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聞辦就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
改革和運行情況舉行發佈會

2019-01-22 12:26 來源: 中國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9年1月22日(星期二)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孫華山,副部長鄭國光,新聞發言人、新聞宣傳司司長申展利,教育訓練司負責人劉克輝介紹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改革和運行情況,並答記者問。

國新辦就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改革和運行情況舉行發佈會。中國網 李佳 攝

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襲艷春: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社會各界對應急管理部的組建和運行情況高度關注,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孫華山先生,副部長鄭國光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改革和運行情況。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應急管理部新聞發言人新聞宣傳司司長申展利女士,教育訓練司負責人劉克輝先生。

下面,先請孫華山先生作介紹。

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孫華山。中國網 李佳 攝

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孫華山: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今天是應急管理部首場新聞發佈會,在座的很多記者應該是老朋友了,因為有不少是在現場一起共同戰鬥過的戰友,很高興在這裡跟大家再次見面。

組建應急管理部,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災害事故多發頻發基本國情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成立9個多月來,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邊組建、邊應急、邊防範,有力有序有效應對了一系列重大災害事故,紮實推進安全生産形勢持續穩定好轉。2018年全國自然災害因災死亡失蹤人口、倒塌房屋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同比近5年來平均值分別下降60%、78%和34%,安全生産事故總量、較大事故、重特大事故同比實現“三個下降”。

重點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穩步推進機構改革。先後整合11個部門的13項職責,其中包括5個國家指揮協調機構的職責,順利完成了機構改革、人員轉隸和公安消防、武警森林2支部隊近20萬人的轉制,新組建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31個省級應急管理廳局全面組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應急管理組織體制初步形成。

二是全力做好搶險救災。時刻保持應急狀態,部黨組同志帶頭24小時在崗值班值守,累計啟動47次應急響應,成功應對超強颱風“山竹”、山東壽光洪澇災害、內蒙古汗馬森林火災、川藏邊界4次堰塞湖等重大自然災害,妥善處置了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等,探索建立了應急響應專題會商機制,形成了救援扁平化組織指揮模式、防範救援救災一體化運作模式等。全國累計組織轉移避險群眾833萬人,會同中央財政下撥補助資金115.8億元。

三是牢牢守住安全生産“基本盤”。部長辦公會每週分析研判安全生産形勢,建立常抓嚴管的長效機制,加強約談考核,推進落實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産責任制規定,對生産經營單位實施分類分級嚴管,嚴格監管執法,深化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各類非法違法行為。生産安全事故總量、較大事故、重特大事故與上年相比實現“三個下降”,其中重特大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24%和33.6%。

四是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研究制定加強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逐步推進自然災害風險管控、城鄉抗災能力和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基本完成了首批試點縣區災害綜合風險調查任務,創建綜合減災示範社區1400多個,新建農村抗震民居175.28萬戶,惠及543.7萬餘人,新增一批應急避難場所和救災物資儲備庫。

五是建強中國特色應急救援力量。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組建27支專業救援隊、一批跨區域機動救援力量和7支國際救援隊,著力打造應急救援“尖刀”和“拳頭”力量。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詞精神,主動對標應急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定位,適應從“單一災種”向“全災種”應對全面轉型的需要,一手抓改革轉制,一手抓轉型升級,堅持在實踐中鍛鍊隊伍、提升能力,共出動1270萬人次、219萬車次,營救疏散群眾67.6萬人,搶救保護財産價值313億元。

2019年是應急管理部組建到位後全面履職的第一年,針對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基本國情和依然嚴峻的安全生産形勢,我們將著力抓好四項重大任務:

一是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牢牢抓住責任制這個“牛鼻子”,盯緊抓牢事故易發多發的行業領域,強化風險管控措施,加強災害監測預警,加強會商研判,密切監測,及時發佈預警信息,強化各項防範措施落實。

二是加快建設災害事故防範救援能力體系。突出建強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提升國家航空應急救援能力,支持專業和社會救援力量的建設發展,推動應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發展。

三是全面建設應急管理法律制度體系。加快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制修訂工作,推進應急預案和標準體系建設,改進安全生産監管執法。

四是大力提升應急管理基層基礎能力。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推進先進技術研發應用,實施基層應急能力提升計劃,推進應急管理國際交流合作。

我們將以極端負責的態度,始終保持應急狀態,枕戈待旦,大力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優異成績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各位記者的問題。謝謝。

襲艷春:

感謝孫華山先生的介紹。下面開始提問。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央電視臺記者:

剛才孫部長也講了,我國自然災害在去年損失下降幅度非常大,是因為什麼呢,是去年的自然災害少呢,還是因為採取的措施得當?另外,與以往在自然災害處置方面有哪些不同?

