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市場主體數量增長222倍

2018-12-26 10:31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40年來,我國市場主體數量從改革開放初期的49萬戶,增長到2018年11月底的1.09億戶,增長了222倍。”12月25日,國新辦舉行市場主體登記註冊改革發展40年新聞發佈會,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馬正其在會上表示,40年來,我國市場主體登記註冊制度不斷改革發展,不僅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發展的見證和縮影,更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創業就業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突出貢獻。

市場準入制度發生根本性變革

“40年來,我國市場主體的登記註冊類型從單一到多樣,滿足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多元化需求。”馬正其介紹説,1978年9月,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成立,此前中斷十多年的企業登記註冊工作逐步恢復。經過40年的發展,登記註冊在所有制性質方面,從當初的公有制企業一枝獨秀,到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私營企業初露萌芽,再到如今的各種所有制企業百花齊放;在組織形式方面也更加多樣化。

“另一個變化是登記原則的變化。改革開放初期,設立企業要經過各級政府和各行業主管部門層層審批,再到工商部門申請營業執照。商事制度改革前,企業登記註冊的註冊資本、經營範圍等要經過嚴格審批核準,對註冊資本的數額、出資方式、出資時間等也都有嚴格要求。改革後,企業註冊資本登記由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企業不需要再提交驗資報告,除特殊行業外還取消了註冊資本最低限制,極大地激發了創業者開辦企業的活力和熱情。”馬正其説。

40年來,我國關於市場主體登記註冊的法律文件從欠缺到健全,如今已建立了系統完備的登記註冊制度體系。在辦理方式上,也從手工到智慧,拓展了“互聯網+登記註冊”的信息化途徑。馬正其表示,改革開放初期,登記註冊為完全的手工操作,企業提交手寫的紙質材料,登記人員經過人工查詢和審查後,發放手寫的營業執照。現在,全國已實現登記註冊電子化和登記註冊信息的聯網應用,有些地方實現了全程電子化和“無紙化”登記,申請人可以足不出戶在網上提交申請材料,通過快遞郵寄“零見面”領取營業執照。此外,營業執照的樣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以企業信用分類管理為標誌的監督管理方式創新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辦理營業執照的成本變化,也是市場主體登記註冊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2013年以來,我國通過‘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幫助企業免去登記註冊費、註冊資本驗資費、年檢的審計報告費用等等,降低企業辦事的經濟成本;減少辦事環節,企業開辦時間從改革前的33天壓縮到22.9天,明年上半年將在全國範圍內實現壓縮企業開辦時間至8.5天以內,市場準入門檻顯著降低。”馬正其説,“有研究機構發佈的《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的經濟效果評估與營商環境指標體系研究》顯示,2015-2017年我國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每年給內資企業帶來成本節約分別為1.02萬億元、1.45萬億元和1.87萬億元,給外資企業帶來成本節約分別為83.89億美元、123.39億美元和196.77億美元。”

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得到釋放

市場主體登記註冊制度的變化投射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層面上,帶來了哪些利好?

40年來,我國市場主體數量從改革開放初期的49萬戶,增長到今年11月底的1.09億戶,增長了222倍。其中,實有企業數量達3434.64萬戶,日均新設市場主體5.8萬戶,日均新設企業1.8萬戶。千人企業數量達24.7戶,較商事制度改革前的2013年11.36戶增長了117%。可見,市場準入環境的持續優化,激發了創業創新熱情,讓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增強,夯實了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

“改革還擴大了就業和稅收,促進了經濟持續發展。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例,1978年全國個體經營者只有14萬人,在私營企業允許登記後的1989年,總數不過9.05萬戶;隨著市場準入環境的持續向好,截至今年11月底,全國登記的個體工商戶達7237.45萬戶、私營企業達3105.37萬戶,分別增長了516倍和342倍。目前,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佔到全國市場主體的95%,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解決了近3.57億人的就業問題,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和就業的重要力量。”馬正其告訴記者。

大量新設立的市場主體促進了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動能。馬正其透露,近年來,在新設立企業中,服務業企業大增,特別是高新技術産業、新興服務業、“互聯網+”快速發展,為新常態下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新的動力。

馬正其表示,市場主體登記註冊改革還有效改善了營商環境,提高了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世界銀行《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我國營商環境總體評價在190個經濟體中位列46位,較上一年上升32位,較2013年上升了50個位次。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排名較上一年上升65位,排名28位,五年來累計上升130位,我國成為營商環境改善最大的經濟體之一。

更多改革舉措讓市場更活更優

大量市場主體的出現,意味著監管理念和方式也要不斷創新。

馬正其介紹,近年來,我國實施企業年檢改年報、“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方式,全面建成並廣泛應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自2014年3月到2018年11月,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網站頁面累計訪問量達703.68億人次,今年日均網站頁面訪問量達9365.47萬人次,成為企業、社會和政府部門不可或缺的“一張網”。以信息歸集共享為基礎、以信息公示為手段、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基本形成,開創了市場監管工作的新局面。

另一方面,雖然我國市場主體已進入億戶時代,但市場準入方面仍有一些“彈簧門”“玻璃門”“旋轉門”存在。如何打破這些制約因素,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我們將繼續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促進商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拓展,努力營造更加優質的營商環境。一是推動‘證照分離’改革,進一步深化涉企證照事項改革。2019年將率先在自貿區實現所有涉企行政審批事項按照‘證照分離’改革模式進行分類管理,實現全覆蓋,進一步減少企業領取營業執照前後的行政審批事項。二是進一步便利市場準入與退出。壓縮企業開辦時間,確保明年上半年在全國全面實現‘企業開辦8.5天’的目標任務;進一步採取有效措施簡化和完善市場退出機制,解決企業‘退出難’的問題。三是進一步強化事中事後監管。秉持包容審慎監管原則,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切實做到把市場管活管優。”馬正其説。(記者 陳晨)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