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聞辦就第三次石漠化監測成果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

2018-12-13 11:36 來源: 中國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聞辦就第三次石漠化監測成果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 中國網 李佳 攝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8年12月13日(星期四)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介紹第三次石漠化監測成果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 襲艷春: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今天我們非常高興的邀請到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先生,請他為大家介紹第三次石漠化監測成果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提問。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長孫國吉先生、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新聞發言人、宣傳中心主任黃採藝先生。

下面先請劉東生先生作介紹。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介紹第三次石漠化監測成果有關情況 中國網 李佳 攝

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 劉東生:

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在這裡向大家介紹岩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以及我國石漠化防治的有關情況。

為了掌握岩溶地區石漠化現狀及動態變化情況,2016年,原國家林業局組織有關單位開展了第三次石漠化監測工作。監測範圍涉及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65個縣。監測工作從2016年4月開始,2017年9月底結束,歷時一年半。共組織技術人員4000多人,調查圖斑380多萬個,建立了包括10萬餘個石漠化特徵點、1.9億條信息在內的石漠化監測信息系統,基本掌握了截至2016年我國石漠化狀況及2012—2016年間石漠化動態變化情況。

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我國石漠化土地面積為1007萬公頃,佔岩溶面積的22.3%。與2011年相比,5年間石漠化土地凈減少193.2萬公頃,年均減少38.6萬公頃,年均縮減率為3.45%。石漠化擴展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岩溶地區石漠化土地呈現面積持續減少,危害不斷減輕,生態狀況穩步好轉的態勢。

監測結果還顯示,林草植被保護和人工造林種草對石漠化逆轉的貢獻率達到65.5%。

第一,石漠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縮減速度加快。上個監測期,石漠化土地面積在五年間減少96萬公頃,本監測期的五年間減少了193.2萬公頃,縮減面積是上個監測期的2倍,年均縮減率是上個監測期的2.7倍。

第二,石漠化程度減輕, 重度和極重度減少明顯。與2011年相比,不同程度的石漠化面積均出現減少。輕度石漠化減少40.3萬公頃,中度減少86.2萬公頃,重度減少51.6萬公頃,極重度減少15.1萬公頃。重度和極重度的總體比重較上個監測期下降了2.7個百分點。

第三,石漠化發生率下降,敏感性降低。5年間,岩溶地區石漠化發生率由26.5%下降到22.3%,石漠化敏感性在逐步降低,易發生石漠化的高敏感性區域由1638.2萬公頃減少到1527.1萬公頃,高敏感區所佔比例降低了2.5個百分點。

第四,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侵蝕強度減弱。與2011年相比,石漠化耕地減少13.4萬公頃,岩溶地區水土流失面積減少8.2%,土壤侵蝕模數下降4.2%,土壤流失量減少12%。

第五,林草植被結構改善,岩溶生態系統穩步好轉。岩溶地區林草植被蓋度61.4%,較2011年增長了3.9個百分點,其中喬木型植被增加了145萬公頃,岩溶生態系統穩步好轉,出現退化的面積僅佔2.6%。

第六,區域經濟發展加快,貧困程度減輕。與2011年相比,2015年岩溶地區國內生産總值增長65.3%,高於全國同期的43.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9.9%,高於全國同期的54.4%。5年間,八省區貧困人口減少380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1.1%下降到7.7%。

截至現在,岩溶地區217個貧困縣已經有34個縣實現了脫貧摘帽。雖然石漠化防治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形勢依然非常嚴峻,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一是生態系統依然脆弱。岩溶土地瘠薄,保水保肥能力差,破壞容易修復難。已經初步治理的地區,植被剛剛開始恢復,穩定性差,必須加強保護,鞏固成果,否則極易反彈,前功盡棄。

