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青海:用一項項惠民實事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數

2019-01-26 10:27 來源: 青海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用一項項惠民實事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數
——2018年我省重點民生實事工作綜述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

更良好的生産生活環境、更完善的社會保障、更便捷的醫療服務、更優質的教育環境……堅持“小財政辦大民生”的執政理念,聚焦教育文化、就業、養老、醫療衛生、城鄉建設等方面的民生短板,2018年,我省繼續將全年財政支出的75%以上投入民生領域,每一項惠民實事既細緻入微地貫穿百姓生活,又與民生福祉如影相隨。

全省城鎮新增就業6.25萬人,第6次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整治改造5萬套棚戶區、老舊小區和6萬戶農牧民危舊房……一件又一件民生實事的落地生根,生動詮釋出何謂民生為大。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我省不斷加大教育民生工程投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一個孩子有學上、能上學、上好學。

2018年以來,我省的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職業教育等教育強基工程不斷落實。通過“全面改薄”、教育現代化推進工程、“三區三州”脫貧攻堅專項和民族地區教育特殊專項落實建設資金18.87億元,建設義務教育薄弱學校258個,建設校舍面積55.46萬平方米。截至2018年12月,下達的258個建設項目學校中,已開工學校188個,佔下達學校的82.87%,完工68個;通過普通高中補助項目和教育現代化推進工程,落實普通高中項目建設資金5.67億元,新建、擴建普通高中18所,為16所普通高中學校配置教學設備。到2018年底,已下達的18個建設項目中,已開工11個,佔下達學校的41.67%,完工項目3個,剩餘7個建設項目正在抓緊項目前期工作;16所普通高中學校教學設備採購已全面完成。

同時,通過教育現代化推進工程和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落實資金2.4億元,重點建設23所中職學校的27個特色優勢專業,支持6所中職學校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

這廂是文化的殿堂,那廂還有文化的禮堂。近年來,我省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一直穩步推進。實施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工程,結合“貧困地區民族自治縣村文化服務中心覆蓋工程”,在全省46個縣建設2465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中,按照農區“十個一”、藏區“8+2”標準,廣泛徵求基層意見建議,依託每個建設村現有的村級服務設施,因地制宜,整合資源,重點將基層政權、美麗鄉村、整體搬遷、公共衛生、宣傳文化、體育廣電等各類惠民建設項目統籌整合,共建共享。

文化“種”下去的力和“長”出來的力,相生相長。

就業是飯碗,是生計。我省深入推進創業帶動就業,在經濟運行穩中有變、下行壓力大的情況下,確保全省城鎮新增就業6.25萬人,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13.9萬人次,城鎮失業登記率控制在較低水平。

為了讓創業帶動更多就業,2018年我省下撥9235萬元創業促就業扶持資金,用於支持創業孵化基地建設、補充創業貸款擔保基金。為838人兌現首次創業補貼180.7萬元,為2167人兌現創業一次性獎勵822.4萬元,為20個創業主體兌現一次性創業崗位開發補貼12.8萬元。並加大對創業擔保貸款支持力度,符合條件的個人和小微企業,可分別申請最高不超過20萬元和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對小微企業繼續擴大經營規模申請創業擔保貸款,符合條件的,擔保額度最高不超過400萬元。2018年全省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億元,直接扶持1712人創業,帶動就業5516人。

去産能職工安置工作穩步推進。2018年年初根據《關於開展化解産能職工安置工作回頭看的通知》要求,對西寧市、海北州、海西州2017年去産能職工安置情況進行了檢查,通過開展“回頭看”查遺補漏,3046名去産能安置職工100%平穩安置,進一步夯實了職工安置工作取得的成效。

著力在精準識別上下功夫,對截至2017年底全省仍未脫貧的貧困勞動力及其中深度貧困勞動力情況進行了調查,為做好2018年轉移就業扶貧工作奠定了基礎。2018年全省實現轉移就業貧困勞動力1.88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1.5萬人的125%。

