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河北吳橋:石影雕技藝傳承百年

2018-12-14 15:4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12月14日,方士英在展示石影雕作品。

石影雕是雕刻在岩石上的影像,創作者用鋼錐不斷鑿擊石材留下或白或灰、深淺不一、疏密不均的小點,達到作品的立體感。河北省吳橋縣石影雕技藝起源於清末,被列入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第五代傳承人方士英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將攝影光學效果與繪畫筆觸技法相結合,突出石影雕作品的“神似”。20多年來,方士英創作了近千件石影雕作品,同時還將石影雕技藝帶進校園和社區,讓更多人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

新華社記者 吳建路 攝

12月14日,方士英在修飾石影雕作品。

石影雕是雕刻在岩石上的影像,創作者用鋼錐不斷鑿擊石材留下或白或灰、深淺不一、疏密不均的小點,達到作品的立體感。河北省吳橋縣石影雕技藝起源於清末,被列入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第五代傳承人方士英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將攝影光學效果與繪畫筆觸技法相結合,突出石影雕作品的“神似”。20多年來,方士英創作了近千件石影雕作品,同時還將石影雕技藝帶進校園和社區,讓更多人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12月14日,方士英在打理石影雕作品。

石影雕是雕刻在岩石上的影像,創作者用鋼錐不斷鑿擊石材留下或白或灰、深淺不一、疏密不均的小點,達到作品的立體感。河北省吳橋縣石影雕技藝起源於清末,被列入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第五代傳承人方士英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將攝影光學效果與繪畫筆觸技法相結合,突出石影雕作品的“神似”。20多年來,方士英創作了近千件石影雕作品,同時還將石影雕技藝帶進校園和社區,讓更多人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

新華社記者 吳建路 攝

12月14日,方士英在打理石影雕作品。

石影雕是雕刻在岩石上的影像,創作者用鋼錐不斷鑿擊石材留下或白或灰、深淺不一、疏密不均的小點,達到作品的立體感。河北省吳橋縣石影雕技藝起源於清末,被列入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第五代傳承人方士英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將攝影光學效果與繪畫筆觸技法相結合,突出石影雕作品的“神似”。20多年來,方士英創作了近千件石影雕作品,同時還將石影雕技藝帶進校園和社區,讓更多人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12月14日,方士英在展示製作石影雕用的工具。

石影雕是雕刻在岩石上的影像,創作者用鋼錐不斷鑿擊石材留下或白或灰、深淺不一、疏密不均的小點,達到作品的立體感。河北省吳橋縣石影雕技藝起源於清末,被列入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第五代傳承人方士英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將攝影光學效果與繪畫筆觸技法相結合,突出石影雕作品的“神似”。20多年來,方士英創作了近千件石影雕作品,同時還將石影雕技藝帶進校園和社區,讓更多人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

新華社記者 吳建路 攝

12月14日,方士英在製作石影雕作品。

石影雕是雕刻在岩石上的影像,創作者用鋼錐不斷鑿擊石材留下或白或灰、深淺不一、疏密不均的小點,達到作品的立體感。河北省吳橋縣石影雕技藝起源於清末,被列入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第五代傳承人方士英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將攝影光學效果與繪畫筆觸技法相結合,突出石影雕作品的“神似”。20多年來,方士英創作了近千件石影雕作品,同時還將石影雕技藝帶進校園和社區,讓更多人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300.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