二是防治任務依然艱巨。岩溶地區得到有效保護的喬灌木林面積僅佔47%,還有1500萬公頃喬灌木林亟待加強保護。現有的1007萬公頃石漠化土地,立地條件更差,治理難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三是生態壓力依然很大。石漠化地區人口密度達207人/平方公里,是這一地區理論上最大可承載密度的2倍多。岩溶地區尚有近200個貧困縣、1300多萬貧困人口,有261.6萬公頃石漠化耕地仍在耕種,極易加劇石漠化。另外,毀林開墾、樵採薪材、過度放牧等現象時有發生,給本來就十分脆弱的生態造成破壞。

面對嚴峻形勢,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促進綠色增長、助力群眾增收為目標,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依靠科技,依靠改革,創新思路,強化措施,加大石漠化防治力度,提升治理成效,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襲艷春主持發佈會 中國網 李佳 攝

襲艷春:

感謝劉東生先生的介紹,下面開始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請大家提問。

中央電視臺記者:

剛才劉局長介紹了石漠化防治的成效,特別提到關於扶貧的內容,下面我提一個關於扶貧方面的問題。我們知道岩溶地區是我國扶貧重點縣主要分佈區,也是我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集中分佈區。在促進農民增收和精準扶貧工作中,石漠化防治能夠發揮哪些作用?

劉東生:

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除了生態治理的基本出發點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扶貧攻堅。整個石漠化地區、岩溶地區包括8個省,西南四省包括貴州、雲南、四川、重慶,還有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除了廣東之外,其他7個省分佈了217個貧困縣,217個貧困縣佔全國貧困縣的26%,7個縣的貧困人口占全國的47%,這個區域是重度貧困地區。

近些年來,在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實施過程當中,我們與脫貧攻堅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有機結合。我們的基本策略是抓生態推動長效扶貧、抓産業推動就地扶貧、抓項目推動精準扶貧。具體採取的措施有幾個,我簡要向大家介紹一下。

一是政策扶貧。也可以説是生態扶貧,最主要標誌是近些年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們推行了生態護林員制度。到目前為止,在217個貧困縣已經聘請了12.5萬生態護林員,這個數字佔全國所有生態護林員的四分之一。中央財政投入大約12億元,12萬多人的生態護林員帶動了大約近50萬人的增收。其中貴州省比較典型,貴州省石漠化地區貧困縣聘任的生態護林員是6萬人,大約帶動了接近25萬人的增收。

二是工程扶貧。在石漠化地區實施了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一系列的林業生態治理工程,其中石漠化治理工程已經實行了十年,十年中央財政總計投入達到179億,其中在217個貧困縣投入的比例佔總投入的70%。

三是産業扶貧。在岩溶地區、石漠化地區,作為林業主管部門現在叫林草主管部門我們大力支持地方通過發展生態産業、林業産業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我們指導和扶持這些地區發展經濟林果、木本糧油、林下經濟、森林旅遊、森林康養等一系列的林業産業。據統計,在這些地區的林業産業佔當地農民收入的比重平均達到20%以上,在許多地區達到了三分之一甚至超過50%以上,在石漠化綜合治理當中充分體現了生態産業化和産業生態化的基本戰略,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四是項目扶貧。在這些地區我們通過實施一系列的林業項目來推動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主要包括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這個項目據估計帶動了金融資本投入這些區域上百億元以上。除此之外,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林業貼息貸款,以及其他林業生態和産業方面的項目,助力當地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

事實證明,石漠化綜合治理不僅發揮了應有的經濟效益,同時也體現了潛力巨大的經濟效益,為打好脫貧攻堅戰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謝謝。

襲艷春:

請繼續提問。

中新社記者:

請教劉局長,從剛才發佈的數據看,在整個監測期,我國石漠化土地面積縮減的速度明顯加快,主要原因是什麼?我們採取了哪些措施?

