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要形成合力

2018-12-25 08:23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難在哪 怎麼看 如何轉
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要形成合力


12月21日,江西旭昇電子有限公司(吉水)生産車間員工在高度自動化生産線上忙生産。該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PCB(集成線路板)生産的企業,擁有目前國內最長的468米自動化一體PCB生産線。公司總投資20億元,年産能1600萬平方米,年産值30億元。廖敏 攝(中經視覺)

近年來,我國製造業取得的發展成就有目共睹。然而,製造業“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問題依然存在。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辦的座談會上,與會代表認為,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要著力在強基礎、補短板、抓創新、育人才、優環境上下功夫,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形成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中,“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被放在了首位。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研室日前舉辦的第五期“215經濟茶座”上,來自製造業企業代表、專家學者以及發改委相關司局負責人圍繞上述主題,就當前我國製造業痛點、難點及高質量發展著力點等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我國雖已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但“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問題仍然突出。與會代表們認為,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要著力在強基礎、補短板、抓創新、育人才、優環境上下功夫,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形成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企業痛點難點有哪些

説起製造業發展中的難題,企業最有發言權。

“每到‘618’‘雙11’前後,就有大批工人辭職。這些20多歲的年輕人更願意去做快遞小哥,因為這1個月就能掙上一兩萬元……”來自浙江的西子聯合控股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顏飛龍對此體會良多:産業工人培養週期長,沒有幾年時間培養不出一名好的技工,但員工的穩定性卻是個大問題!

不僅是一線員工,製造業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下降。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張宇賢坦言,許多高科技人才並未將所學應用到製造業,而是“利用專業技術玩金融”,高端科技人才擇業“脫實向虛”的趨勢值得注意。

“現在資本市場上有些人急於賺快錢。如果製造業企業家辛辛苦苦幹一年,還不如炒一套房賺得多,誰還去幹製造業?”顏飛龍説,希望各級政府能夠多支持一些慢公司、笨公司、小公司。“慢公司不是它想慢,而是製造業項目往往投資週期長;笨公司也不是它笨,它就是想踏踏實實地發展,不想走偏門。這些小公司其實是有科技含量的,未來可能會産生顛覆式創新技術。”

事實上,融資難、創新難,依然是當前眾多製造業企業面臨的共同煩惱。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員劉興國表示,銀行貸款與企業的生産週期往往不匹配,導致大量中小企業為了獲得資金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不僅影響到中小企業的發展,甚至連生存都成了問題。

在研發領域,缺乏關鍵核心技術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觀。“我們在企業調研時感受最深的,就是很多企業都存在裝備製造和核心部件受制於人的局面。”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産業所工業研究室主任付保宗的體會,引發了與會代表的共鳴。

濰柴控股集團副總經理陳大銓坦言,目前市場對發動機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但一些關鍵零部件還得從國外進口,“類似的産品雖説國內也有,但在可靠性、一致性上相對差些,關鍵零部件對我們還是有制約的”。

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胡樹傑直言不諱:長城汽車雖然研發和製造能力已達到外資品牌水平,但仍需要從發達國家進口工業機器人、數控加工機床等裝備,以確保産品的加工精度和品質。

“目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高性能芯片依賴進口、工業軟體缺乏自主研發、高端數控機床自給率不足、關鍵基礎件性能質量欠缺等問題。”胡樹傑説。

製造業優劣勢怎麼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得到了持續快速發展,目前已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製造體系。從整體看,製造業規模雖躍居全球第一,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突出。

長期對中國500強企業跟蹤調研的劉興國,用“五低一少”來描述我國製造業整體現狀。“五低”分別是研發投入明顯偏低、增值率很低、利潤率與國外相比明顯偏低、國際化率低和人均産出率低;“一少”則是中國製造業領域的國際知名品牌較少。

“增值率平均值只有美國、德國的一半左右,説明我國製造業整體還是以簡單粗淺的加工為主,附加值高的環節參與較少;製造業的利潤率與其他一些産業相比,存在明顯失衡;國際化率低,説明大多數製造業企業還沒有參與到國際化中去。”劉興國解釋説。

張宇賢認為,製造業首先面臨的是“四基”不強,即在基礎原材料、基礎工業、基礎元器件、基礎技術方面亟須提升,其次是核心技術問題,但最根本的是人才問題,這也是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的關鍵所在。

在付保宗看來,當前我國製造業已進入“爬坡過坎,不進則退”的關口,面臨著國內國外的“雙向夾擊”。一方面發達國家推動製造業回流,實施貿易壁壘,圍堵我國中高端製造業,東南亞一些國家也利用成本優勢追趕我國製造業;另一方面,我國製造業不斷面臨著生産成本高企、人口紅利下降等不利因素影響。

“挑戰在增多,但我國製造業的機遇仍在。”張宇賢表示,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全球價值鏈的正常運轉不會被破壞。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下,我們完全可以趕上或者迎接第三次科技革命,這是非常大的機會。從內部來看,我們擁有最大的消費市場、完整的産業配套和強大的基礎設施,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技術工人和中高端研發人員,這是新的人才紅利。此外,我們還在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完全可以在某些領域實現換道超車。

如何轉向高質量發展

專家指出,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關鍵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政府要在強化國家戰略引領、建立良好創新生態、優化産業結構、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等方面更好發揮作用。

“我所理解的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就是合理滿足消費者正常物質需求的發展。”張宇賢表示,消費和需求本身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滿足消費和需求的産業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應努力保持製造業內部高中低的合理比例,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不求最好、但求正好”。

企業如何做?“保持企業長久健康發展,還是要靠堅持創新驅動、堅持品質立企、堅持人才為本。”陳大銓認為,要抓住數字化、智慧化機遇,打通傳統企業的研發、設計、製造、交付等環節,提高産業的協作效率。在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方面,要“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把吸收、消化和再創新結合起來,積極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中。

“去年,海爾集團全球收入達到了2419億元,今年前10個月達到2200多億元,利潤和銷售收入都實現了兩位數增長。”海爾集團産業規劃及政策總經理劉振宇表示,目前國內外環境的變化之所以對海爾影響較小,主要得益於海爾堅持兩條主線,一條是以時代變革為主線,從引進國外技術到整合全球資源,再到佈局全球市場,始終做時代的企業;另一條是以人的價值為主線,通過“人單合一”,使員工在創造用戶價值的過程中創造自身的價值。製造業向高質量發展,企業可以從戰略、組織和機制的轉型重構上著力。

政府該做什麼?付保宗認為,在當前爬坡過坎階段,政府主要是搭平臺、優環境、建生態、補短板、穩預期,“市場體系好比奧運場的運動選拔機制,政府不需要選擇誰最優,只要把準入標準和退出機制設計好,把裁判選好,剩下誰優誰劣自然就分出來了”。(記者 顧陽 熊麗)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