應急管理部副部長鄭國光。中國網 李佳 攝

應急管理部副部長鄭國光:

剛才孫華山副部長介紹了去年自然災害防治方面取得的成績,我想究其原因還是人努力、天幫忙。去年全國的氣候年景是正常的,颱風雖然多,登陸我國的颱風是10個,但只有兩個是超過颱風量級的颱風,就是“溫比亞”和“山竹”,其他的8個颱風還達不到12級的颱風量級。全國也沒有出現大的流域性的洪水,地質災害發生的數量也比常年偏少。儘管西藏的雅魯藏布江和西藏四川交界的金沙江發生地質災害導致堰塞湖。總體情況,自然災害的發生率較常年正常偏少,這是“天幫忙”。

第二,是“人努力”。因為去年成立了應急管理部,統籌各種自然災害的防治,組織協調各部門、各地方有序防災減災救災。我想有這幾個特點。

一是應急管理部在成立之後就承擔起統籌、協調、組織全國防災減災救災的職責,立即組織制定了各個災種的應急預案和工作方案,全體人員進入了應急狀態,部黨組成員24小時輪流在崗值班,每一次重大自然災害都是在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第一時間派出應急救援隊伍,同時我們把每一次應急響應作為實戰演練,逐步磨合、完善應急處置方案和措施。

二是我們很快建立了部門聯動機制,發揮國家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指揮部的作用,加強部門間溝通協調。比如,在應對堰塞湖自然災害中,我們建立了與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能源局等多個部門的聯合會商、協同響應機制,同軍委聯合參謀部也建立了軍地應急救援聯動機制,派出聯合工作組到現場統籌協調救援工作,配合地方黨委政府指揮處置重大災害。前方是聯合工作組,後方是聯合會商、聯合指揮,這樣就改變了過去各個部門派工作組、各個部門進行單項的救災救援,把各個部門的資源統籌在一起。像金沙江堰塞湖的處置還涉及到四川、西藏兩個地方,聯合工作組可以統籌西藏和四川兩個地方的力量,還要統籌軍隊和地方的力量,這樣就能夠協同、高效地處置災害。

三是探索建立完善防範救援救災一體化的運行機制。根據災情預判,提前在重點地區、重點部位、重點工程預置救援力量,一旦有事,第一時間應急救援,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比如,颱風溫比亞、山竹,我們根據氣象預報,提前把消防隊伍和地方救援隊伍進行部署安排,同時應急管理部和國家減災委提前派出工作組現場督促指導地方做好颱風防範工作,協調地方排查風險隱患。災害發生之後,我們又積極配合地方指導搶險救援,災後把工作組就地變成救災工作組,調查災情,幫助地方高效地做好救災工作,安置受災群眾。

剛才已經講到,我們去年一年啟動應急響應47次,其中救災應急響應有14次,派出了60幾個工作組,同時會同財政部安排下撥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15.8億元,調撥了3.28萬頂賬篷,40.9萬床件、衣被等中央救災物資。所以説,這個機制比以往響應快、救援快、救災也快,包括下撥救災物資、下撥中央財政補助資金比過去快得多了,能夠高效處置各種災害,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謝謝。

經濟日報記者:

想問孫華山部長,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當前我國的安全生産總體形勢如何?與以往相比,有無明顯改善?另外,今年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産業發展不均衡,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防範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産事故發生?謝謝。

孫華山: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産的一系列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安全生産形勢持續穩定好轉。從2018年的情況來看,事故總量,較大事故和重特大事故實現了“三個下降”。其中,重特大事故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了24%和33.6%。這裡我還想説一個數據,2005年全國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134起,去年重特大事故發生了19起,從2005年的134起到去年的19起,這個下降幅度很大,達到86%。剛才説到特別重大事故,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事故,2005年是17起,每個月都有一起以上,去年是1起特別重大事故,但是這起特別重大事故是經濟損失大,沒有發生人員傷亡。所以從數據來看,我國安全生産形勢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保持了持續穩定好轉的態勢。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安全生産還處在脆弱期、爬坡期和過坎期,事故還處於易發多發階段。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有幾方面。

