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貴州江口:脫貧有了“綠色引擎”

2018-12-21 11:4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貴陽12月21日電(蔣成、梁譯心)“以前河道無人管理,河裏有垃圾。後來經過保護,河水水質逐漸變好。”談起家門口的太平河十多年來的變化,貴州省江口縣雲舍村村民曾金釵印象深刻。

近年來,江口縣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並依託世界自然遺産地梵凈山發展鄉村旅遊,在生態保護和脫貧致富之間尋找平衡。

走進位於梵凈山下的雲舍村,一條約十米寬、緩緩流動的河映入眼簾。河面上,幾隻鴨子順河而下,河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河岸邊,古樸的土家族木房錯落有致,石板與鵝卵石鋪設的道路乾淨整潔。

十多年前,村裏的環境遠遠不如現在。2003年,江口縣啟動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制止挖塘養魚,關閉土法造紙,堅持退耕還林還草和植樹造林。

江口縣委書記楊華祥介紹,當地還投入5000余萬元修建雲舍濕地公園,並將傳統的土家木房進行修復。雲舍村這個擁有幾百年曆史的土家族傳統村落煥發新活力。

在雲舍村,河邊絕大多數土家族人家開起了農家樂。雲舍村村主任楊小華告訴記者,村裏現有鄉村農家樂42家,鄉村旅遊從業人員380余人。2017年接待遊客180.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13億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0800元。

“然而,在2002年,雲舍村人均收入只有640元。”楊小華説,十多年來,雲舍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證明,走鄉村旅遊的道路是行得通的。

雲舍村實現生態保護與脫貧致富“共贏”,讓人們看到了愛護環境、保護生態帶來的紅利。江口縣的快場、寨抱、寨沙、漆樹坪等一批村寨也積極、主動投入保護生態、發展鄉村旅遊的熱潮中。

在距梵凈山南大門兩公里的寨沙侗寨,侗族傳統的吊腳樓保存完好,很多開起了農家客棧、農家菜館,寨子中央的文化廣場上,擠滿了前來觀看民族風情表演的遊客。

在一家名為“侗家驛站”的農家旅館裏記者看到,二樓的房間全部用作客房,一樓則是侗家特色飯店。47歲的女店主楊元菊介紹,她家客房有5個標間,旺季的時候需要提前預訂。樓下有6張餐桌,一年四季都有生意。

“房子是自家的,臘肉自己做,蔬菜自己種。旅館加上飯店,一年有十多萬的純收入。”楊元菊説。

“現在寨子實行‘門前承包制’,垃圾要分類,污水也不能往河裏排,村民們要將屬於自己的地方打掃乾淨,清理自家門前的河道。”楊元菊説。

環境變好的寨沙吸引遊客紛至沓來。如今,寨沙侗寨共有74戶人家,其中68戶開辦了農家樂,收益可觀。

截至目前,江口縣通過生態保護與修復,依託梵凈山發展鄉村旅遊,覆蓋農戶7200余戶25000余人。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