劉東生:

這個問題請荒漠化司司長孫國吉先生回答。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長孫國吉 中國網 李佳 攝

孫國吉: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正像剛才劉局長介紹的情況,第三次石漠化監測成果顯示,石漠化防治取得了巨大成效。特別是經過治理的岩溶地區生態和經濟狀況發生了可喜變化,我們也對促成這種變化的各種原因進行了分析。大家知道,岩溶地區缺土但不缺水,很多地方是雨熱同期,水熱條件比較好,非常適合植被的生長。特別是這些年我們國家生態建設持續發力,大規模的推進國土綠化,加強植被保護,使岩溶地區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石漠化態勢得到逆轉。

剛才劉局長介紹了石漠化治理過程中人的作用還是主要的,特別是人工造林、種草和植被保護,在促進石漠化逆轉過程中貢獻了65.5%。還有其他幾個原因,一是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我們引導石漠化地區減少人口。剛才説這些地區現在的人口是承載能力的兩倍,人口多,對土地需求大,肯定生態環境的壓力就大,引導人口的疏散,減輕人口壓力,同時調整這些地區的人員結構,這對於石漠化逆轉貢獻了24.4%。二是使用農業新技術,這對石漠化逆轉貢獻了3.9%。其他方面因素貢獻了6.2%。應該説,石漠化治理取得這麼大的成效,歸功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得益於習近平關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發展理念現在逐步深入人心,喚起了廣大群眾的保護、建設生態環境的熱情;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多年來持續在生態治理、生態建設、生態保護方面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引導和支持;得益於各級黨委政府多年來在生態建設方面的持續發力;得益於中央各部門協調配合,特別是得益於基層幹部群眾,大家非常辛苦,付出了很多努力,所以取得了現在的成就。

梳理整個工作的過程,我們總結出一些做法,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是在治理過程中充分借助法治和政策的平臺,助推石漠化工程治理工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治國的方略,在石漠化治理過程中嚴格遵守《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工作過程中嚴厲打擊石漠化治理方面的破壞生態的不法行為。通過這些工作,遏制了人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另外,借助各方面政策,從1999年開始我國啟動了很多生態建設的政策,比如天然保護林的補助政策、生態公益林的生態效益補償政策、草原的補償政策,這些政策含金量非常高,有很多政策資金的投入,都直接轉化為生態成效和老百姓的脫貧致富。

二是加大工程推進力度。在這方面我國持續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我們啟動了新一輪的退耕還林工程、啟動了天然林保護二期工程,繼續建設長江防護林、珠江防護林,通過這些工程項目來帶動石漠化的綜合治理。

三是疏導人口,通過減少人口對環境的壓力來促進石漠化的治理。疏導人口的方式很多,在岩溶地區主要是城鎮化、生態移民,包括外出務工。我們也做過一個統計,到2016年岩溶地區的城鎮化達到45.5%,五年監測期間平均每年增長2個百分點。外出務工比2011年增加了7.9個百分點。別看百分點不高,但人口基數很大。所以,城鎮化和外出務工有很多人口不依賴於土地了,這就促進了石漠化地區生態的自然恢復。另外,我們倡導農村進行能源結構調整。西南地區農村以前都是燒柴,每年燒柴對於環境破壞非常大。我們在這些地區積極地倡導推廣沼氣、太陽能、電力和液化氣。我們做了一個統計,2011年薪柴的比重是37.7%,到2016年第一次監測結束的時候,薪柴的比重已經下降到20%以下,減少了很多柴的利用,也減輕了環境壓力。同時對沒有條件進行更替的地方,我們推廣了節煤爐、節柴爐這些措施,通過能源結構調整減輕了環境壓力,也促進了生態恢復。

劉東生:

孫司長剛才提到薪柴,我們有些媒體朋友可能知道,有些可能不一定知道。薪柴就是指的拿木材做燒柴,叫薪柴。

孫國吉:

前面提到農業新技術的貢獻率3.9%,我們在石漠化治理地區綜合施策,我們注意提高耕地治理,通過國土整治、土地綜合開發、小流域治理等進行坡改梯和高質量農田建設。通過提高農田治理,提高農田生産率,也就減輕了農民對田地産生的壓力。提高農田質量,同時還減輕了水土流失,通過這些措施取得了這些成績。

我就回答到這兒,謝謝大家。

襲艷春:

請繼續提問。

中國日報記者:

去年我國承擔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我國擔任主席國,並啟動了“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請問截至到目前我國在擔任主席國期間,履行了哪些主席國義務?同時推動“一帶一路”合作機制方面開展哪些工作?並取得了哪些進展?