一是安全發展理念沒有牢固樹立起來。一些地區、一些企業往往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注重數量發展,安全往往沒有作為底線、紅線,這個意識還不夠牢固。二是風險隱患點多面廣,安全基礎不牢。

三是企業安全生産主體責任還沒有完全落實到位,往往為了搶産量、降成本犧牲了安全投入、安全設施。

四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監管不到位,存在需要改進的方面。

五是從業人員的安全知識、安全意識、安全習慣需要進一步增強。所以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對安全生産始終保持如履薄冰,始終繃緊安全生産這根弦,下更大力氣來排除隱患,化解風險。下一步我們將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制度方面,二是監管方面,三是科技方面。第一,要完善制度,全面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健全安全生産法律法規體系,包括標準。我們的責任體系,一方面要落實地方黨委政府的領導責任,第二方面是要落實各部門的監管責任,第三方面是要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這是一個完整的安全生産責任體系,要全面地推動落實。第二,要加強監管,只有強力的執法監管,才能推動企業全面履行安全生産責任。從政府這個層面來講,怎麼能夠科學執法、規範執法、嚴格執法,是我們始終要做的工作,是要不斷改進的方面。第三,科技興安,我們用機械化來換人,自動化來減人。什麼意思呢?就是一些風險大的崗位,我們要應用機器人。無論是井下的煤礦、非煤礦山,在井下的危險崗位,在危險化學品生産的一些崗位,我們不能都靠人去操作,人海戰術,像煙花爆竹,不能在家裏面、在車間裏面讓小孩、婦女去手工製作和生産,一旦發生事故都是群死群傷。我們要推動機械化、自動化,把這些危險崗位的人員換下來,這是我們提升本質安全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用科技手段不斷提升安全生産水平。我們將從這些方面來不斷推動安全生産工作在2019年取得更好的成績。

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

剛才孫部長在介紹中也提到,原來的公安消防部隊和武警森林部隊已經集體轉制,組建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請各位領導再具體介紹一下這支隊伍的現狀以及改革進展。

孫華山:

這個問題請劉克輝同志來回答。

應急管理部教育訓練司負責人劉克輝。中國網 李佳 攝

應急管理部教育訓練司負責人劉克輝:

謝謝你的提問。原來的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集體退出現役,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眼我國災害事故多發的特點,構建新時代應急能力體系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黨中央、國務院對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審定了這支隊伍的隊旗、隊徽、隊服和誓詞。去年11月9日,在人民大會堂親自為這支隊伍授旗並致訓詞,為隊伍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到目前,兩支隊伍集體轉制人員的身份轉改工作、授銜換裝工作,包括職務職級的套改工作已經完成。消防應急救援車輛4.4萬輛,已經改挂了專用號牌。中國消防救援學院已經掛牌成立,首批消防員的招錄工作近期即將開展。我們這次是招3萬人,其中面向社會招錄1.8萬人,通過直通車的方式招錄公安消防部隊和武警森林部隊退役的義務兵1萬多人。專門的職務職級序列配套文件已陸續出臺,隊伍保持了安全穩定,圓滿實現了中央明確的2018年12月底前完成兩支部隊轉制的目標。

轉制以後,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職能發生了變化,原來是單一災種的應對,現在承擔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綜合救援職責。作為國家應急救援的主力軍、國家隊,這支隊伍實行統一領導、分級指揮的體制,按照紀律部隊標準來建設和管理,仍然保持24小時駐勤備戰。為了保持這支隊伍的有生力量和戰鬥力,我們實行了專門的管理和保障政策,採取了符合其自身特點的職務職級序列,並建立了專門的消防救援銜級制度。在整個改革過程當中,這支隊伍堅持邊組建、邊應急,對標主力軍、國家隊的定位,主動適應全災種、大應急的任務需要,我們大力推動理念、職能、能力、裝備等方面的轉型升級,加強練兵備戰,成功處置了一系列重大災害事故風險。實踐證明,中央的改革決策是完全正確的。下一步,這支隊伍的建設任務依然繁重,我們要持續深化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健全體制機制,著力建設特色鮮明的教育管理模式,實戰牽引的執勤訓練模式,正向激勵的人才培養模式,並且要大力加強應急救援的關鍵力量建設。通過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具有消防救援職業特點的新路子。

