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説新生活,談新期待——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三場“委員通道”現場掃描

2019-03-14 08:29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3月13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圖為全國政協委員在“委員通道”接受採訪。記者 周官正 攝

3月13日上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三場“委員通道”如約開啟,這也是2019年全國兩會的最後一場“委員通道”。9位委員健步走到媒體面前,暢談社會發展,關注民生改善,分享個人感悟,講述家國情懷,表達美好期待。

創新創業,共享未來

新經濟發展方興未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也在源源不斷地創造著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光谷’是我的夢想開始的地方。”談起自己創業、生活的城市,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立委員充滿深情,“武漢鼓勵創新,鼓勵冒險,還特別容忍失敗。每一天都有很多年輕人在這個地方開始他們的夢想。”

“沒有創新,不會有未來。”黃立委員介紹,他負責的這家企業,專注于“千里眼”這項高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經過20年持之以恒的研發,這項技術現在已經可以在完全沒有光線甚至有霧的環境中,“看”到十幾公里以外的場景,對於防控非典疫情曾起到重要作用,還可以用在汽車夜間駕駛、刷臉支付、物聯網、智慧家居、消防、電力、公安、國防等多個領域。

同樣關注技術創新,中國光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曉鵬委員把目光投向了環保領域。

“據估算,我們每人每天生産1公斤左右的生活垃圾,這樣全國就是130萬噸。如果用填埋的辦法來處理這些垃圾,一年大概要佔用50多個西湖。這不僅浪費大量土地資源,而且將造成地下水污染。”李曉鵬委員表示,光大集團正在探索一條生活垃圾和秸稈焚燒一體化利用的新路,“我們去年在安徽省鳳陽縣投資了一座一體化的生活垃圾和秸稈焚燒發電廠,效果非常好。當地的老百姓形象地比喻這個垃圾發電廠是一個‘發電機’,是一個‘凈化器’,還是一個‘錢袋子’。所謂‘發電機’,是一年的垃圾發電量可以滿足全縣80萬人半年的生活用電;所謂‘凈化器’,是這個縣原來有64個秸稈焚燒點,現在全取消了,空氣質量非常好;所謂‘錢袋子’,是10萬農民兄弟靠出售秸稈每年可以獲得近1億元收入,還有4000人實現就業。”

未來,新經濟將呈現哪些新趨勢?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委員分析,5G技術提升了收集、傳輸數據的速度,超級計算機的發展增強了數據處理能力,人工智慧的發展增強了數據分析能力,這些變化都使得數字技術可以更好地為企業賦能。

“現在,很多引人注目的互聯網企業提供的服務,主要是消費者導向的,比如社交軟體、支付軟體、購物應用等,都是針對消費者的。但是我認為,數字經濟將逐漸由消費者導向向生産者導向轉移。”白重恩委員認為,一方面,在産業升級的過程中,企業有利用數字經濟為企業賦能的需求,另一方面,新技術的發展也為數字經濟服務企業提供了更強的能力。

大家小家,共擔使命

當有記者提出有關徵兵工作的問題時,山東省棗莊軍分區政治委員韋昌進委員現場做起了“廣告”:“部隊是所培養人才的大學校,作為老兵,我非常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攜筆從戎,和我們一起守衛祖國的安全。”

韋昌進委員介紹,如今,“00後”逐漸成為部隊新兵的主體,2018年入伍的新兵,大學生佔到60%,“他們性格開朗,要求上進,充滿活力,在和這些新戰友交談、聊天中,我能感受到,他們渴望讓青春在軍營綻放,渴望為全國全軍貢獻力量。”

“如果大家有需要買柑橘的,歡迎聯絡我。”在通道上“做廣告”的,還有廣西來賓市副市長梁琰委員。

梁琰委員介紹,現在來賓全市柑橘種植面積達到70多萬畝,年産量53萬噸,還建有29個各級沃柑産業園,群眾因此而脫貧致富。但去年砂糖橘收購價遭遇“腰斬”,果農收入銳減。今年元宵節前,梁琰委員帶領當地沃柑企業到北京召開來賓沃柑推介會,還到新發地批發市場挨家挨戶地跑,做起了推銷員。

“經過實地調研和交流,我深刻認識到,農民在種植業産業化的過程中要做到旱澇保收,必須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專,需要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果農圍繞生産標準化、銷售品牌化做大量工作。”梁琰委員説。

對於那些走出農村到城市闖蕩的農民,農工黨寧夏區委會主委戴秀英委員特別關心他們的社會保障問題:有數據顯示,我國現有2.8億農民工,“五險一金”的參保率不足20%。

“拿養老保險金為例,人社部規定,必須要連續繳納15年的保險金才能夠享受此保險。農民工多是跨省就業,流動性大,很難達到規定的年限,大多數農民工都不能享受這個保險。”戴秀英委員建議:允許社保隨著農民工走,社會保險能夠在全國範圍內轉移接續;建立全國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讓社會保險多在網上走,農民工少跑腿。

同胞手足,共謀發展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走上通道接受採訪的兩位港澳委員,話題都離不開大灣區。

“現在大灣區的建設,給了香港年輕人一個全面、立體地了解我們國家的機會。”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校長陳卓禧委員表示,高鐵通車、港珠澳大橋開通以及配套的便捷措施,讓香港年輕人可以很輕鬆地像到旺角、銅鑼灣一樣,到廣州天河、深圳福田去逛街,去吃、去玩、去看,可以在大灣區多交朋友、多聽故事。與此同時,大灣區還可以作為香港年輕人創業,開展人生事業求夢圓夢的地方,“前幾天,我們宣佈了一個項目,叫作‘衝出夢想,大灣區創業培訓計劃’。這個計劃就是把香港青年到深圳享受一杯精品咖啡變成了他在大灣區發展自己事業的機會。”

在澳門金海集團董事長梁華委員看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給澳門指明了一條前進的道路,讓人少、地少的澳門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要抓住這個機遇,把澳門建設得更好。

梁華委員表示,回歸祖國20年來,澳門不僅經濟總量從1999年的1025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5400億元,而且社會穩定、文化繁榮,老百姓有了幸福感。

同樣可以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的,當然還有台灣同胞。

回憶起在台灣主辦兩岸閩南語歌星總決賽的經歷,福建省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駱沙鳴委員非常感慨:在台南的文化中心,現場兩千多位台灣同胞座無虛席。為了更好地改善台灣青年在大陸創業、創新、創造的發展環境,駱沙鳴委員建議,進一步改善卡式臺胞證的使用功能,為台灣青年在大陸的創業基地製作“懶人包”,推出惠臺政策App,併為台灣學生赴大陸游學、實習提供更多機會。(記者 杜羽 晉浩天)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黃頔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