孫國吉: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新設了荒漠化防治司,我們的職責很多,這裡不一一介紹了,其中有一條是我們承擔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履約工作。我們國家是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締約國,長期以來,我們嚴格履行締約國責任,積極倡導生態文明理念,負責任地落實聯合國公約規定的義務。開展荒漠化領域中涉及中國的國際合作項目,通過推廣我們國家荒漠化治理的經驗、做法,促進公約組織框架下與我們國家有關的國際合作,促進經驗交流、互學互鑒。

去年,我們和外交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舉辦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我們國家當選為主席國,我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同志當選為主席團主席。這次會議辦的很成功,規模很大,三千多名代表,傳播了中國防治荒漠化的一些經驗和理念,特別是傳播了中國的生態文明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理念,應該説産生了積極的影響。大會後我們開展了一系列後續工作,積極推動“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的落實。這是“一帶一路”第一個國家層面的合作機制。繼續深入地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國主張,分享中國經驗。這當中我們做了幾項工作:

一個是發揮主席國作用,引領公約發展。今年4月,我們國家作為主席國主持了公約主席團會議,這是我們國家第一次擔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環境公約的主席國。通過這次會議引導公約將一系列的全球重點履約工作落實落地。包括了公約2018-2030年新戰略中規劃的一些科技交流、履約審查、專項研究、重大合作項目等。7月份,張建龍局長作為主席團會議的主席出席了聯合國可持續高級別政治論壇荒漠化防治部長級會議,在這個會議上作了講話,通過講話積極引領公約的發展,促進全球荒漠化土地治理。

二是促進南南合作,推動全球項目。我們協調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獲得了我們國家南南合作基金的使用資質,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和非洲撒哈拉地區五到十個國家開展荒漠化地區交通幹線的風沙防護和生態治理項目。項目設計規模達到200萬美元,協調有關沙産業企業申報了特定治沙技術推廣項目,這些項目將輸出我國治沙技術,幫助相關國家治理風沙危害,促進“一帶一路”的生態聯通,通過全球項目彰顯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高效性、實用性,為發展中國家的沙區人民造福。

三是開展國際培訓,增強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大荒漠化防治的國際培訓力度,今年我國辦了四個荒漠化防治培訓班,包括荒漠化地區生態修復技術,為發展中國家培訓荒漠化防治領域的司處級以及技術骨幹100多名,通過各種方式讓他們全方位、近距離了解我們國家防治荒漠化的做法、經驗、措施、技術、管理手段,提高他們防治荒漠化的技能。目前已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達成意向,將在我國西部寧夏建立一個國際知識管理中心,有望成為對外輸出我國荒漠化管理知識和技術的又一重要載體。

四是推動專項合作,促進共商共贏。重點是推動“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的實質性合作,包括點對點與“一帶一路”重點沿線和延長線國家的交流互訪和項目合作,包括了沙特、波黑、泰國、阿根廷等。以點帶面開展“一帶一路”重點區域沙生植物和荒漠保護地的專題研究,召開“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專家研討會,積極策劃合作機制司局級會議以及部級論壇。通過專項合作,實現信息交流、經驗共享、共商共贏,促進荒漠化防治水平的共同提升。

總體而言,作為公約的主席國對締約方大會的落實,既注重把握全局、引領方向,又注重腳踏實地、紮實推進。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秉承締約方大會攜手防治荒漠化、共謀人類福祉的主題,努力推動中國防治荒漠化經驗走出去,讓中國經驗在世界更多有荒漠化危害亟待治理的國家和地區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襲艷春:

請繼續提問。

路透社記者:

請問劉東生副局長,針對虎骨和犀牛角貿易的禁令是否會取消?如果會取消,什麼時候取消?此外,中國有傳統的中藥代表説,現在中藥當中就有虎骨和犀牛角的替代品,為什麼要取消這種禁令呢?政府是否受到了相關行業的壓力而取消禁令?