謝謝。

新華網記者: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做好“三農”工作至關重要,我想問的問題是應急管理部將如何推動應急管理基礎工作向農村延伸,確保農村應急管理工作有效進行?謝謝。

鄭國光:

做好“三農”工作,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舉措和關鍵領域,所以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特別是自然災害挑戰,對做好“三農”工作也是一個基礎性工作。中國的農村、農民、農業都是最易遭受自然災害的地區、人群和行業。貧困地區也都是自然災害多發、重發的地區,我們的貧困縣有三分之二都是經常遭受洪澇、乾旱的地區,因災致貧、因災返貧是我們的基本國情。應急管理部按照中央的部署,對做好農村、農民、農業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高度重視,我們專門研究了扶貧開發的自然災害防治工作,加大了農村的防災減災救災力度。有這麼幾項工作:

第一,加強農村基層的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包括建立農村災害信息員隊伍,我們有70多萬的信息員隊伍,災害出現的時候第一時間幫助群眾自救互救,組織群眾轉移安置。

第二,加強對防災減災救災知識的科普宣傳。

第三,強化農村救災物資儲備、救援力量培訓、救災預案完善演練。同時,針對農村快速發展,交通、消防、危化品等安全風險多的情況,我們採取有效措施加強農村安全風險防控和隱患治理,也在研究把應急管理基礎工作向農村延伸,能夠確保農村應急管理有人抓、有人管。

在這次脫貧攻堅當中,我們在救災物資、救災資金、救援力量等方面向貧困地區、偏遠農村傾斜,確保第一時間有應急響應,有救援隊伍、救災物資到現場,確保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確保受災群眾基本生活。中國很大,農村的情況也很複雜,我們今年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將加大對農村自然災害風險的調查、排查、評估,把強化農村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確保中央“三農”政策能夠在應急管理、自然災害防治領域落地生根。

謝謝。

新華社記者: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災害事故往往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在提高信息透明度和社會參與度方面,在提升全民安全意識和防災避險能力方面,應急管理部下一步有哪些考慮?謝謝。

應急管理部新聞發言人、新聞宣傳司司長申展利。中國網 李佳 攝

應急管理部新聞發言人、新聞宣傳司司長申展利: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原則。因此,提升全民安全意識和防災避險能力,動員全社會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非常重要。應急管理部準備從幾個方面著力抓好工作:

第一,我們將及時準確、公開透明地發佈信息,依託氣象、地震、水利、自然資源等方面的監測設施,發揮全國70多萬災害信息員的作用,及時蒐集、監測災害信息,第一時間向社會發佈。針對重特大的災害事故,除發佈災害信息以外,我們還將發佈安全提示、救援進展,讓社會公眾能夠及時了解防災避險知識和現場救援情況。這方面應急管理部現在正在建設中國應急信息網,這個網將打造一個面向公眾的、權威的信息發佈平臺,日常狀態下主要是側重風險的預報預警和科普知識宣傳,應急狀態下,將第一時間發佈救災和災情的重要信息。另外,應急管理部正在和有關部門協商,建立應急信息精準推送機制,一旦有重大災情險情,我們將對相關地區和相關人群快速發出提示預警信息。

第二,我們將提升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推動基層應急管理標準化建設、網格化管理,建設基層應急救援中心,開展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的創建。近期將命名2018年度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近1500個,今年還將選擇10個縣來開展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縣的創建試點。我們鼓勵支持社會救援力量、社會應急力量有序參與應急救援和基層減災工作。今年3-5月份,我們將舉辦全國首屆社會應急力量技能競賽,目前區域選拔和集中競賽各項籌備工作已經展開,歡迎各級各類社會應急力量報名參與。

第三,將廣泛開展應急避險知識的科普宣傳。我們將整合地震、消防、安全生産、防汛抗旱等方面的科普資源,匯集應急專家,圍繞重大災害事故及時開展科普和警示教育。我們將積極推動科普知識進教材、進學校、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進公共場所。近期大家可能關注到網上有一段視頻,有一個8歲的小孩兒被困在電梯裏,但是他採取了非常好的自救措施,後來被網民譽為是教科書式的操作,其實很多小孩兒應急避險知識都是從家長、老師甚至媒體上學來的,所以這方面工作非常重要。我們還將與新聞媒體合作,開設科普專欄,舉辦大型公益活動,打造防災避險全民公開課,不斷增強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應急管理工作離不開廣大媒體朋友的支持,也希望廣大媒體朋友能夠在提升全社會安全意識、組織動員社會公眾參與應急事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鳳凰衛視記者:

請問應急管理部,2019年國家有多項重大工作,全國“兩會”、70週年大慶、“一帶一路”高峰合作論壇,請問在這些重大活動當中,應急管理部將會起到怎麼樣的作用呢?

