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本科專業調整折射高教發展方向

2019-04-13 07:39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為最受歡迎新增備案專業,部分曾經的熱門專業因供給過剩被撤銷——
本科專業調整折射高教發展方向

教育部日前公佈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本次調整新增備案本科專業點1831個、新增審批本科專業點241個、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專業點40個、撤銷本科專業點416個。今年本科專業點增減有何特點呢?

1.“老幼”火“智慧”熱

教育部2012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指出:高校設置和調整專業,應主動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記者觀察到,針對人口老齡化和生育意願不足等問題,相關領域的人才儲備也在迅速配齊以解後顧之憂。今年,首都醫科大學等27所院校設立助産學,上海交大等13所院校設立兒科學,28所地方本科設立學前教育專業,此外還有26所地方本科院校設立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

新增備案專業數量最多的是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共有196所高校增開該專業。記者查閱得知,該專業最早在2016年獲批設置,去年就曾以248所高校增開位列新增專業榜首。緊隨其後的是,101所高校新設機器人工程專業;96所高校新設智慧科學與技術專業,35所高校獲批人工智慧專業。值得關注的是,這是人工智慧首次成為本科招生專業,在以前,人工智慧相關方向通常在智慧科學與技術專業下招生。

除此之外,很多高校也在傳統專業的基礎上開設“智慧”的新專業。如北京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吉林大學等高校備案設立智慧製造工程專業,北方工業大學、北京建築大學等開設智慧建造,東北大學、重慶大學、天津醫科大學等開設智慧醫學工程。

“我國的大數據、人工智慧産業已處於第一梯隊,為了搶抓機遇,先把專業點發展起來,形成充足的人才供給,有利於激發活力,迅速形成産業群。這體現了國家戰略的需求。”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馬陸亭説。

2.重復建設、過剩熱門撤銷多

在撤銷的專業中,17所院校撤銷了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點,13所高校撤銷了教育技術學,12所高校撤銷了信息與計算科學,11所高校撤銷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對比可以發現,這些撤銷較多的專業點往往也是過去某段時間的熱門專業。

“我國大學管理體制一般是教研室或者係辦、學院辦專業。按規定,辦專業備案審批,需要專職教師、培養方案、實驗室。一個專業在同一所高校不同院係都在辦,但人、機構、課程、資源無法共享,可能會帶來重復建設的問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教研究所所長雷慶説。據他介紹,教育部目前下放辦學權限,主要控制審核基本辦學條件,專業開設主要由各校及其主管部門、省區市決定。高校普遍有快速發展的需求,就會爭取開設招生容易的熱門專業。

“不排除高校開設專業時追時髦,經過一段時間的大浪淘沙,高校會選擇撤銷供給過剩、本校缺乏優勢的專業,將資源投放到更合適的專業。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趕時髦、先發展起來的現象將來也會存在,但最終會趨於理性。”馬陸亭説。據他的觀察,雙一流計劃實施後,已經有越來越多學校開始避免貪大求全,開始撤並專業做減法,聚焦一流學科打造專業群。

除社會需求、院校發展重點轉變等因素外,專業自身的定位、方向不清也會導致撤並。以13所院校撤銷的教育技術學為例,“信息化路向的相對計算機專業太淺,教育學路向則研究邊界不明朗。除了辦出特色的專業點,一些一般的院校存在困惑,因此取消了專業,將教師分流到其他專業。”馬陸亭説。

3.名實之間:專業重在塑造能力結構

記者觀察到,人工智慧和原有的智慧與科學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和原有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在培養方案、課程設置上有較多重合之處。

“智慧科學與技術這個專業更接近學科的範疇,學科是一套知識體系,人工智慧作為專業是融匯不同學科知識的培養體系。”雷慶表示,社會對學校教育的看法也會影響專業的調整。“比如某地發展大數據,招聘就要求是大數據專業的,本來計算機專業、統計學專業的學生也能勝任,但招聘單位不要。為了擴大學生就業面,學校就要有新的專業名頭。”他建議,社會對人才應有更科學的評估方式,更看重實際能力。

雷慶曾經做過中美對比,發現從大的統計口徑看,兩國培養人數最多的十大專業大都相同。“當然美國不叫專業,突出的是主修、主幹課程,而且變化不大,需求穩定。滿足社會需求不一定要新設專業,從相關學科抽取課程,重新組合,根據能力需求調整課程無疑要容易得多。”

另一方面,人才需求預測是公認的難題。“社會需求多樣、變化很快,跟著需求調整辦學專業是跟不上的。4年或更長時間培養出來後,發展的方向就很難説了。高校針對新産業、新業態等熱門設立新專業要更加慎重。”雷慶説。

“我們國家的本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實現了本科專業設置的宏觀有序、微觀自主。主動佈局、及早佈局、動態調整有助於把握社會需求。”馬陸亭表示,培養方案的調整,關鍵是對能力結構的塑造。“結構化育人是高等教育強調的。無論是新專業,還是老專業,重要的是知識能力結構的完備以及在此基礎上遷移應用的能力。”(記者 劉博超)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潤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