進一步落實地方政府促進就業工作的主體責任,全省連續多年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等針對不同群體的專項就業服務活動,指導企業等各方履行社會責任,共同做好促進就業工作。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老有所養上不斷取得進展。我省已于2009年步入了老齡化社會,截至2018年6月,我省60周歲以上的人口為72.49萬,佔全省人口總數的12.4%。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我省持續將養老服務工作納入每年的民生工程,大力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

我省持續加大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積極推進專業化養老機構建設。截至2018年11月初,已下撥資金3195萬元,完成15個日間照料中心建設任務;下撥資金500萬元,完成50個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任務;通過政府購買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為8.5萬名城鄉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

海東市作為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打造了18個示範性互助幸福院、8個示範性日間照料中心;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大排查大整治,投資600萬元對14家機構和100戶老年家庭開展適老環境建設;對2.6萬名老年人實施分類篩查評估,投入178萬元為10萬名老年人購買養老機構綜合責任險和老年人意外傷害險;培育社會組織75家,服務人員1854人,社會化營運養老機構設施30家,村級老年協會託管農村互助幸福院335個。

2018年初,我省制定出臺了《青海省養老服務機構和養老服務設施星級評定管理暫行辦法》和《青海省星級養老機構和養老設施獎勵辦法》,在全省範圍內開展養老機構星級評定工作。共評定出63所星級敬老院,撥付獎補資金337.52萬元。

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是時代的呼喚,也是百姓的期盼。在新一輪深化醫改中,我省率先全面實施分級診療、大病保險、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分級診療、大病保險等工作走在西部乃至全國前列,個人醫療衛生費用支出比重穩步下降,人民獲得感顯著提高。

我省率先在全國實現全民醫保,2018年城鄉居民醫保人均籌資標準達到776元,政策範圍內住院費報付比為54.64%,全省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籌資標準提高到80元,累計為21.17萬名大病患者支付大病醫保費用11.26億元。

藥品供應保障新機制平穩運行,通過省級統一招採、省際間聯合採購,基本藥物中標價平均下降49.45%,非基本藥物下降39.98%,累計減輕群眾用藥負擔13億元以上。

分級診療制度鞏固完善,覆蓋所有省級公立醫院、18所市(州)級、73家縣級公立醫院和339家基層醫療機構,全省29個縣縣域內就診率高達80%以上。全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共組建家庭醫生團隊1970個,常住人口、重點人群、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分別達58.48%、82.62%、96%。居民15分鐘內到達最近醫療定點的比例超過80%以上。

全國首家完成“異地就醫”結算,使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和跨省就醫直接結算問題不再成為群眾的痛點,徹底解決了群眾異地就醫墊付費用大、報銷週期長、辦理過程往返奔波、就醫監管難等問題,實現了“一窗受理、一站式辦結”。

安居才能樂業。2018年,我省緊緊圍繞城鎮棚戶區改造、農牧民危舊房改造、美麗城鎮等重點民生實事,加大資金投入,統籌推進,全力改善群眾居住生活條件,重點民生任務圓滿完成。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在棚戶區改造工作中主動作為,積極破解資金瓶頸,早謀劃、早安排、早啟動,超額完成年度開工任務。

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以“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為要求,不斷完善公共租賃住房準入分配、退出和監督機制,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做到了底數清、管理嚴。

……

來自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的數據顯示,全年組織實施城鎮棚戶區改造3.05萬套、基本建成3.3萬套、入住3.44萬套,分別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0%、133.34%和177.45%,2萬套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順利實施,近5萬戶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

公共租賃住房分配入住率達92.7%,發放租賃住房補貼13836戶,通過實物和貨幣補貼方式,住房困難群體得到進一步保障。堅決把農牧民危舊房改造作為脫貧攻堅的有力支撐,圓滿完成6萬戶農牧民危舊房改造任務,全年爭取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13.2億元,地方落實配套資金1.8億元。全力推進300個高原美麗鄉村建設任務,實施各類基礎設施項目1096個。

同時,不斷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促進城鎮帶動戰略有效實施,完成16個美麗城鎮建設任務,狠抓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項目建設,西寧市建成海綿城市15.21平方公里,海東市形成廊體40.62公里。與此同時,一批城市道路橋梁、供水排水、垃圾污水、園林綠化等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相繼建成,有力提升了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記者 王臻  陳晨)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