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加強協同創新 推進城市群發展

2018-12-27 10:08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活動的空間載體也趨向於以城市群形態發展為主。在新時代背景下,作為創新要素資源的主要集聚地,城市群要實現經濟一體化的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增強區域經濟協調性,更應充分發揮創新“第一動力”作用,著力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

城市群是城市發展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是生産力顯著發展、生産要素不斷集聚、區域界限逐步淡化的産物。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城市群發展要從過去的城市競爭機制轉變為城市競合機制,從創新要素資源由欠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的單向流動轉變為非線性的多向流動,從經濟區域極化轉向均衡增長,只能依靠協同創新。儘管空間上的鄰近為城市間的協同創新提供了基礎條件,但仍存在諸多制約因素。

一是區域創新協同機制不健全。強有力的協同創新統籌組織平臺和保障制度的缺失,導致政府間合作權責不明確,科技合作成本巨大。跨區域仲介科技服務組織能力的不足,也造成創新要素空間上的高效配置難以實現。

二是區域創新資源整合難度大。受行政割據壟斷、地方保護主義思維的影響,城市間的技術融合流於形式化、表面化,屬於政策驅動下的“被動式”參與。而且城市間産業同質化競爭現象明顯,企業間的科技資源整合動力不足,創新的臨近外溢效應不高。

三是區域創新要素流通不充分。地方政府政績的非共享性和排他性,形成創新要素流動的天然邊界。要素市場的自然分割,嚴重阻礙了城市群內各種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和有效組合,要素集聚效應在城市群內難以充分發揮。

加強城市群協同創新,既能高效融合各城市的比較優勢、集聚創新要素和科技資源、優化城市群的空間結構、促進城市間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也是打造區域創新增長極、提升城市群全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第一,完善區域協調機制,提升創新供給能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這為區域發展路徑指明了方向。城市群作為未來區域發展的主戰場,必須建立更加有效的協調機制,加快協同創新發展。一是成立高級別的協調管理與決策機構。以全局視角,堅決破除城市群城市之間的利益藩籬和政策壁壘,理順各級政府的協同創新聯動機制,探索城市間的經濟融合模式和創新佈局,完善跨區域的資源優化組合等制度,實現科技創新資源供給全覆蓋。二是大力培育跨區域的創新仲介組織。根據地方和企業的不同需求,在金融資本、人才流動、資源整合等方面提供專業化、精準化服務,形成全鏈條的科技供給服務體系。三是搭建創新協同服務平臺。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提高城市群的創新資源融通質量與科技推廣效率;針對城市稟賦和行業特點,加快建設不同類型的創新創業特色載體,為城市群企業構建區域科技供應鏈網絡,創造有效供給。

第二,培育區域産業集群,增強創新集聚動力。在新一輪全球科技浪潮與産業變革中,決定國家綜合實力的將是眾多城市群的創新能力,這就要求培育全新的創新生態和産業集群部落,以凝聚城市群的協同創新效應。一方面,要建立跨區域的産城融合體系。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科學規劃城市群全域基礎設施建設,拉近城市距離,降低要素流動的交易成本,以城鎮化推進科技創新集聚區的建設。産業集群能有效推動相關的創新主體在同一空間集聚,形成規模比較優勢。應主動調整産業結構和空間分佈,使之與城市群內資源稟賦和創新內生動力相匹配,形成跨區域的優勢特色産業集群。中小城市應積極打造特色創新小鎮,找準自身的創新路徑和産業模式,以符合比較優勢的産業集聚吸引創新要素的匯集,同樣能産生創新集聚效應,助推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要推進城市群共生創新。獨立創新已難以讓城市和企業獲得可持續競爭力,必須建立城市群的産業聯盟,轉變創新模式,打破路徑依賴,以增強包容性。要積極推動跨地區校研企的深度合作,建設一批輻射範圍廣,創新能力強的區域研發創新平臺,充分發揮其要素集聚優勢。通過平臺共建、優勢互補、技術共享、人才互派等機制構建創新生態系統,建立聯合創新網絡,提高創新投入産出比,增強創新要素集聚動力,驅動産業集群的開放和升級。

第三,優化區域制度環境,激發創新創業活力。一是優化企業創新環境。城市群要整體營造“鼓勵創新,尊重創新,不怕失敗”的良好氛圍,涵養各具城市特色的創新創業生態文化。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要著重維護企業家隊伍,弘揚企業家精神,激發企業家的創新潛能和活力,讓企業家成為協同創新的推動力量,企業成為協同創新的主體、成果轉化的載體。二是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人才是創新第一要素,應改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引進和分類評價制度,建立跨區域的人才培養和供給機制,鼓勵新經濟人才投身創業,引入負面清單管理,促進城市群創新創業人才的聚集和自由流動。三是完善知識産權保護體系。在城市群內打造便捷、透明、低成本的授權、確權和維權通道,培育統一規範的知識産權交易市場。知識産權是創新型經濟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尊重知識産權就是激活創新因子,釋放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四是強化市場導向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以政校研企為主導,共建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打通創新成果向生産力轉化的“最後一公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同時要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加大科研投入,為年輕研發人員提供更好的科研環境,健全科技資源共享開放體制,不斷提升創新創業動力和活力,全面構築創新創業的發展高地。(湖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課題組 執筆:許泱)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