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躍動中原的“紅”“黃”“藍”
——改革開放河南行採訪見聞

2018-12-05 16:2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鄭州12月5日電 題:躍動中原的“紅”“黃”“藍”——改革開放河南行採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滕沐穎

浩蕩黃河流過中原,孕育了一片黃土地。

改革開放40年,中國記協、全國三教辦組織“改革開放河南行 新聞戰線強四力”主題活動。40多位媒體記者同行,歷時6天,奔赴20多個採訪地,記錄中原大地的崛起和風采。

紅,中原兒女多奇志

河南省蘭考縣張莊村,是九曲黃河最後一道彎上一個普通又特殊的村莊。

它曾經窮得出名,地裏不長莊稼,村民靠討飯為生。後來,它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教育基地,黨的好幹部焦裕祿帶領群眾防風治沙的事跡就發生在那裏。

天氣清冷,“夢裏張莊”農家院依然迎來不少訪客。大家是奔著焦裕祿精神來的,來聽村民講張莊的故事。

“焦書記來蘭考治沙那年,我上三年級,跟著大夥兒一起種樹。”65歲的文振民眼睛微瞇,回憶起當年“飛沙走石”的場景。聽焦書記的話,村民花3年時間把整村3000畝地翻了一遍,用淤泥固定住流動的沙丘。

1975年,文振民中學畢業,成為一名人民公社保管員,他見證了張莊悄無聲息的巨變。

當時,掙1工分抵1毛5分錢,能買3個雞蛋。文振民明顯感到,村民幹活的積極性不高,隊長打一天鈴,隊員上一天工,出工不出力。

直到80年代,張莊推行“包産到戶”,糧食開始豐收。1984年,張莊小麥産量比往年翻一番。

文振民説,改革開放活了市場,更活了村民的腦筋。那些率先外出打工的人,成了村裏率先蓋樓房、買家電的人。如今,率先搞鄉村産業、發展紅色旅遊的村民,也是率先富起來的人。

今年,300多個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張莊創業。他們相信,只要肯動手,在家門口賣布鞋,賣香油,甚至賣饅頭,都有商機。

文振民不由地感慨,焦書記留給張莊的,是3000畝好地,更是“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創業精神。

黃,此心安處是吾鄉

天還沒黑,河南省嵩縣紅崖村的水泥路上火光閃爍,村民正圍在炭盆烤火,空氣中瀰漫著煙火氣和一絲烤紅薯的香甜。

17歲的男孩喬山不説話,低頭玩手機。

“幹嗎呢?”記者問。

“嘿嘿,發小視頻。”喬山靦腆地説。

剛剛,他在“快手”上傳了一段小視頻,畫面中單薄的黃色土坯房,像是落在林間的破紙箱,接下來是土坯房的“內飾”:報紙糊的墻面,木板搭成的床,隨意擺放的鐵桶、木箱……

喬山説,這是他在山上的老家,如今搬出來住,他要發到網上“留作紀念”。

作為易地搬遷安置戶,喬山一家搬進嶄新的白色倣古院落,出門就是水泥路,他們告別了種糧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

村幹部介紹,嵩縣是河南省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縣域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平原僅佔0.5%,境內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有700多座,人稱“九山半嶺半分川”。

面對“山上無林、坡上無地、地下無礦”的惡劣條件,2004年,紅崖村啟動易地搬遷,成為“中國扶貧搬遷第一村”。此後10年,嵩縣完成了32個貧困村、32434人脫貧。

紅崖村之變,是河南省脫貧攻堅、改善民生的一個縮影。2013年至2017年,全省實現577.7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5514個貧困村退出貧困序列,貧困發生率由9.28%降低至2.57%。

村幹部説,易地扶貧搬遷是安居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貧困人口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才是從“故土難離”到“安居樂業”的真正跨越。

藍,直挂雲帆濟滄海

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黑五”,國內海淘族買遍全球。有人發現,大量海外直供貨物始發于“鄭州保稅倉”。

這種模式叫保稅備貨。“國外好物”已經提前進入鄭州,只待買家下單,就能迅速通關,第一時間抵達買家手裏。

在河南保稅物流中心,記者看到,紅色的“中大門”標誌格外醒目,明亮的大廳裏,小紅書、網易考拉、豌豆公主等多家跨境電商連同泰國、英國等19個國家館,展陳1500多個品牌的2萬多種商品。

配貨倉裏,幾百個智慧機器人馱著數米高的貨物有序穿梭、往返。

配貨倉外,以鄭州為中心的陸路、空中、網上“絲綢之路”輻射八方。

古人説,得中原者得天下。上溯千年,汴京開封依託黃河中游水陸樞紐,發展成為150萬人口的國際性大都市,“八荒爭奏,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

如今,不沿邊不靠海的鄭州,依託“鐵路十字路口”、“米”字形高鐵網、國際航空港和中歐班列,繼續成為中國“買全球、賣全球”的重要樞紐,成為“一帶一路”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