劉東生:

這個問題本來不是今天石漠化發佈會的業務範圍,但是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管轄的工作之一,這個問題請宣傳辦主任、新聞發言人黃採藝同志回答。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新聞發言人、宣傳中心主任黃採藝 中國網 李佳 攝

林業和草原局新聞發言人、宣傳中心主任 黃採藝:

謝謝這位路透社記者的提問。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這樣一種認識和感受,中國政府長期致力於野生動物保護事業,而且在這方面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比如一段時間以來,我國部分省區有的人有吃野味的習慣,甚至有些省區對一般的動物都有食用的偏好。但從近幾年的變化來看,這些完全銷聲匿跡。

關於犀牛角和虎骨製品,對這方面的保護和打擊是有目共睹的,我們對野生動物保護的立場是堅定的、主動的,也是一貫的。對於國務院關於嚴格管制犀牛和虎及其製品經營利用活動的通知,我們需要有配套的實施細則,經過研究我們決定通知的實施細則延緩出臺,繼續實行“三個嚴格禁止”,即嚴格禁止進出口犀牛和虎及其製品;嚴格禁止出售、收購、運輸、攜帶、郵寄犀牛和虎及其製品;嚴格禁止犀牛角和虎骨入藥。這個態度是一貫的。

另外,我們國家作為瀕危野生動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締約方,我們在打擊野生動物走私方面、非法貿易方面也一直是不遺餘力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從11月13日到12月31日期間,正在組織開展專項打擊行動,集中清理整治犀牛和虎及其製品的非法貿易,嚴厲打擊類似的違法行為。

我的回答就是這些,謝謝。

中央廣播電臺總臺國廣記者:

剛才提到説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在改善生態、促進區域經濟和精準扶貧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下一步將如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工作,鞏固治理成果?

劉東生:

剛才孫國吉司長提到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明確了一個司局—荒漠化防治司。這本身就是組織上重視和保證荒漠化防治工作的一個重要體現。在新時代,我們將繼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所指出的方向,特別是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指導和推動荒漠化治理工作。

最近,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40週年,剛剛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紀念活動,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重要批示,韓正副總理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總書記批示當中明確要求堅持久久為功,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鞏固和發展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屏障。這些重要批示和指示,這些重要思想是下一步進一步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指針。

從總戰略來講有幾個考慮,要堅持嚴格保護、科學治理、適度利用的總方針。要堅持治荒治窮、增綠增收、減災減貧的總目標。同時堅持大工程帶動大治理、大工程帶動大發展的基本策略。具體的措施有幾個:

一是加強保護。主要是保護現有的植被,包括原生植被和現有天然林,為此我們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的建設,還推出了國家沙漠公園、國家石漠公園,這種自然保護地的保護措施,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保護行動。

二是工程建設,工程帶動。我們在這些區域實施了一系列的建設工程,重點是石漠化治理工程,天然林保護,還有其他扶持産業發展的工程。

三是發展産業。我們將繼續指導和扶持這些區域的産業發展以及發展産業與地方經濟發展合打好脫貧攻堅戰,處理好這些關係。重點推出的産業除了傳統的木本糧油、經濟林果、種苗花卉、林下經濟等等産業外,今後重點以國家沙漠公園和國家石漠公園為載體,重點支持森林旅遊業,沙區旅遊業,石漠地區旅遊業的發展,真正實現三大效益的有機結合。

四是在深化改革方面,重點是創新體制機制,完善制度體系。荒漠化防治、石漠化防治的制度體系是整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制度性保障,今後我們還繼續圍繞這個主題在投入機制、金融扶持機制、社會參與機制、國際合作機制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包括對現有制度的不斷健全,也包括根據新時代新要求我們將推出一系列新制度和新標準。

襲艷春:

時間關係最後一個提問。

工人日報記者:

在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新組建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加挂了“國家公園管理局”的牌子,請問國家公園體制改革的最新情況怎麼樣?謝謝。

黃採藝:

謝謝記者的提問。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除了有名稱上的變化,最大的一個亮點是加挂了“國家公園管理局”的牌子,確確實實體現了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加強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做出的重大決策。將近一年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全面落實中央的要求,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在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實踐,取得了積極的進展。

第一,初步構建了管理機構。我們整合組建了統一的管理機構,積極探索分級行使所有權和協同管理機制,努力構建統一事權、分級管理的工作機制。比如三江源、東北虎豹、大熊貓、祁連山、武夷山、神農架、南山、錢江源、香格里拉普達措這九個試點區都成立了國家公園管理局或者管委會。北京長城國家公園試點區的管理機構正在組建,三江源、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在試點建設中,創新性在核心區設置了生態體驗點,就是擬打破過去核心區禁入的限制,嘗試解決人類活動與自然保護間的矛盾,為我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提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案,也受到了社會輿論關注,我們注意到社會各個方面對這些表示關注,有的表示比較讚賞這種創新性的做法來解決人類活動和自然保護間的比較對立的關係。

第二,加快了基礎研究和規劃編制工作。在前幾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我們一個直屬單位專門成立了國家公園規劃研究中心,我們在相關院校和機構也成立了有關學科的重點實驗室,加強這方面的建設。而且還起草了《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指導意見》,啟動了國家公園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推動各試點區編制總體規劃、專項規劃。

第三,加強了制度機制的建設,我們制定了相應的法規及管理制度、標準規範,提出了國家公園法專家建議稿,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資金保障機制,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社會投入為輔的資金保障機制,擴大了資金來源和渠道。探索社區協調發展機制,吸引社會力量廣泛地參與,還建立了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實行社區共管。

第四,加大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我們保護重要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整合各類自然保護地突出解決保護地的碎片化問題。

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完善相關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制定國家公園的設立標準、編制國家公園發展規劃、加快編制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加強自然資源資産管理制度的建設、及時開展試點評估和經驗總結,開展基礎性的建設工作,做好2020年設立一批國家公園的前期準備。積極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的理論研究、機制體制、技術體系、科研體系、保障體系以及人才儲備和隊伍建設等工作,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打下基礎。

我的回答就是這些,謝謝。

劉東生:

這個問題我再補充兩句。黃採藝先生介紹的情況比較全面,全面介紹了國家公園的工作現狀和工作設想。有幾個要點要把握住:

第一,理論管理體制。這是目前的焦點,國家公園建設在中國是新生事物,十八大之後提出,這幾年陸陸續續在推動,這次改革剛剛劃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些工作是原來工作基礎上的延續,有些是從頭開始,尤其管理體制問題,是目前試點的十多個國家公園當中是一個比較焦點的問題,這裡麵包括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兩級事權究竟怎麼劃分,劃分過程當中有些很細節的問題需要推進。

第二,擴大試點範圍。目前有十來個試點,下一步為繼續總結經驗,探索不同類型的國家公園或者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建設模式,在目前試點成熟的基礎上再逐步擴大和推進。這是行政政策的問題。

第三,要不斷地建立和健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保護和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在國家公園立法上,可以説是空白,但是從自然保護地的立法上我們有基礎,有自然保護區條例等,其他相應的管理辦法還是很多的。在新的時期,國家公園這樣一個新體制如何把握未來立法方向,是搞集中立法還是現有基礎上分別立法。立法的原則、立法的方向、立法的基本著力點在什麼地方,這都需要在借鑒國外經驗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需要重點把握的問題。除此之外,國家公園建設作為一個新事物,面臨著很多挑戰、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索,我們除了和社會各個方面,學術界、科學家,國際合作之外,我特別希望媒體朋友,你們信息廣,你們站位也很高,我們加強合作,請大家繼續關注這個新生事物。謝謝大家。

襲艷春:

再次感謝三位發佈人,謝謝大家,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