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大健康産業“慢工出細活”

2019-05-01 08:14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前景廣闊,但投資期長回報慢——
大健康産業“慢工出細活”


在世界大健康博覽會上,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其自主研發的PET-CT設備。杜銘 攝

如今,大健康産業正在快速升溫,各路資本紛紛搶灘。發展大健康産業,雖然有助於補充公立醫院服務的不足,但同時也面臨著投入大、週期長、回報慢的難題。這個朝陽産業在面臨黃金髮展機會的同時,更需要“慢工出細活”,要平衡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不能過分強調産業的增長速度和規模

日前,以“科技引領、健康未來”為主題的世界大健康博覽會在武漢舉行。展會期間,泰康保險集團與武漢市政府共同發起了200億元規模的大健康産業基金,將重點投入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和健康養老3大領域。湖北省副省長萬勇介紹,武漢將打造第五個國家級産業基地——武漢光谷南大健康産業園,謀劃世界級萬億大健康産業集群。大健康産業是否真的站上了風口?未來的産業發展又將呈現何種局面?

“未富先老”成最大挑戰

“老齡化既帶來機遇,也意味著挑戰。”泰康保險集團副總裁、泰康健投首席執行官劉挺軍説,一方面,娛樂、教育、醫療、養老將成為消費升級最核心的支柱産業;另一方面,老年人的醫療開支將達到社會平均水平的5倍到8倍。老齡化問題呼嘯而至,“未富先老”成為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瓶頸。以美國為例,3億人口擁有30萬億美元養老金,我國近14億人口的三大支柱養老金(社會養老保險、年金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加在一起還不到10萬億元。同時,商業保險在整個健康體系的支付中只佔了不到2%,比例嚴重失調。

除了錢的問題,我國醫療健康體系在供給端也存在著結構性失衡。“過去20年間,增量主要用在醫院建設上,擴大了綜合醫院的供給。但在高水平的全科醫學、後端的養老康復這兩方面,供給卻嚴重不足。”劉挺軍説。

“中國的醫療體系解決了群眾的基本醫療需求,實現了廣覆蓋。但醫療資源仍十分緊缺,不能滿足更廣泛、中高收入群體的需求缺口。同時,醫療體系還沒有適應人口結構變化以及老齡化所帶來的以慢性病為主導的階段。”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陳東升表示,發展大健康産業,有助於補充公立醫院服務的不足。

“我們要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立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大力推動大健康産業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的醫療健康服務。”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表示。

産業不是“遍地黃金”

萬勇介紹,在政策端與需求端共同驅動下,我國醫養健康産業在一二線城市已經進入黃金增長階段。不過,産業投資卻並非一帆風順。“以泰康集團為例,12年前,陳東升提出投資健康養老産業時,遭到其他高層反對,原因就是這個行當不太掙錢。”泰康健康産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助理總裁紀瓊驍説,即便在今天,一些實力雄厚的企業在殺入養老健康産業後,也很難賺到快錢。投入大、週期長、回報慢,考驗著投資者的耐心。大健康産業並非想象的那般“遍地黃金”。

東軟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劉積仁認為,從本質上來説,醫療並不是一個自由的市場,其中既有政府對醫療的管制,也有醫療機構的社會責任,還有醫生的短缺以及診斷服務的非標準化等問題,即便是風頭正勁的互聯網,也顛覆不了醫療的本質與邏輯。

産業政策的變化,是政府管制的體現之一。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飄揚表示,“4+7”帶量採購政策出臺後,加劇了行業競爭,資本市場感覺到了風險,滬深兩市的醫療行業上市公司市值下跌了3000多億元,因此行業自身的規範性建設刻不容緩。

醫療人才短缺,也是制約産業發展的重要阻力。北京瑞爾聖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鄒其芳表示,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註冊執業的全科醫生共有20.9萬人,每萬人口僅擁有全科醫生1.51人,遠低於美國每萬人口擁有23名全科醫生的水平,缺口高達50萬人。

由於醫療行業高度依賴醫生,我國專業醫療、護理人才又相對匱乏,這就帶來了較高的管理成本,很多民營醫療機構為了招攬和留住人才不得不想盡辦法。比如,愛爾眼科通過建立合夥人制度,將核心醫生的利益與企業捆綁在一起;泰康則與眾多高校、醫院合作,為企業發展儲備人才;正在建設中的泰康同濟(武漢)醫院,未來的醫生已在武漢同濟醫院接受了3年培訓,確保開業時醫生可以直接上崗。

“大健康産業是慢工細活,需要精耕細作,平衡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不能過分強調産業的增長速度和規模。它既是朝陽産業,也是老百姓的基本需求,我們要關注大健康産業的普惠性和質量安全。”陳東升説。

巨大市場催生弄潮兒

當前,一些掌握核心技術、具備競爭優勢的醫療服務企業早已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美年大健康産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俞熔説,其投資的安翰醫療自主研發出了膠囊內鏡機器人系統,可代替傳統的胃鏡檢查方式,最新估值超過10億美元,成為了消化道檢查領域的領先企業。

正是由於我國巨大的醫療需求與醫療資源緊張的矛盾,讓這些高科技企業找到了大健康産業的商機。孫飄揚介紹,過去國內醫藥企業的研發投入只佔銷售收入的2%左右,現在可以達到10%到15%的水平。雖然研發投入仍有待進一步提升,但有的企業已經奮起直追、迎頭趕上。例如,PET-CT等高端醫療器械長期以來被跨國企業壟斷,價格昂貴,也使得診療費用居高難下。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薛敏介紹,正是針對這種局面,該公司自主研發了全景掃描PET-CT設備。由於實現了對人體實時、動態的檢查,能夠真實呈現藥物進入人體後,在血液中如何分佈,將全身檢查時間從20分鐘縮短到15秒至30秒。

為了緩解醫生資源緊張的矛盾,降低人工成本,企業也加快應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智慧醫療副總裁陳德平展示了一段“機器人客服”對患者開展電話回訪的錄音。“機器人客服”能實現並行撥打1000個回訪電話,效率大大提高。

無獨有偶,泰康在線武漢互聯網金融實驗室推出的智慧客服機器人,1秒鐘可服務8000人,可滿足客戶全天候的即時服務需求,將人工客服數量由預計的500名降低到了幾十名,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記者 杜銘)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祁培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