近百家形形色色的私人藝術館。

景德鎮市委書記鐘志生表示,要用工匠精神來打造這座千年瓷都,既要修補城市、修復生態,也要留住城市記憶、文化之魂,把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好,展示好,傳承好。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