鄭國光:

剛剛結束的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就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之後,各地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作了部署安排,特別是各省區市的應急管理廳局已經基本完成組建,市縣兩級的應急管理機構正在組建,這次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應急管理的重要論述,做好安全生産和自然災害防治工作進行了統籌安排。針對今年大事多,基於我國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基本國情和安全生産嚴峻複雜的形勢,應急管理部在應急體系建設、綜合應急力量建設、應急預案完善等方面都作了部署安排,特別是應急管理體系剛剛建設,我們利用實戰來鍛鍊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完善應急預案。針對每一場重大活動,我們都有相應的應急預案,也有相應的力量配備預案,指導地方應急管理部門真正履行好重大自然災害、重大安全生産事故應對處置的職責。

謝謝。

南方週末記者:

我的問題是關於此次機構改革的,我們知道在這次機構改革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應急管理部的改革是最複雜、任務最重的,我想請問這種複雜性體現在哪?此外我們知道這次應急管理部機構改革涉及到11個部門的13項職責,可以説是領域和人員都非常眾多,這種情況下應急管理部是怎麼實現機構和人員融合的?我們怎麼進一步去推動改革的落實?謝謝。

孫華山:

正像你説的,這次應急管理部機構改革涉及到11個部門13項職責的整合,其中包括五個國家級的應急指揮協調機構,任務更重的是公安消防和武警森林20萬人的整合,可以説這次改革裏面應急管理部是涉及職能整合最多、情況最為複雜的部門,所以我們的改革任務很重。應急管理部黨組始終把加強黨的領導貫穿機構改革全過程,把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作為建部之基、立部之本、興部之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統一思想認識,嚴明政治規矩,堅定改革信心,凝聚發展力量。

在隊伍融合上我們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以使命擔當來促幹部融合。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訓詞精神,將“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四句話方針植入靈魂,強化使命擔當、責任擔當。

二是以應急文化來促幹部融合。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弘揚“生命至上、科學救援”理念,堅定“不放棄、不拋棄”的執著,形成幹事創業的文化氛圍。

三是以公正選人用人來促幹部融合。科學設置崗位職責,發揮專業特長,按照人崗相適的原則予以充實調整,真心關愛幹部、真心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增強隊伍的榮譽感、歸屬感、獲得感,使每位幹部全身心投入到應急管理改革發展事業上來。

推進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不是簡單的改名字、換牌子,而是一次全新的再造、重建,是脫胎換骨;不是簡單的“物理相加”,而是要真正發生“化學反應”。在機構改革過程中,我們堅持優化、協同、高效的原則,對外與23個部門加強溝通,處理好統與分的關係,界定好防與救的職責;對內加強職能的融合和重塑,優化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把分散體系變成集體系,把低效資源變成高效資源。

在工作推進中,突出三個重點:一是預防,二是治理,三是救援。

從預防的角度來講,我們堅持以防為主、預防第一的思想,建立完善風險防控體系,強化風險研判和評估,建立起有針對性的應急預案,著力防範風險、化解風險。從治理的角度來講,完善隱患排查治理體系,深化重點行業領域安全整治,有效防範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從救援的角度來講,我們強調要強化救早、救小,及時掌握災情信息,早研判、早行動,快速響應、科學施救,防止小災演變成大災,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應急管理部機構改革任務還很重,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逐步完善,不斷提升我國應急管理綜合能力和水平。

謝謝。

襲艷春:

剛才我注意到還有很多記者舉手沒有得到提問的機會,我可以很高興地告訴大家,從今年開始,應急管理部將在國新辦開展例行新聞發佈,本場發佈會也是在國新辦開展的首場例行新聞發佈會,所以將來大家會有很多機會和應急管理部負責同志面對面進行溝通。

再次感謝四位發佈人,也謝謝大家,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