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春耕新圖景:耕牛不見有 機器遍地走

2019-04-22 11:1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22日電 題:春耕新圖景:耕牛不見有 機器遍地走

新華社記者 王靖、朱文哲

在“數九歌”中,人們常用“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來描繪春回大地時春耕備耕的盛況。但記者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的東中西部採訪發現,如今農田裏根本看不到慢吞吞的耕牛,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高效運轉的農機具。“機器遍地走”已重繪我國北方春耕新圖景。

河套地區土壤肥沃,灌溉系統發達,是我國小麥等農作物的主産區。春分過後,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陜壩鎮春光村的農田裏,一輛輛紅色、綠色的拖拉機來來回回、進進出出,好不熱鬧。這些拖拉機尾部拖著施肥機和播種機,所經之地既施了肥又播了種。從遠處看,一輛輛拖拉機好似一個個小精靈,在田中悠閒地踱著步。

“我都好些年沒在地裏見過耕牛了。”聽到記者問村裏有沒有人用牛耕地,正在家裏看電視的春光村村民王巧梅忍不住笑出了聲,“現在種也靠機器,收也靠機器,早在七八年前村裏就全部使用機器播種和收割了。”王巧梅家10畝地今年春耕期間都種上了小麥,耙地、播種、施肥,全都使用農機完成。

“過去種地全靠耕牛和人力,一種地我就上火,要邊喝黃連水邊幹活,牛幹不細的地方還得人力補。腰疼得厲害時,就吃止疼藥,再疼再吃。”她話鋒一轉,“現在好了,人在家裏看著電視,機器就把農活都做了。”

巴彥淖爾市是內蒙古最早開始大面積春耕的地區,今年市裏協調了75家農機生産企業和58家農機經銷企業備足價值1.7億元的農機具,充分滿足春耕春播生産對農機具的需求。從全區範圍看,內蒙古農牧廳的數據顯示,今年春耕內蒙古計劃投入農機具155萬台,同比增長11.5%。大馬力拖拉機、深松機、激光平地機、殘膜回收機、精量播種機等綠色環保、節本高效作業機具廣泛應用,裝備投入呈現出數量增加、結構優化的特點。

位於內蒙古東部的興安盟是玉米主産區。現在正是玉米播種前的耙地忙碌期,可在科爾沁右翼中旗巴彥敖包嘎查,35歲的農民張景卻輕鬆得很,今年非但沒有去地裏看一眼,反而“不務正業”起來,給村民挨家挨戶安裝光纖網絡。“我跟姐夫兩個人安裝一戶掙50元,去年安裝了1000多戶,我賺了2萬多。”他滿意地説。

原來,儘管張景家要種110畝玉米,由於現在耙地全部實現機械化,他由此從土地裏解放出來,在不耽誤春耕的同時另辟“生財之道”。在巴彥敖包嘎查,像張景一樣的農民不在少數,他們開飯館、打零工,身份多了收入自然也不少。此外,嘎查利用集體經濟收入,雇嘎查的“農發農機合作社”為所有村民免費耙地,村民既不花錢又不費心,耙地輕輕鬆鬆就完成了。

巴彥敖包嘎查只是內蒙古機械化春耕備耕的一個縮影。春耕生産期間,內蒙古計劃組織調動農機服務組織2275個,同比增加39.7%,其中農機合作社1705個,開展春季農機作業服務2090萬畝。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內蒙古各地的農機社會化服務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創新發展。興安盟烏蘭浩特市順源農牧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借鑒“共享單車”模式建立了“共享農機”平臺。“共享農機”通過手機註冊、掃碼解鎖、網上支付的方式運行,在村鎮投放處設置機具操作步驟詳細圖解與視頻,安排專人幫助農牧民進行設備安裝、調適和維護保養,農牧民只需用手機掃碼就可以使用各類農機。今年春耕期間,企業共投放200台“共享農機”,包括150台免耕播種機和50台撒肥車,覆蓋興安盟所有農牧業主産旗縣。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內蒙古農牧廳副廳長趙永華説,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産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內蒙古將繼續大力推廣農機新機具新技術,加大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有效供給,進一步降低農民種地成本,保護環境的同時,提高農産品質量,不遺餘力地增加農民收入。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