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香江潮起動地來——記香港助力內地改革開放40年

2018-12-12 22:0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香港12月12日電 題:香江潮起動地來——記香港助力內地改革開放40年

新華社記者 王旭

維多利亞港,夜幕低垂,燈海絢麗。閃爍兩岸的巨型廣告,內地企業品牌已佔一半。

40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遙想上世紀70年代末的中華大地,改革開放大門徐徐打開。發展需要資金,改革需要路徑,香港成為助推中華大地改革開放的首選窗口。這裡不僅有資金、市場,更有一大批愛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兼具的各界精英。香港通過提供資金、技術信息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助力內地改革開放駛入快車道,香港這顆“東方明珠”在內地改革開放浪潮的洗禮下也變得更加璀璨奪目!

活水之源:先行者跋涉的背影是最美風景

“我們的批文,是外資審字(1980)第一號!”年屆七十的伍淑清,談及當年創辦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批文時鄭重地説。

伍淑清回憶,當時合資企業沒有成例,批文遲遲拿不下來。但即將通航的中美航線急需飛機餐,只因時任民航局長一句話“大家都是中國人”,伍淑清的父親——美心集團的老闆伍沾德,在沒有合約的情況下拿出500萬港元先行投入生産。

改革開放之初,外資大都猶豫觀望,是香港同胞敢為天下先,率先到內地投資辦廠。“改革開放40年來,香港同胞以拳拳赤子心、殷殷愛國情,創造多個‘全國第一’。”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對香港工商界的開創之功高度讚揚。

曹光彪是當時的香港紡織品貿易大商家,他看到內地産品與國際市場需求差距太大,於是出資于1978年開辦了珠海香洲毛紡廠。他後來津津樂道,開廠時,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沒召開,他是真正的得風氣之先。

在內地尚無符合國際商務標準酒店的情況下,霍英東獨立出資,于1983年開辦五星級酒店———白天鵝酒店。他堅持設計、建造、採購、經營等各個環節儘量都由內地專家主持,希望借助項目為國家培養一批人才。

胡應湘深諳“要發展,先修路”,急國家所需,率先投資興建耗資巨大的廣深高速公路。他眼光超前,首倡興建連接香港、珠海、澳門三地的港珠澳大橋。如今,這一全長55公里的世紀工程已建成通車。

……

如今,一些先行者已遠去,只留下艱難跋涉的背影。但他們的名字已永遠與遠見、勇氣和歷史創造者聯絡在了一起。

數據顯示,直到目前,香港仍是內地最大的直接投資來源地。到去年年底,內地累計使用香港、澳門資金1.02萬億美元,佔引進境外資本總額的54%。

助推之力:內地對市場經濟的了解,得益於香港的“傳幫帶”

1988年,上海首批試點土地批租。一位年輕的香港專家堅持要求標書必須中英文同時發佈。他的理由是:上海要成為國際大都市,會有很多外資來上海投資房地産。他自己動手將標書譯成英文,一份一份寄到美國,寄到澳大利亞。

這位香港出生的山東人後裔,上世紀80年代初到深圳、廣州開辦免費土地專業培訓。他是中國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相關住房制度改革重要的參與者。

他後來擔任了香港特區第四任行政長官,他的名字是梁振英。

當年20齣頭的馮美儀,以法律顧問身份與伍淑清一同赴京,草擬第一份中外合資企業的合約。這時的內地,沒有市場經濟,沒有私營企業,也沒有所謂“股份制度”。要草擬一份首創性的合資合約,基本上要把香港的《公司法》逐條翻譯和解釋。

“香港的條文是英文,要翻譯成中文,但香港人習慣的中文用語與內地差別又比較大,有些概念完全沒有,這就需要做很多討論。”馮美儀説,“欣慰的是,我們的工作,讓以後的中外合資合同,有了可依據的基礎。”

2001年2月,一位香港女性接受中央政府的邀請,出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分管上市和融資監管工作。她就是當年被稱為股市“鐵娘子”的史美倫。

在她上任的第一年裏,中國證監會頒布的有關證券監管的法規或條例就達51件,初步建立了國內的監管法規架構。在任職的3年多時間裏,她給人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堅守“規範”。

梁振英、史美倫、馮美儀……王志民感慨:“在改革開放起步階段,內地對市場經濟和國際規則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大批香港專業人士‘手把手’地‘傳幫帶’!”

橋梁之功:香港正成為內地企業走向世界的巨大跳板

1993年7月15日,青島啤酒成為內地第一個到香港上市的企業,內地資本市場和香港資本市場翻開了新的歷史一頁。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香港的角色也不斷演進。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香港一直是內地與國際市場聯絡的重要橋梁。王志民把這一歷程中的香港形容成是“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走進中國”的重要窗口。

香港是內地最大的海外籌資中心。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包括H股公司、紅籌股公司及非H股民營企業,總數已達453家,累計籌集資金超過1.9萬億港元。

2004年2月,香港銀行正式開辦人民幣業務,標誌著近年來香港金融服務業中最值得關注的一項業務揚帆啟航。2009年,國家推出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2010年內地又與香港簽訂備忘錄,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進一步擴展。此後,“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更開闢了國際資金與內地資金和市場之間的雙向流通管道。

香港還成為內地企業進軍海外的“首選平臺”。“走出去”風高浪急,不少內地企業邁出收購海外資産第一步,都是以香港為基地,借助香港特有的金融、法律、會計等服務優勢,便捷高效,把風險降到最低。

香港同胞不僅為國家改革開放事業作出了獨特貢獻,更慷慨解囊,積極支持國家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和體育事業的發展。40年來,香港同胞慷慨資助內地公益事業,捐款總額達數百億元人民幣。香港同胞捐助的教育設施、公益設施處處可見,遍及內地的“英東樓”“逸夫樓”就是這些愛國愛港人士心血的體現。

共享繁榮:香港既是貢獻者也是受惠者

12月10日,香港會展中心。

香港慶祝改革開放40年的專題研討會上,上千名各界精英齊聚。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動情回顧,意味深長:“40年的改革開放,香港既是貢獻者也是受惠者,香港與國家一同發展,共享繁榮。”

香港為改革開放出力,也從國家發展中得益。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香港的成功轉型歸因于內地:乘著內地改革開放的機遇,香港順勢從製造業中心,轉型至以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等服務業為主的國際大都會。

香港更不會忘記,正是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香港才平安度過兩次金融危機。也正是內地不斷的政策扶持,活水注入,香港經濟發展才平穩有序。

如今,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位置僅次於紐約、倫敦,按國際機構的評分,香港與倫敦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得益於內地企業大量在香港上市,最近9年間,香港有5年新股集資額名列全球第一。同時,香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數據,香港離岸市場的人民幣支付在全球佔比保持在70%以上,近90%境外銀行和內地銀行將香港作為境外人民幣清算平臺。

香港的人均生産總值也由約40年前的3900美元,大幅度增加到今天的4.4萬美元。

香港與祖國命運密不可分,國家發展規劃也是香港的發展機遇。

“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創科發展計劃……香港人對這些名詞已耳熟能詳。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更極大拓展了香港的發展縱深。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書寫新的“香港故事”,正成為眾多香港有識之士的自覺。

國家改革開放正迎來新的偉大征程。站在新時代的起點,香港一定會在與國家的共融共進中譜寫出更加精彩華麗的樂章。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