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用農民最熟悉的方式脫貧——巢狀市場小農扶貧模式促山鄉“蝶變”

2019-04-29 17:46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石家莊4月29日電 題:用農民最熟悉的方式脫貧——巢狀市場小農扶貧模式促山鄉“蝶變”

新華社記者張濤、趙鴻宇、劉桃熊

天剛濛濛亮,一輛滿載雞蛋、豬肉、粉條等農産品的冷藏車,從太行山深處的河北易縣出發,開往北京的一個住宅小區,為從微信群裏下訂單的消費者送貨。

“我們這裡距北京只有190公里,但四面環山,多年來村民生活比較貧困。”易縣坡倉鄉桑崗村黨支部書記趙明義説,從2012年開始,他們推出巢狀市場小農扶貧模式,讓貧困戶找到脫貧的“金鑰匙”,全村人均年收入已達7000多元。

巢狀市場:農副産品積少成多

有20多年養豬經驗的桑崗村村民許振明説,他家每年都散養3頭豬,但他們這裡山大溝深,之前養的豬只能賣給豬販子,經常被少稱些分量,有時還會面對壓價,搞不好可能得賠錢。他在2017年加入了巢狀市場,每公斤豬肉較之前能多賣5元錢。

讓許振明受益的,是當地政府與中國農業大學共同推出的巢狀市場小農扶貧模式。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説,當前一些貧困地區在推動規模化産業扶貧時出現了産品同質化、經營風險大等問題,而農戶分散經營農副産品又面臨規模小、信息閉塞難題。巢狀市場將一家一戶比作一個“蜂巢的窩”,將農民現有能夠生産的綠色農副産品進行整合,集納起來達到足夠的數量,再借助移動新媒體手段,將生産者與消費者之間直接對接,從而使農民增收。

易縣扶貧辦副主任王曉亮説,農戶院裏的雞鴨豬羊,菜園中的蔬菜,山坡上的瓜果核桃板栗,還有農民自己加工的豆腐和粉條,這些都是産品,而且是可持續、無需特殊發展的,幾乎沒風險。在摸清村民生産底數的前提下,想方設法賣到城市市場。

葉敬忠談到,城市裏不少人對傳統方式生産出的農副産品感興趣,他們最開始邀請親朋好友、同事等,相關信息在朋友圈、業主群、微博等載體快速傳播。依託社會關係網絡,社群營銷很快收到了效果,目前他們已在北京建立了8個固定配送點,有近千個家庭穩定從易縣鄉村購買農産品。

農民手中的綠色産品成為“搶手貨”

家住北京市昌平區園墅小區的李秀芬從2015年起成了巢狀市場的用戶。現在她幾乎每週都會買些柴雞蛋、紅薯粉條等農産品,她的一些朋友來家裏做客後也成了巢狀市場的用戶。

“必須要讓消費者持續感受到農産品的高質量,這樣才能留住他們的‘胃’。”易縣巢市利民林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許新全説,為此他們使用了很多“土法”,例如在挑選柴雞蛋時,用燈泡挨個照明,比較透亮的説明質量不錯;再拿個別雞蛋搖一搖,如果選中的都沒什麼晃動感,説明是鮮蛋,可以發貨。

趙明義説,除了把好最後關口,他們還為農戶統一選擇品種,優化相應的種植、養殖規範,並成立抽查小組,不定期對農戶進行檢查。一旦發現非綠色生産、喂養飼料的情況,會暫時停止購買他的農産品。

許振明説,為達到相關要求,他現在每天下午都要打掃一遍豬圈,喂養的食材都是玉米、麥麩等。

同時,縣裏利用扶貧資金為桑崗村建立了一個216立方米的冷庫、48立方米的烘乾房,購置了一輛可載重3.18噸的冷藏車,確保農産品在儲藏、運輸環節中保質保鮮。

讓更多人成為“復古式”職業農民

由於保留農民最熟悉的耕種方式,即使是勞動能力較弱的貧困戶也可以通過養雞、養豬等方式參與,目前參與産品已達50余種。

許新全認為,目前他們只是把日常種植、養殖過程中的短視頻、圖片等發到微信群中,感覺依然不夠。最近開始嘗試把種養殖的過程在網上進行直播,一方面可以讓現有用戶實時看到他們想購買的農産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直播平臺、短視頻平臺等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坡倉鄉政府主任科員李文濤説,之前不少消費者表達了想在週末或節假日來村裏住幾天的願望,2018年他們投入18.1萬元對一些村的環境進行了改造提升。今年打算發展旅遊業,讓城市消費者和農民一起勞動,親手耕種、採摘、喂養等,體驗農耕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會産生很多新的消費,從而進一步帶動鄉村經濟、文化發展,早日實現鄉村振興。

易縣副縣長杜志平説,2018年易縣正式退出貧困縣,但脫貧不脫幹勁,要加大力度進一步提升産業發展質量。今年將拿出50萬元,用於巢狀市場農産品配送交通補貼、銷售獎勵補貼及北京等目標城市的市場推介費用,不斷加大對相對貧困區域的幫扶力度,讓更多農民參與進來。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